流年朱雁秋之死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0-17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的一天深夜,皖省首府安庆的小东门外传来了几声沉闷的枪响。第二天人们发现死者是大名鼎鼎的朱雁秋。马吉荣是目击者之一:“我与众人奔至刑场(小东门外荒丘上),见朱氏尸体横陈,身穿黑羊皮袍,脚上无鞋。”
朱雁秋的死当时轰动了整个安庆城。朱雁秋公开的身份是盐河厘金局局长,《大同报》社老板,但最让人畏惧的私密身份却是青帮头子。在安庆,谁敢动朱雁秋?一般平民百姓谈“朱”色变,对青帮恨之入骨避之不及。因此,围绕死者和被杀原因各种议论都有,一时间真伪难辨,反倒给朱雁秋罩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雾幔。
七十多年后,我读到一篇文章《万里长风送秋雁——纪念朱雁秋和他的〈大同报〉》(1),对朱氏给予了完全正面的评价,还为他涂上一层“悲剧的色彩”,似乎一切阴影和疑点随之烟消云散,连他是青帮头子这一史实也得到合理解释,“借助帮会力量,原本就是清末革命党人的传统手段,孙中山在檀香山时就是靠帮会力量起步的,同盟会的著名领导人陶成章、陈其美,本身就是帮会首领。就连蒋介石,也参加过青帮”。接下来该文还如此美化道:“朱雁秋是回族人,故安庆回民搬运工人中也有不少参加了他的组织,这些人讲义气,平时遭人岐视,常受封建把头剥削,一旦入帮,遇事有朱雁秋作主,有帮会兄弟支援,顿时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自然会对朱雁秋衷心拥戴。”照此说法,安庆青帮似乎成了捍卫弱势群体和草民利益的侠义团体。这令我感到疑惑和不安。更令我警惕的是,这种非黑即白式的历史观念仍在纠缠不休,它足以扼杀我们重返历史和追寻逝者的努力和可能性,如同走在暗洞中手持火把却被自己一声哈欠所吹灭。
读完该文时正是子夜时分,窗外的黑夜与七十多年前的黑夜似乎汇成了一片。比黑夜更黑的是历史的隧洞和现场的不可复原性,而人性的复杂性使隧洞变得更难以捉摸。有人说现代派小说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诸如乔依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的小说皆是如此。其实,比起既往的历史带给人们的迷象和迷团,这些小说可谓小巫见大巫。在我看来,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深秘的文本,即使那些写在纸上的史料也是支离破碎的,每个当事者只是站在个人角度盲人摸象,因而难以获得对整体的认知。
朱雁秋的一生有两个阶段值得一书。其一是早年反清讨袁的经历,其二是三十年代他参与创立抗日后援会并创办《大同报》,宣传抗日救亡。就前者而言,一九O四年,朱雁秋进入安庆武备练军和武备学堂,与柏文蔚和方振武是同学,两年后在熊成基的炮营担任职务,参加过马炮营起义。后参加过淮上军追击张勋辫子军,又在北伐战争期间任柏文蔚第 军中的一个旅长。讨袁失败后,朱雁秋被迫离开安庆,他利用清帮作掩护息影沪上。就后者而言,朱雁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关系,联络了进步人士和国民党在宜元老,发起成立了“抗日后援会”,据说报名时每人发一块“敌忾同仇,还我河山”的白字黑纱,但因政府压制并未展开实际的活动;其《大同报》得到于右任和邹韬奋的支持,副刊办得相当有锐气,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多有影射。这是朱雁秋一生的两个亮点,不能不书。
在我看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不溢美也不隐恶,除了看他对置身其间的时代和民族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标准是看他对待民众的态度。而民众对他的评价和看法便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他对民众的真实态度。笔者从所能看到的史料中不妨摘录几则:
朱雁秋是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在安庆一带有劣迹的大流氓之一。是青帮头目,横行霸道,路人皆知。我当时只有十五岁,就听说朱雁秋凶横,特别是朱的门徒在安庆一带为非作歹,许多人议论纷纷,侧目而视,避而远之。(南州:《刘镇华杀朱雁秋的经过》,载《安庆文史资料》第五辑)
记得在三十年代初期,我们在学校读书时,每天上学放学,路过街头,似乎到处可见那些穿着七料扣或九粒扣,多至十三粒扣的短衫,敞开胸口,卷起袖口、斜刁纸烟,肆意游荡,或调戏妇女,或拦阻单车,或讹诈行人,特别是在酒楼、茶馆、戏院等处白吃、白喝、白看、有时还要闹事伤人。但自刘镇华来安庆枪决大流氓头子朱雁秋之后,顿时销声匿迹,市民称快。……
