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流年散文母亲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09-22

我这个年龄段的,我们老家那儿,管母亲基本都叫“娘”。

在姐妹四个中,我遗传母亲的基因最多。五官基本一样,声音大致相同,脾气嘛,我总觉得不同的是年龄造成的磨砺还有各自书念的多少而已。总有一天,我还会成为今天的她。我没遗传到她细致的皮肤,没遗传到她精干的活道,却承蒙她的养育比她多长了几公分的身个,比她多念了几年的书。还有一点也是永远的感恩,因为多念那几年书,我就走出了土地,不用再种庄稼。

小学时候写作文《我的妈妈》,我总是这样说。“我的妈妈中等个,很瘦。齐耳短发,大大的眼睛,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我的妈妈很勤快能干……我的妈妈对我要求很严……”这也常是当时穷于用词的小学生笔下常见的模式,也是属于实际情形。

但是对母亲的思考与理解开始细致深入起来,应该是我生了儿子以后的时光开始的。渐渐地,我思考越多,却越觉得描述清楚一个人其实是很困难的。我几次在感情的撞击下想写,又觉得自己还太年轻对人生理解太少,所以又息了想法。这段时间因为自己心里所受的一些委屈与难过,从中又生出的一些回忆与思考,又使我联系到母亲的年轻时代。我想先以现在的思维与理解力写了放这儿也好,二十年后,自己再来感受一下时间给人的思维差别,也许并不错。

从记事起,母亲就常常和我们谈心,我们姐妹里逮谁是谁。心里的快乐和痛苦,她习惯于和孩子表达交流。那个时候,我爱听快乐的,不爱听忧烦的诉说。但是当看到她不快乐,又不忍也不敢不听。而听了,总是会在心里落下影子,暗地里一个人难过。我小时候就活泼,母亲心情不好时,姐妹中只有我时尔能加一句笑话进来改善氛围把她逗笑,加上我的成绩好,又听话,所以母亲常说小女儿是她的开心果。

母亲以媒妁之言订给父亲时年方十六。

母亲的少年时光是快乐的,也是辛苦的。姥爷在矿上做工人,家里不至于缺吃少穿,有时还能拥有当时别的女孩没有的如凉鞋什么的东西。母亲读了不到三年的书就辍学了,因为那时她能挣工分了。姥姥身体不好,母亲在姐弟六个中是老大,农忙时下地挣工分,闲季里能看弟妹做家务,总是不能闲着,而且很累。多年的磨砺,使母亲几乎是全能的活道,什么都会做。地里收、种、锄、浇,做鞋袜衣服,从大人到小孩的,绣花,还有用篾子编织凉席枕头及穿织那些筐篮笊篱,她十几岁时就都干得漂亮而且速度都让人刮目相看了,而且常常这些手工活拿集市上卖掉后,还是家里的一项收入。及至到后来兴起缝纫、编织毛衣什么的,她都能第一批从那些姑娘们手里漂亮得学来。儿时的我心里,母亲什么都能做得很好,好像天塌下来我都不用担心一般。

母亲十五六岁时正值文革,在党中央的指示下,革命样板戏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农村也十里八乡的组成许多小京剧团,在公社巡回演出,成功的小剧团直响到县市。母亲也参加在老家的剧团里,通常唱的都是花旦。当年的情形母亲描述并不多,少年的我也不懂得去了解。只是母亲在闲暇时光偶尔还唱的那些片段,大人们在聊天时的玩笑言谈,还有小时候家里那本发黄的曲目谱子、满墙的戏曲剧照,以及多少年来她表现出来的对各类地方戏曲的不减的热爱,让我零零星星地知道她当年似乎有那样一段仅存数年的快乐时光。那是任何一个年轻女子都应该在回忆里珍爱的时光,或许光彩夺目,或许风姿动人。唱了没有几年,因为已经订亲,父亲家庭里觉得不愿让未过门的媳妇在乡邻间抛头露面而提出意见,也许还因为时代特征鲜明的东西流行期的过去,母亲还没结婚时就退出了剧团,也退出了当时满地蓬勃的共青团。结婚的那天,曾经一起共事的朋友们共同给父母亲的婚礼送了一块革命特征鲜明的红匾——在韶山。年轻的父亲好像不喜欢,竟在以后将所有的文字都给消了去。母亲在能和我们聊天以后,说起过这事,有一点怨,倒也不深。

婚后的日子里,母亲依次生下了我们姐妹四个。我想应该是从此,母亲的生活中幸福与快乐成倍的减少,同时痛苦与辛劳成倍的增加了。

母亲与我说过不止一次,无论别人怎样的歧视我们这个没有儿子的家庭,父亲始终没有对她说过一句报怨的话。她说这是她在压力最大的时候活下来的勇气之一,也是她一生里与父亲如何吵闹都不言悔的很大心理因素。另一个留恋就是我们这些孩子对她的依恋之情了。诚然,母亲这个人的性格里有太重的忧郁成分才使得她能如此重的感觉。但是另一面,她婚后到我们姐妹相继成家的二十六年里,她的生活,我给的总结就是幸福太少,而疲惫与伤痛太深。

