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本书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1-05
摘要:阅读一本书,一篇文字,就是走近一个人,走得深与浅,就看这个写作者是通过文字制造假象,还是通过文字完全打开自己。 阅读一本书,一篇文字,就是走近一个人,走得深与浅,就看这个写作者是通过文字制造假象,还是通过文字完全打开自己。
——李晓
今年春节,我基本上是窝在家中品读王明章老师从山东寄来的新作。我随着他的脚步行走在书中涉及到的北京、上海,深入到他的家乡平度和潍纺,不但让我足不出户就领略了京沪和齐鲁大地的风物人情,穿行在他描写的在历史与现实中,而且,通过文字我深入到了王老师的内心世界,感知着他的喜怒哀乐,领略着他丰富多彩而又邃密深沉的心曲。
因为王老师通过他的文字,完全打开了自己。
而只有向读者完全打开心扉的作品,才是最可读、最爱读、最耐读的文字。
王明章老师是我去年在江苏淮安参加第四届“嘉诚高新化工杯全国散文大赛”颁奖大会上认识的朋友。说是朋友其实不妥。因为他的年纪比我父亲、比我岳父都大,应该叫老前辈才行。但他在赠书的扉页题着“远方的朋友王宗伦先生存阅”,我也就斗胆攀老先生为朋友了。
我这位远方的忘年交朋友是位中学教师,在他退休后才开始了文学创作。十几年间,写出了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百多万字,在各种报刊发表了几十万字。早在2006年就结集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知暖集》,2011年初又同时出版了他的另两部书。我从他的博客上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出于倾慕,不揣冒昧发贴给他求书,没想到春节前就收到了来自万里以外的邮件。打开一看,正是他新出的两本装帧精美大气的著作。
他寄来的两本书,一本是小说集《舍身崖》,一本是散文集《文丰居随笔》。对小说我素少接触,先翻翻散文集吧。这一翻,就完全把我吸引进去了,有的篇章不只读一遍,还回过头来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合上书静静地想上一阵,对那些用榔头敲打过或用钢凿凿过一样的字句慢慢反刍,细细咀嚼,用笔把一些撞击我心灵的文字勾划出来,或随手把一些心得体会之类的文字写在空白处,涂涂改改,力求寻得真解。总的印象可以说,王老师“通过文字完全打开”的“自己”,已经完全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打开他的心扉进入他的世界后,我的感觉首先是围着一个“真”字流淌开来的。真诚,真情,真实,真话,真心,真理,……凡是与“真”字有关的词汇,都一齐涌入我的脑海,而且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强烈,如压抑不住的泉水,汩汩汩地总想往外冒。所以就冒昧地写下了这篇不一定准确文字。
饱含真情催人泪下
王老师的老伴2008年突然去世,他以泪笔写下了一篇很长的悼妻文《明月夜,短松岗》。我读他这篇文章,几次眼含泪水。文中写“我马上给儿子文杰打,‘你快回来,晚了就见不到你妈了!’说这话时,我的泪水打湿了。”“我坐在椅子上,紧紧地握着她的手,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张熟悉的脸。”“是的,这面容,从青春年少时的容光焕发,到一条条皱纹爬上额头,我都是‘目击者’”;特别是“丧事完毕后,亲朋们走了,我儿子儿媳也回去了,家里只剩下我孤孤单单一个人。我无法从巨大的哀痛中脱出身来,一天到晚觉得无抓无捞的,失魂落魄一般。”于是“我开始写悼妻文,文章开了头,却断断续续写不成,想写悼亡诗,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最后,我终于找到阅读古人悼亡诗的方法。我把能翻读到的古人的悼亡诗词,一首一首地抄在我的日记本上。吟哦这些诗句,我的心仿佛找到了落脚点,心中的悲苦好像得到了一些排解和缓释。”文学有疗救的功能。正是因为文学,他找到了疗救之法,坚强地挺过来,这正是对亡妻最好的思念。他的博友钧淇说:“读完这篇用泪水写成的文字,我已是泪眼婆娑。”我觉得这不仅仅是用泪水写成的文字,简直是“伤痕里滴下来的血”,是捏着自己的心尖,蘸着泪水,在思念的窗口涂抹下的一行一行的期盼的目光。
《弟弟的厄运》中,这种“伤痕里滴下来的血”的感觉更浓更重,“弟弟的厄运”不仅仅是他家的厄运,更是中华民族的厄运,时代的厄运,谁不想扼住命运的喉咙,但那个时代,别以为跪着矮了一截,命运的风暴就刮不到你,无论你是站着还是跪着,命运的风暴都会不加改变地到来。弟弟在家乡无法生活下去了,动了去包头的念头。“实际上,这是去逃命。”“只要有生的留恋,就得忍受那人之不能忍受的苦难。”老先生没有停留在自家的苦难上,而是把目光延伸到更远的地方。“从充斥在大西北的那众多‘盲流’来看,遭罪比他更重的,比比皆是。他到农场找到了吃饭的地方,那些继续在乌大喝稀粥抬大筐的呢?那些连稀粥也喝不上的呢?那些被生生饿死的呢?”