在安庆通字辈中以朱雁秋的名声和势力最大,他……退伍后在安庆小东门内石家塘附近盖了一座精美的小洋房,院内培植了一些名贵的花木,星期天开放任人参观。他大肆收徒,遍布全市,敲诈勒索,作恶多端。他的大徒弟,所穿对襟短衫,上缀十三粒布纽扣,号称“十三太保”。他的老婆,人称“朱师母”也招收女“徒弟”(人称女流氓)。(安文生:《“清帮”点滴见闻记》,载《安庆文史资料》第八辑)
三十年代有个朱雁秋大开坛门,广收徒子徒孙,还养着一条凶恶的大狼狗。尤其是他的干儿子浑名赵小豹子,敲诈勒索,偷盗奸淫,无所不为。郊区菜农挑菜上街来卖,如不幸碰上他们,连菜和菜挑子整个都会被他们赊借去,菜农只好空着两手哭丧着脸回家。群众无不恨之入骨。19 年朱雁秋被安徽省主席刘镇华捕拿枪决,人心大快。(李应熙《安庆帮会头面人物猖狂一角》,载《安庆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这些当事人几十年后的回忆难道都受到刘镇华政府的欺骗吗?当然有些坏事是朱雁秋手下的帮徒干的,但朱雁秋作为青帮头子能推脱掉吗?当时还有一个非常畸形的怪现象,就是一些政府要害部门都被青帮把持着,比如厘金局、警察局稽查处、禁烟局、特业工会(指制鸦片)等,不是官帮串通一气,而是官帮一体化了。比如朱雁秋的门徒卢秉忠:“卢在高井头时间较长,在他任侦稽队长时,利用职权,在家中私设刑堂,他们发现小偷(指没向他们登记的)和嫌疑犯等,便由徒子徒孙捉拿带到他家。被捉的人如果不按照他们的理想招供,就要给他上刑。我亲眼看过几次,先用粗木棍或扁担在那人身上一阵乱打,不招再用粗绳反捆双手扯上屋柱,打打问问,直至招供为止。人被放下后,十有八九,双手等处被弄断或重伤。还有一种刑,是用双竹筷子一下一上,一下一上地拗住被捉的人四指,卢自己捉住筷子两头用力向下扭转,只听声声惨叫,扭几下,手指骨就扭断,不怕你不招。招供后再公开地拉到侦稽队办公地点去定罪。就这样,每年不知杀伤多少无辜。”(2)时任省府室主任的许汉三回忆道,“ 0年代,安徽帮会势力中,有几个小的头头。安庆的朱雁秋和至德县的章大光,横行于沿江安庆、大通一带;……他们开设烟馆、赌场、妓院等,危害社会,罪恶累累。他们用劫掠来的资财贿赂权贵,串通官府,上下勾结,互相包庇,鱼肉百姓,而受害的善良平民,往往有屈不能诉,有冤无处申。”如果说刘镇华枪杀朱雁秋时必须强加给他无中生有的罪名,诸如“招纳匪徒”、“破坏收税”之类,那么,几十年后许汉三的回忆录就没必要为之掩饰了,不妨看作来自另一种视角提供的佐证。
有人认为,“1929年方振武任安徽省主席时,安庆的青帮有所抬头。”( )此说是有根据的。民国16年(1927年),朱雁秋在南京参加以王亚樵为首的驱除省长陈调元的谋划,组织安徽旅京同乡会,并刺杀了陈调元的亲信、安徽建设厅长张秋白,迫使陈调元调离。方振武到任时,经王亚樵推荐,朱雁秋顶了一个“肥缺”——盐河厘金局局长,实际上方振武是想借助青帮势力稳定一方,双方相互依恃,青帮有了省长撑腰自然“有所抬头”。尽管方振武任职仅四个月(被蒋介石软禁于南京),但朱雁秋借盐河厘金局一夜暴富,在安庆小东门石家塘一号盖了一幢别墅,名曰雁庐。朱雁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真正发迹,始于此时。后来的省长吴忠信不敢动朱雁秋,拿他没办法,所以后来刘镇华任省长时,吴忠信忠告他:你要注意朱雁秋这个人,不杀几个无法立威。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刘镇华密令警察局督察长谢介孚先入朱宅探虚实,随后刘的卫队才将朱逮捕解送警备司令部,而谢介孚正是青帮头目之一。说到底,当时的青帮除拐骗讹诈,聚赌抽头、贩运鸦片、绑票勒赎、乃至杀人越货,无所不为外,便是充当了军阀和野心家争权夺利、打击异已的工具,比如袁世凯收买青帮分子刺杀宋教仁,而蒋介石利用青帮屠杀共产党人,排斥国民党左派。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朱雁秋被杀?朱雁秋死时正值回民欢度开斋节,多数回民聚集清真寺举行“而以德”会礼仪式,“当时大殿上,众说纷纭,有谓朱系清邦大字辈份,门徒不少,当局对他颇有嫉视,故此被杀;有谓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现寓居安庆,创办大同报社,昌言抗日,忤逆当局,故有今日之难;更有谓当局挑选回民开斋节杀害朱雁秋是欲震慑安庆回民,用心歹毒。”(4)社会上流传更多的是,朱雁秋要求当大胜关米捐局长未得到满足,双方因之持续发生冲突所致。
