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岁月五十秋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1-01

摘要:五十多年前(1964年七月),我从周至中学毕业;五十年后的今天(201 年十月6日),我们在周至宾馆聚会。屈指算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人生七十古来稀”,想当年,风华正茂,恰同学少年时;到如今,岁月蹉跎,我们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 这次聚会,由老学友辛建忠主办。他见我来了,亲切地拉着我的手,在会场转了个大圈圈:这是辛明效,这是刘智民、刘醒民、马安来……面孔陌生,但又似曾相识,五十多年了过去了,当年的少男少女,到如今,都已经两鬓成斑,要不是辛建忠一一介绍,很多人我都认不出来了……见到了大家,我想起了往事,想起了那些曾经的校园生活…… 五十多年前(1964年七月),我从周至中学毕业;五十年后的今天(201 年十月6日),我们在周至宾馆聚会。屈指算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人生七十古来稀”,想当年,风华正茂,恰同学少年时;到如今,岁月蹉跎,我们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

这次聚会,由老学友辛建忠主办。他见我来了,亲切地拉着我的手,在会场转了个大圈圈:这是辛明效,这是刘智民、刘醒民、马安来……面孔陌生,但又似曾相识,五十多年了过去了,当年的少男少女,到如今,都已经两鬓成斑,要不是辛建忠一一介绍,很多人我都认不出来了……见到了大家,我想起了往事,想起了那些曾经的校园生活……

同窗的回忆

回忆赵尊会:这次老同学聚会,我最希望见到的,就是我的好友赵尊会。赵尊会当年考上了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咸阳工作。由于妻子是农业户口,日子总是很艰难,长年吃低保。后来儿子患眼疾,成了双眼瞎,不久,自己也成了瞎子……

赵尊会的事此前我也打听过,只知道个大概。尊会的家在马召,老同学党民训的家在红奶头,两家离得近。尊会家的事,都是党民训这次聚会时告诉我的,听了他的不幸,我的心情顿时阴翳起来!

当年我们在校读书时,尊会和我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野地里,四面阡陌交错,庄稼地连片,不远就是沙河滩湿地。早读时,我们两人都喜欢在田间小道读书:玉米红缨了,杂草塞途,蟋蟀伏在草丛中长鸣,朝露打湿了鞋子,沾湿了衣裤……我俩总是出没在同一个地方,徜徉在同一条道上……后来我因病在兰州附属二院住院,这事不知怎么让他知道了,他当时正在兰州大学读书,专门去二院探望过几次……

回忆陈寿云:听党民训说,和赵尊会老家毗邻的是老同学陈寿云。陈寿云后来的状况也不怎么好。陈寿云工作不错,工资也不菲。但陈寿云的妻子在外边跑,长年不沾家;陈寿云的儿子又在外地工作。陈寿云病了,连个照看的人也没有,以至于越来越重。党民训的家在红奶头,两家离得不远,常去照看。有一次他去了,陈寿云已经去世了,安葬时都是凄凄凉凉的!

对于陈寿云这个老同学,我也是记忆犹新的。是个短小精悍的人,不修边幅,衣着朴素。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紧张,我们每次吃完饭,都要伸长舌头,把碗添得净净的,一粒饭屑都舍不得浪费掉。陈寿云额头突出点,是个奔楼,添碗时,舌头还没有够着碗底,额头先赶到了!每次添碗,都沾一额头的饭!大家开玩笑说,“鸭子过河嘴向前”,你呢,“奔楼”(额头)向前!

陈寿云的趣事很多,还有一件事更让人开心:在当时,只有厨房,没有饭堂,每顿饭都是露天用餐。不像现在,趴桌子坐板凳。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圪蹴着,同班男女,围一大圈子,边说笑,边吃饭。一个大热天,陈寿云穿了条半截裤,裤管又大,他圪蹴在那里,一边吃饭,一边胡说浪谝。这时候,我发现圪蹴在他对面的一个女生,瞅了一眼他的大裤管,害羞得红了脸。这不经意的一瞥,让我发现了!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原来陈寿云的“老二”,在裤管里耽着,正努力地向外钻呢!可是陈寿云全然不知,还扭来晃去的,这“老二”也就更加地肆无忌惮!我捡了一颗小石子,对准他的“小脑袋”,狠狠地弹了一指头!想不到这颗子弹中靶了!他“呀”了一声,稀饭泼了一地!他气急败坏,四处寻找目标,但立即,又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一溜烟地不见人影了!大家始而迷茫,继而恍然大悟,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当时有一个同学笑傻了,笑得呛了饭,差点出人命了,把校医都搬来了!