爷爷奶奶从二姐降生以后,就开始对母亲报怨嫌弃起来。从我的记忆中,爷爷奶奶没抱过我,很少和蔼地与我说话,打小在奶奶家吃的饭也很少很少。母亲天天只顾在地里干活,由于他们的不帮忙照看,我的两个姐姐本就瘦弱的身体体质在那些年更差了,以至险些送命。小时候,一起生活母亲每提及此事总是伤心落泪。少时的我,也因此对爷爷奶奶没什么感情。记得上小学时到麦收早期,父母亲在地里收麦常不能及时回来,我和姐姐放学到家看看门锁了,如果知道去哪块地也许会去找,也或许等一会再不开就返回学校了。有时候邻居的大娘在门口遇着,会回家拿个馒头给我们吃。可是记忆中,我好像没记得奶奶出来找我们吃饭。

因为爷爷奶奶的冷待,父亲只有兄弟一个,母亲还是坚持早早与他们分了家。母亲生性要强又能干,她不会在公婆面前忍气吞声地坚持,她只坚信自己的生活能慢慢宽裕起来。

分家后不久,生产队解散了,开始各家都有自己的田。这种政策,母亲至今说起来还在心底深存感激。她说如果生产队不散,我们这样缺少劳力的家庭就会永远也吃不饱饭。那个时候,家里每口人都是二亩多地,加上爷爷奶奶的(一起收种),每年麦子都要种十多亩。每一季农活,加上日常的田间管理,使年轻的父亲母亲只能拖着四个年幼的孩子,起早贪黑,四季劳碌地生活。那是那时,他们好像在巨大的共患难中没有多少矛盾和争吵。

每到收获的季节,家里大仓小仓都满溢起来。吃不了的粮食卖掉,父亲可能就因此渐渐走入了贩卖粮食的行当,从此家里的日子渐渐有了节余。八十年代的初期,年轻的父亲骑着一辆大金鹿,在山东与江苏之间往来,一行十天半月。驮来大米,驮走麦子大豆等当地粮食。随时地买,也随时地卖。母亲一个人在家带着孩子持着家,慢慢地,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攒出第一笔资金后,父亲便不再外出,在家里开了个小商店,从这个时候起,母亲又成了父亲生意上的好帮手,甚至舵手。父亲隔三差地骑着大金鹿去城里进货,母亲在家一并打理着生意。她识字虽不多,却心算很快。一年后,父亲又拓展了卖布的生意。后来随着村里小商店的增多,父亲又紧转方向关了店专门赶集卖布了,母亲就又在农闲季节和父亲一起赶集。风里雨里,年长日久,母亲用她的勤俭、能干、吃苦耐劳的品质,一直像棵橡树一样与父亲并肩站在一起,为孩子们遮荫挡雨。他们虽然直到老年,也没做出什么大生意来,却正是用这些小钱养大了我们姐妹,供我们读完了书,又供其中两个姐姐结婚成家。

我常常因此想,母亲的确算是个聪明的人。如果当年姥姥有能力给她一个充分的学习条件,母亲也许能够出人头地的。

儿时冬季农闲,我记得晚上有时收拾玉米、瓜干等,母亲为了不让我们打盹,就一个一个地为我们讲故事,都是些乡间的笑话,还有部分历史故事,也有的是她临时自编了哄我们笑的,但长年累月的不重复。母亲没有书看,她哪来的那么多故事?除了听别人讲的,就是听戏、听评书来的。反正我现在要是不照书本,给儿子是讲不出几个的,就是连一首歌的歌词,我都记不完整了。还有那些地方戏曲,母亲也没有识谱的能力,识字都不多,却能一大段一大段地唱得那么上口。在我们村里,许多媳妇婆子的都常常拿了针线活来讨母亲帮忙,绞鞋样、描袜底、裁衣服,别人裁下来没用的各色花布角儿,母亲总是能利用上为我们拼成精致漂亮的书包或帽子等小物品。那些活,我都不知道她是在什么时候做出来的。有一年,父亲进的一种布料不好卖了,母亲就把那些料子做成了成品风衣让父亲带着卖。那一举,使父亲的投资收回了许多。

家里最先走进学校的是大姐。她属于打小就灵巧的孩子。平时母亲有点闲暇,甚至做着家务时,就常常教给她一些知识。数数,识字,最初的简笔画,唱歌,都是大姐先学了,而后在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里,她又教给我们。所以,除了她,我们几个姐妹就都没受过母亲直接的知识教育。从我们相继走进学校的时候起,十几年的时光,母亲心底最深的希望就是我们能个个成才,走出农村,不再种地。这就是她的生活重心,全部的意念。而不是像当时的绝大多数农村妇女那样,不让女孩子上学,即使让上,也就是以上几天学识几个字为目标。