天下没有逃不出的逆境(屠格涅夫)。王老先生在蘸着“伤痕里滴下来的血”书写的时候,没有对着苦难摇头,而是带着个人及家庭的沉痛,思考生活,反思过去,提醒人们勿忘历史,因为防患于未然才是应对苦难的最好策略。
《看到115名被困工人生还的消息想起了我三舅的死》,我读得泪水涟涟。文章没有一句口号式的歌颂,也没有一句怨天尤人的怨怼。对王家岭矿难的救援,只用了百余字,没去复述救援过程,但透过阅读的泪光,分明感觉到两个社会的巨大变化。
抒情的本质是用真话感染人。凡是喷发于内心的大阵痛、大悲悯、大清醒、大欢乐、大孤独、大诅咒、大赞美、大彻悟等等,都是由生命的灵与肉生成的真实情感。他面对真理和灵魂说话,面对苦难和良知说话,那种尝尽苦楚的悲凉,把读者带到感同身受的文字现场,让我们从那些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
坦荡真诚可爱可敬
“在平度教育界,他是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刘晓芳语)作为人民教师,他的敬业奉献,他的感恩情怀,通过他的一篇篇回忆录式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春江水暖》中,他1978年在理发铺里听到一片污损教师的话语时,他坚信“被无端扭曲与损害的总有还其公平的一天,严冬风雪的肆虐总有结束的时候”,当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教师从冰雪中移到明媚煦暖的春光里的时候,他想起那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把教师说成鸭子似乎有辱斯文,其实被折腾得体无完肤的教师哪比得上羽毛完整的鸭子?惟其少皮无毛,一旦沐浴在春江里,才更易感受到那份温暖”。屈辱不是他一个人的遭遇,而是整个教师队伍、整个行列乃至整个社会的屈辱,通过前后对比,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在《一个教师关于穿衣的60年记忆》中,有幽默,有风趣,也有心酸,有惊喜。整篇文字没有一句多余的政治评说,却写出了两个时代的巨大反差。他的这些文字是靠他自己的思考,他自己的生活来讲自己的话的,读来倍感亲切。在《春树桃李何所图》中,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崇高和幸福感诠释得更是淋漓尽致。“别的行业产出的产品它不认识你,譬如建筑师和工程师,你盖起些高楼大厦,它们不会去看你,你想他们了,你只好跑去看看它们。到了那里,它们不会向你握手鞠躬,相反,你还得低头哈腰地走进去,好像是你去膜拜它们一样。教师就不一样了,教师的‘产品’是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有感恩之心,会一辈子感激你对他们的培育之恩。”这番真心话,像一支精神蜡烛,“闲居一角,光照四方”。当下,很多教师没有幸福感,拿自己的工资与煤老板的“黑”钱比,拿消费娱乐跟鸡头皮条的“黄”钱比,拿自己的清闲清高与吃软饭的“绿”钱比,找不准自己的归宿和定位,没有职业崇高感,更没有职业幸福感。这不仅对国家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都是非常危险的。希望这样的文章有更多人能读到,能从职业中找出归宿和幸福来。当教师“何所图”呢?他批判了西汉文学家韩婴“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的比喻“太功利主义”了,他质问“辛辛苦苦地教学生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乘他们的凉吃他们的果实吗?”他说“说什么也不贪图,只为为国育材,这调子未免过高了,我只图一个班有几个学生能抽空来看看我,于愿足也。”对他的这番话,我有深刻体会,我也曾教过一段时间的书,好多人几十年后偶然相遇,叙起旧来,回忆起一些课堂上的细节来,很多是自己没留意的,直到他们讲起,自己才有所忆,思绪又回到那段旧时光里,一股温暖和幸福感顿时溢满心间。
一口气读完他回忆黄道源校长的三篇长文,他那番学生对恩师的感恩感激感念之情跃然纸上。学生对他的感恩,他铭记心头,没有多说,而他对老师的感恩,特别是对黄道源校长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像晨露一样,在字里行间晶莹闪烁。“自己敬爱的老校长来了,怎能不去见一见?不去,倒不是怕失礼,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有个学生在这里。可我的感觉是:譬如自己的父亲来了,虽然他不知道我在这里,能不去见一见吗?下午,我就去了。……黄校长问‘你找谁啊?’‘我找您啊!黄校长,我是您的学生啊!’说着,我的眼泪流了下来,还真就有种儿子见了久别父亲的感觉。”这番思想斗争,既真实又合情合理。作为自己也是一名教师,他对黄校长有“燕昭延郭隗,遂设黄金台”的度量魅力和爱才惜才的做法很是崇敬,特别是《黄道源校长给郑新亭老师扫地的故事》,写得犹为感人。王老师的化学老师郑新亭曾和化学课本上印着头像的我国大化学家侯德榜是同学且同过事,郑老师的学生很多成了化学家,他在市政协挂着很高的头衔。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去王老师班上课时,班上的学生却得罪了他,气得他不上课了。这事惊动了黄道源校长,“深谙老知识分子特点的长这一天来到了郑老师的住处,郑老师见校长来了,也不说话,也不让坐。黄校长见状,也不说话,见地上有点不干净,二话没说,从墙旮旯里拿起苕帚就扫起地来。扫完了地,又见桌子上有水,拿起抹布又擦起桌子来。到这时,郑老师坐不住了,站起来让校长坐下,说:‘校长,你什么也不用说了,我这就给他们上课去!’‘本来嘛,他们还是些孩子!’校长笑了,郑老师也表情不很自然地笑了。”接着,作者又引出一个典故加以评论:“李白诗说,燕昭王与贤才们‘拥篲折节无嫌猜’,亲自拿着扫帚扫黄金台。看,我们的黄校长不也为郑老师拿起苕帚扫地了吗?”就是这样,黄校长用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和真诚尊重知识分子的态度,不但感动了郑老师,还招来了一大批比黄金还珍贵的名师。读到此,让我也向黄道源校长致敬吧!
