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整理再创作的文学成就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08-16

摘要:再创作也是一种创作,不同于汇编,选编,就像《四书五经》的典故,材料就那么多,大家都在写,都有各自的观点,各自的看法,写出自己的光彩,显现出百花盛放,《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一句: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而《西游记》就是一部集大成者再创作的作品。尽管素材来自民间,吴承恩是按照自己的意念,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行再创作的,因此,这部作品曲折地然而明显地又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的风貌,表现了作者的爱憎,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一些哲理性的见解,对文学的贡献,功绩是巨大的,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我国的古典小说,影响极为广泛的,当属《西游记》,这是一部优秀的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长篇神话小说,它的出现,开拓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新领域,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宝库。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它的成书过程,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相似,都是小说中的传奇。传奇的特征就是作者集民间传说再创作而成,这就可以明确区别于《红楼梦》和《儒林外史》。

《西游记》的故事先是在民间长期流传,最后由作者吴承恩在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整理加工再创作而写定。

《西游记》的主要篇幅是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关于唐僧取经一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青年僧人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只身赴天竺去取经,历时十七年,取了六百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这在当时的确是一次壮举!一个奇迹!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玄奘回国后,奉诏口述沿途见闻,他的弟子辩机根据他的口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记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佛教遗迹等奇闻轶事。

后来,他的门徒慧立、彦悰又写了一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详细记述了这次经历。

这两部书虽名为记实,但由于这一事迹的宗教性质,加之佛教徒的有意渲染,所以最后就使这一事件越来越远离史实而增添了许多神异的色彩。

传到民间后,又由许多民间艺人和无名作者越说越神奇化,于是真人真事就变成了充满神奇怪异的幻想故事。

进入宋代,随着说话艺术的兴盛,取经故事也就被说书艺人带上了说话艺术的讲台,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并且写成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就是南宋说话艺人讲说取经故事的底本。

这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共分十七节,第一节残缺,故事较简单,人物形象单薄,宗教色彩浓厚,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二节开始便岀现了化作白衣秀士的“猴行者”,从这个形象身上可以看到后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影子,这底本中还岀现了深沙神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就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前身。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虽然写得粗糙简单,但有一点很重要,这就是故事的主角已由唐僧而变成了猴行者,这说明取经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有了不注重取经本事而专写猴行者这个人物的趋势。

到了元代,取经故事有了更大的发展,根据发现的片段材料推断,这时已经有了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更为完整成熟的《西游记》平话本。

据明代的《永乐大典》第一三一三九卷载,保存有一段“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全文约一千二百字,内容与《西游记》第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的前半部基本相同,它标明这是引自《西游记》平话本。

另外,在古代朝鲜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也曾提到《西游记》平话本,并载有“车迟国斗圣”一个片段,内容相同于今本《西游记》第四十六回。

朝鲜的这本《朴通事谚解》中还有有关《西游记》平话本故事的八条注文,叙述了《西游记》平话本的故事梗概,其中有大闹天宫,车迟国斗圣,黄风怪,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以及火焰山,女儿国等许多故事,并且随同唐僧取经的除了孙行者之外,还有了沙和尚和黑猪精朱八戒。

总之,《西游记》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在《西游记》平话本里大体上都有了,这部已经失传的《西游记》平话本很可能就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重要依据和蓝本。

《西游记》故事除了沿着《西游记》平话本的系统流传之外,在南宋至元明时代,取经故事日益丰富起来,成熟起来,还被艺人搬上了舞台。

这时期的话本和杂剧已岀现了如宋元南戏的《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的《唐三藏》,元杂剧有王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可惜都已失传了。

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西游记》故事剧,是元末初人杨景贤著的《西游记杂剧》,全剧六本二十四折,写了唐僧出世,闹天宫,收龙马,收八戒,女人国逼婚,火焰山借扇等故事,只是没有“梦斩泾河龙”和“太宗入冥”的情节,并且孙悟空身上还带有不少妖气,如抢金鼎国王的女儿为妻等。

但是,从故事整体上看,基本上具有了《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当然,它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还远没有吴承恩的《西游记》高。

作为《西游记》故事最后一个集大成者的吴承恩,他是在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前人的成就加以总结和集中,创造性地又进行了再创作,写成这部《西游记》的。

再创作也是创作,不同于汇编,选编,尽管素材来自民间,吴承恩是按照自己的意念,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行再创作的,因此,这部作品曲折地然而明显地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的风貌,也十分明显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冲突、阶级斗争的现象,表现了作者的爱憎,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一些哲理性的见解。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吴承恩以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最为成功的就是这部传奇的主人公孙悟空,他之所以写得光彩照人,在于吴承恩把他创作成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在他的个性中,揉合着活泼、调皮、聪颖、勇敢、正直的特点,可敬而又可爱。

可以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取经故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创造性的总结,他的集大成而再创作,如一座奇峰陡然拔地而起,使之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功绩是巨大的,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共 208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对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创作内容的来源和创作过程作出了比较详尽的梳理,作者指出,关于唐僧取经一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后来传到民间后,由许多民间艺人和无名作者越说越神奇化,于是真人真事就变成了充满神奇怪异的幻想故事。进入宋代,随着说话艺术的兴盛,取经故事也就被说书艺人带上了说话艺术的讲台,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并且写成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就是南宋说话艺人讲说取经故事的底本。而吴承恩作为《西游记》故事最后一个集大成者,是在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前人的成就加以总结和集中,创造性地又进行了再创作,写成这部著名的《西游记》。作者特别对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巨大功绩作出了高度评价,给人良多启迪。通篇读来,作者的文章结构鲜明,张弛有度,立足于追根溯源,娓娓道来,有条不紊,梳理思路非常清晰,读来能够获得不少文学知识,获得历史和文学方面的良多裨益,令人倍感亲切。【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1楼文友: 1 :47:50 感谢作者赐稿,让读者对《西游记》这部雅俗共赏的杰出名著的内容和丰富底蕴更加充满兴趣,对吴承恩的文学成就充满敬佩。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妇科引起的尿频怎么治疗

热淋清颗粒什么时候吃好

老人夜尿增多治疗

微店卖家版电脑版
灯盏花领军企业官网
生物谷灯盏花滴丸哪里有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