如此聪明能干、思想先进的母亲,偏偏在最苦累的年轻时代,没有拥有父亲的关爱与体贴。

年轻时的父亲脾气暴躁,我们姐妹小时候常常在一起交流这种感受,那就是怕父亲。只要他一瞪眼,我们什么都不敢说不敢做了。他从没和农村里那些男人们那样轻视过我们母女,也和母亲一样支持我们这些女孩子读书识字。但他的不懂体贴和暴躁,却是生来的性格,为母亲带来多年的伤害和痛苦。如果说母亲是一个知识不多却思想丰富心智聪明的人,父亲真是连母亲的十分之一都不能及了。在干农活的速度和质量上,父亲只能及瘦小的母亲的四分之一。就是在人情世事上,父亲也总是央着母亲:你去吧。父亲比母亲上学多,却不会讲故事,教孩子点什么。家里修理收拾的那些活计,父亲还是依仗着母亲来想办法。母亲到现在都还说他:除了做点买卖挣钱,他这一辈子什么都不懂。可是作为一个男人,能做到这一点,不每日和他一起生活的世人们往往就评论说,这个男人是合格的。

父亲的心是很简单的,甚至有点过于单纯。他对任何事物都不爱做思考,只保持着一种直接的看法。在亲情、爱情、人情上,他都不爱做思考,也不敏感。这一点,大概真的是遗传了爷爷奶奶。对社会对世情,他都比一般的男人迟钝,不懂人情世故却又偏执。在乡邻间的关系相处上,他显得很没脾气,家里又没有儿子,单薄的家势常常受人有意无意的轻视和欺侮,这几乎是我们这个家庭当年最深的痛苦根源了。而父亲,却常常不和母亲那样为此那么敏感,每一天的生活里,天气好、生意好、孩子听话,他就可以不掩喜色的吹拉弹唱。为此,母亲常笑着说他傻,后来我们长大后,开始思考也许这就是大多数人快乐的根源了。当在外面身边有别人说出或做出欺侮我们的行为来,父亲也不高兴,但是不会应对,也没有勇气和人家抗衡。母亲却常常在这个时候表现着她高度的敏感和很强的抵抗性来,她从不认输。但是除此外,一个女人,也没有能力做再大的改变了。但是在家里,父亲却常常爱发脾气,他不同意的事情,母亲是不能做的。有时候,因为母亲高兴了给我们姐妹买件衣服,三元五元的,父亲若是认为没必要,也会大发脾气。母亲的性格偏偏强硬,从不相让。于是在我们的童年里,父亲母亲的吵架甚至打架,都是家常便饭一样的平常事。

他们的吵闹,给我们少年的心灵上,烙上了很深的印迹,至少我是这样的感觉。我还记得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父亲与母亲闹得很凶,父亲出去后,母亲一个人喝了点酒坐在门旁黯然神伤,落泪哭泣。有时候,她还会大哭。那时候,我们只会害怕,却不知怎样才能安慰母亲,也不知怎样才能让父亲不发脾气。加上后来许多让母亲不能顺心的事情发生,在我少年的记忆里,一直觉得母亲的忧郁是一件让我非常悲哀与无奈的事情。每遇这种不快乐的时候,我常常在上学的路旁一个小池塘边暗洒泣泪,而后再平静前行。不觉中,那种盼望长大离开家庭的情绪,盼望成年后有能力给母亲快乐的渴望,就在心底铸成了。那时我常暗暗地在心里发誓:长大后,嫁人的首选条件便是脾气好,不会与我吵闹。正因为这个思想的支撑,我找了现在我的他。而世事真是难以琢磨,我们从未吵闹过,但冷战却一样的伤人。只是这样的方式,对于孩子是没有所觉的,这算是我们的庆幸了。

现在已为 母、经历感情与婚姻的磨砺后,我常常再回想起当年的母亲。一个要强的女人,遭遇到在单传家庭里没生出儿子的命运;一个思想丰富、感触敏锐的女人,偏偏遇到了一个迟钝冷漠、思想粗糙、不懂感情的男人;一个聪明能干的女人,偏偏自己的伴侣不这么认为,而且还必须压下她的气势。一个这样的女人,来到一个如此地位卑微的家庭,没有来自公婆的疼爱与帮扶,没有来自丈夫的关爱与体贴,没有来自孩子的理解与宽慰,她是孤独的。她的孤独、她的疲惫,使她对烟与酒都产生扯不断的寄托。小时候喜欢母亲比别人的母亲聪明能干灵巧,却很不喜欢自己的母亲比别人的母亲忧郁,她会在晚上心情不好时喝酒哭泣,还常常给我们说些我们还不能够解决的困苦。那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几乎完美的母亲形象身上最大的缺憾。而今,我才深深理解了一个女人的心,在那样的生活状态下,是多么的累!她没有人能倾诉,只能面对还未知世事的女儿们诉说一些来释放压力。我想若换作我,那样的辛劳那样的压力却又那样缺乏温情的生活,我可能坚持不下去。