许汉三从官方角度透露了朱雁秋被杀的内幕:“刘镇华到安徽时,正值蒋介石在豫鄂皖三省实行鸦片专卖,首先就和这些一向开设或包庇烟馆的帮会势力发生利害冲突。吴忠信(刘的前任,合肥人)任安徽省主席,在朱雁秋的威胁下,鸦片税就交给朱承包。刘镇华在陕西任督军、省长多年,他的财政收入主要靠鸦片的种植和贩卖。所以刘和他的部下都懂得鸦片税是一笔最大的收入,决不能随意拱手让给别人承包。刘镇华到安徽就职三天后,就离开了安庆。省主席的职务交给马凌甫代理。……朱雁秋在省会下层势力中党羽很多,和在南京的许多安徽要人又都有联系,飞扬跋扈,由来已久。马凌甫不答应他承包鸦片税的要求,他就当面大肆咆哮,出言不逊。还在他所办的《大同报》上,无中生有,攻击省府。当时我任省府的室主任,负责发表,……对《大同报》的补助比其他报纸独多。虽然这样,《大同报》仍然不断攻击省府。刘镇华和马凌甫都很恼怒。”(5)当时所谓禁烟局纯粹是聋子耳朵——当摆设的。蒋氏政府发动内战,庞大的军费开支使财政陷入极度危机,首先在鄂豫皖三省暗中实行鸦片专卖政策,但每年的禁烟日依然高调痛斥鸦片的危害。有一次,代理省主席马凌甫到皖北视察禁烟情况,在凤阳、怀远等县都大谈禁烟的必要,但到了宿县,因县长是河南人,刘镇华的老熟人,马凌甫就毫不掩饰地参观正在开花的鸦片田,边走边欣赏“阿芙蓉”(书名,意为罂粟花象芙蓉)。鸦片专卖能谋取暴利,这一点刘镇华清楚,朱雁秋更清楚。后者被懦弱的前省长吴忠信“喂饱”了,所以胃口也特大。然而,鸦片专卖毕竟不能公之于众,因此刘镇华杀朱雁秋后不但掩盖了这一直接矛盾,而且还给朱雁秋强加了一些罪名,以便混淆视听。在鸦片专卖这个问题上,刘镇华和朱雁秋其实是一丘之貉,他们干的都是祸国殃民的坏事,只是因分赃不均而发生了冲突。在我看来,刘镇华杀朱雁秋还有更深的动机:朱雁秋与方振武关系很铁,二人都有反蒋的背景和倾向,杀朱可以向蒋介石邀功请赏。
《万里长风送秋雁》一文认为朱雁秋“英年蒙难死后蒙冤”,其依据还来自当年为《大同报》撰稿的徐方略先生。徐方略在《朱雁秋与〈大同报〉》一文中,对朱雁秋的“青帮头子”身份也作了“合理”解释,但徐当时还是学生,对朱雁秋在安庆的劣迹并不十分了解,“朱雁秋是否反动过,目前我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材料。即使有这方面的材料,也应该看到:人是可变的;革命本身是允许人们转向革命的。……尽管朱雁秋曾经是‘青帮’的一个头子,但朱雁秋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期间,应该说他是爱国的、进步的,……至于群众认为朱雁秋是个大流氓,那是因为群众当时不了解他,受了国民党、蒋介石的欺骗宣传。”(6)徐方略主要是依据政治标准来衡量一个人,这是建国以来官方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主要标准。他竭力为朱雁秋开脱也是基于朱政治上的反蒋立场,至于如何对待平民百姓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事实上,青帮头子朱雁秋对安庆人民是有罪的,尽管他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曾做过一些贡献。在朱雁秋身上和他的影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文本的诡秘性,看到了僵化的意识形态标准仍在局囿着人们看待历史人物的视界。
1、端木宪维:《万里长风送秋雁——纪念朱雁秋和他的〈大同报〉》,载《安庆·下午版》2005年8月17日。
2、李应熙:《安庆帮会头面人物猖狂一角》,载《安庆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局外人:《安庆青帮点滴谈》,载《安庆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4、马吉荣《记朱雁秋二三事》),载《安庆文史资料》第八辑。
5、许汉三:《皖事拾零》,载《安徽文史资料第三十二期》
6、《徐方略:《朱雁秋与〈大同报〉》,载安庆文史资料》第五辑。
共 48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历史一去不回,对于没有亲历、清雾弥漫的历史事件,人们极易陷入以偏概全和主观臆断的错误。一个哄动一时、人人痛恨的青帮头目朱雁秋一九三三年十一月的一天深夜被当权人物毙杀,这样传奇人物的死亡总会带给后人诸多的猜想。有人因为他曾有过的光环而而把他完全正义化,掩盖他所有的罪恶,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历史观。为了拨开面纱看清朱雁秋的真实面目,作者收集了非常详实的史料,客观而全面地呈现出一个凶残、罪恶、鱼肉百姓、贪心不足的朱雁秋的形象。在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朱雁秋的死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只是一个利字使然,分赃不均,朱雁秋才引来杀身之祸。这样的人死了,是百姓之福。【:王世热】
1楼文友:201 - 08: 5:05 太精彩了! 读书,写字,让生活更美好!
悦而维生素D3滴剂多少钱
悦而维生素D3滴剂好吗
悦而维生素D3滴剂价格
感冒后鼻塞流鼻涕儿童风寒感冒吃什么药
快速瘦身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