王先生的文字是坦诚的,真诚的。唯有真诚坦诚,才能打动人,感化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他一直安心教育,而且一直教到退休,但他也有过“动摇”的时候,就像一棵树,因为经历过风雨,所以根扎得更深,更能枝繁叶茂。他在《叶圣陶的一个“缺点”》一文中写:“那段时间刚从高校毕业分配来当教师的,大都不是很安心教学,常常是不知吃了几碗米的干饭,想入非非,不安心当一辈子孩子王。我好不容易说服自己,安下心来当教师,正在这时,我读到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厌恶当教师的日记。”这让他心里疙里疙瘩了。叶圣陶在当教师时写的日记中,对当教师感到乏味、无聊、苦恼、郁闷,整天和一些无知无识的顽童绞在一起,简直是浪费青春,无意义地耗费生命。“很是起了拂乱我心的作用。不过时间不长,终于摆脱了那日记的影响。”这段心路历程,他写得很简略,怎样摆脱影响,“是我自己想过来的。”如果没有真正想过来,他能安心教坛几十年,桃李满天下吗?
他当上教师后,回忆《初中岁月》时和同学们整理“三批材料”让班主任老师的挨整雪上加霜的往事时,心情非常沉痛。“我们这么做实际是在落井下石,尽管我们有闹着玩的成份,但人掉到井里去了,能往井里扔石头玩吗?”后来,他也当上老师,偶然与挨整的班主任老师相遇,“我没有犹豫,快步走上去,握着老师的手,眼里湿漉漉的。”
坦荡真诚,像孩子一样真实,老先生真实得可爱可敬!他的一颗感恩之心,犹为让人敬仰。《难忘三进大泽山》中,学生高树亭得了“急腹症”,军医治好高树亭的病后,“至今令我懊悔的是,回来后应该给解放军送面锦旗,起码也应该写封感谢信,但我什么也没有做。可见我的‘感恩’意识是多么的差”。事隔几十年,还深深懊悔。如果真差,他还念念不忘吗?在《弟弟的厄运》中,“每当想起弟弟那场大病,我就想起他们这些救命恩人。当时父亲正领着人斗地主,两个地主家的医生却来救父亲的儿子。”还有对绝境中带他弟弟去了一个安顿下来能吃饱饭的地方的丌师傅。“这丌师傅不知今在何方,他实实在在是明庆弟、是我们全家人的一位大恩人!”感恩精神,跃然纸上!
敢讲真话诚挚感人
巴金说:“人有见识、有是非观念,不肯随波逐流,会处处受岐视。爱说真话常常被认为喜欢发牢骚,更容易受排挤,遭冷落。”文学需要讲真话的人,需要坚持独立创作和自由表达而置“受排挤,遭冷落”于不顾的作家和作者。往往很多“喝彩”的东西,喝过之后就没声响了,一些具有独立见解的声音,反而给人们带来冷静的思考,会行走得更远。在《上海印象》中,他说上海人不像北京官员那样动辄“弄一群车在街上招摇”。这“弄一群车”四个字太经典了,这股风不仅在北京街头刮,现在很多地方的小官都时兴动不动“弄一群车”上街上招摇,这已经成为一种歪风。王老师的话针砭了这种时弊,显得很有“见识”,很有“是非观念”。
共 9991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阅读一本书,一篇文字,就是走近一个人,走得深与浅,就看这个写作者是通过文字制造假象,还是通过文字完全打开自己。”作者运用深挚的情感,细腻的文笔,剖析了《文丰居随笔》,也解读了王老师的纯朴的情感,坦荡的情怀,严谨从文的风格,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的传奇故事。也让读者对王老师有了全面客观上的认识。文字优美,自然流畅,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启示和教育。推荐读者朋友精品阅读。【:桐疏枝寒】【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0:20:1 欣赏富有生活气息的解析佳作,问候朋友,遥祝愉快。
回复1楼文友: 09:0 : 7
中风治疗方法镇江整形美容手术费用
胆囊炎如何治疗
上一篇:自从祖父过逝后
上一篇:1成熟是给陌生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