而母亲就坚持下来了,也许因为那个年代女人从小熏染出来的来之安之的思想使然吧。

迈入晚年的母亲,终于熬到了她的平静与幸福。我们渐渐长大成家,也还算孝顺,没有孩子给她气受。而父亲也在我们都结婚生子后,渐渐出现了很大的转变。现在脾气基本没了,尤其在孙子们面前,脾气好得让我们替儿时的自己艳羡不已。

用今天的我的阅历与思想,再去思考当年年轻的父母间的感情与婚姻模式,我想,应该说,父亲几乎像是母亲的一个任性的孩子,处在叛逆期的孩子。而父亲的衰老,是他叛逆期的结束。这样的模式,不是一个幸福的婚姻模式。但是,就是今天,我也想不明白,在那样的生活里,母亲究竟还有没有她的另一个模式的选择?就是说,如果她思考得再深些,如果她有能力改变自己在婚姻家庭中所塑造的角色与形象的话,她的年轻岁月是不是会多些快乐呢?又会因此生出多少得与失呢?这桩婚姻里,有没有谁对谁错呢?还是只是两个本不该相遇的人,让命运错误地安排在了一起?

共 5541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以一个成年人客观公正的目光去考证母亲走过的时光与她的婚姻。母亲少年是快乐的,婚前曾唱过戏,婚后连续生了四个女孩被公婆不待见,和父亲结婚后尽管没有爱情,但是共同奋斗奔计日子,而且父亲没有抱怨她生女孩,这让瘦弱能干的母亲忍受父亲暴躁的脾气及不懂体贴,还有父亲对别人欺负的逆来顺受,母亲坚持下来了这桩婚姻,和父亲一道站成了支撑家庭的树。作者历数着母亲的优秀品质如聪明、勤俭、能干、手巧,要强,吃苦,耐劳,能打算会料理,会唱歌,善讲故事,知识不多却思想丰富心智聪明。当父亲渐渐老去,父亲脾气变好,母亲终于熬到了她的平静与幸福。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不动声色地去写母亲,不煽情却饱含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在旧式婚姻中隐忍的女性,她坚强能干,没有被困苦压倒,用瘦弱的身躯为孩子为家庭支撑了一方没有阴雨寒冷的晴空,让人读罢心生敬意。问好稻香,祝福母亲!愿她老人家晚年幸福康健!【:风逝】【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4:1 :51 不煽情却饱含情,拜读稻香大作,感受母亲的伟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楼文友: 14:14:5 作者以一个成年人客观公正的目光去考证母亲走过的时光与她的婚姻。母亲少年是快乐的,婚前曾唱过戏,婚后连续生了四个女孩被公婆不待见,和父亲结婚后尽管没有爱情,但是共同奋斗奔计日子,而且父亲没有抱怨她生女孩,这让瘦弱能干的母亲忍受父亲暴躁的脾气及不懂体贴,还有父亲对别人欺负的逆来顺受,母亲坚持下来了这桩婚姻,和父亲一道站成了支撑家庭的树。作者历数着母亲的优秀品质如聪明、勤俭、能干、手巧,要强,吃苦,耐劳,能打算会料理,会唱歌,善讲故事,知识不多却思想丰富心智聪明。当父亲渐渐老去,父亲脾气变好,母亲终于熬到了她的平静与幸福。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楼文友: 14:15:45 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不动声色地去写母亲,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在旧式婚姻中隐忍的女性,她坚强能干,没有被困苦压倒,用瘦弱的身躯为孩子为家庭支撑了一方没有阴雨寒冷的晴空,让人读罢心生敬意。问好稻香,祝福母亲!愿老人家晚年幸福康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4楼文友: 22:52:26 这篇文字是三年前的。时隔三年,自己再读,依旧无语。面对风逝的用心品评,我依旧说不出什么话来。只简单道声 感谢 吧,希望风逝能够理解我心内的纠结与疼痛。

5楼文友: 12:51: 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5楼文友: 10:10:5 呵呵,在流年,总是不断惊喜啊。

6楼文友: 10:49:58 母亲,是我们永远的依靠,更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回复6楼文友: 08:28:15 谢谢索岫!祝福你家老人幸福安康,祝你夏安!

母乳性黄疸宝宝的症状

母乳性黄疸宝宝有什么症状

母乳性黄疸婴儿有什么症状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小孩有眼屎是怎么回事
小孩上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