回忆张居仁:同学之中,记忆犹新的还有张居仁。在校时也是和我很要好的同学。张居仁的字写得好,古诗也写得好。他家的条件好,上学时就结了婚。我去过他家几次,他也多次来过我家。记得有一年放暑假,他约我去楼观台玩。我俩从学校出发,由于路径不熟,绕了许多道,到楼观台时,已经半后晌了。我们先在别处转了转,最后上了台疙瘩,到了正殿。一个年纪约有三十左右的主持接待了我们。这位主持待我们特别热情,他知道我们想留宿,就把我们安排在西厢房。并给了我们一张凉席,两张被单。

那一晚下着小雨,静静的寺院里,沙沙的雨声,夹杂着值班主持有节奏的木鱼声,还有千山万壑传来的风声……我们久久没有入睡。

第二天早晨,雨停了,我们告别主持准备下山。张居仁把当晚写好的一首七律送给主持作为答谢和留念,主持看了很高兴。当我们两人步下台阶,没有走出几步,那位主持匆匆地赶来了!他拿出一首七言律诗送给我们作为答谢。我当时吃了一惊,这么短的时间,只有三两分钟的时间啊,他就这么快的写了一首答谢诗!而且,我们送给他的是八句律,他写给我们的是十六句律诗啊!看那字迹,清秀俊雅,潇洒飘逸;那诗意,更是出语不俗,字字珠玑!后来我经过了解,这位主持的老家和我们豆村毗邻,在东大坚村。这样渊博的人,怎么就出家了呢?

张居仁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他爱看书,也爱买书。记得那时候,要买什么书,只要你写上书名,注明你的住址,寄到上海邮购组,不几天,你要的书就用快递发回来了。记得那时,隔不了几天,张居仁就会收到许多书。不幸的是,他的书常常不翼而飞!多次侦察,毫无结果,这让他非常恼火。最后他把目标锁定在同桌安理身上。一个星期天,他发现安理没有回家,要我和他去安理家搜查他的书。因为安理的家在终南,我知道地方。当时我也知道这是件非法的事,万一搜不出来怎么办?就是搜出来又能怎么样?但出于好朋友的原因,还是去了。我们托词安理要我们取本书,在他的家里找了个遍。结果呢,白忙活了一阵子,什么也没有找到。

后来,安理把我们上告到了学校。当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刘宗彦老师。刘老师平时对我们管教很严,但他很有人情味。出于偏袒,只给我们记过处分。校长还找我们谈了话,说这是非法入侵民宅。时值高三复习阶段,我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复课也没心情。因为自己无端被人拉下水。可张居仁却总是回避着,因此我对他渐渐有了成见。本来很要好的朋友,因为这件事关系渐渐疏了。五十年后我们重新聚首,对于当初的事都讳莫如深,不愿多提了。

回忆张菊蕊:女同学之中,张菊蕊印象最深。她的家在终南大墙,和我们村只有咫尺之遥。张菊蕊的老家原在河南,是逃难逃到这里来的。她村子的人说,她家的成分是地主,爷爷被镇压,爸妈领着她和弟弟,逃难到此,时间长了,便在当地定居下来。初中和高中,我们同在一个班,六载同窗,是老同学中的老同学了。

张菊蕊虽然比我小些,但很有母性,能体贴人,帮助人。学生时期,我很拉沙。记得有一次下雨,我滑了一跤,浑身都弄泥了,裤子也撕了条口子,便管也没管,把脏衣服塞在床底下。一次大扫除,被她发现了。他不但洗了,把那条撕破的口子也缝好了。这事要是放在现在,最少也该说声谢谢,记得我那时好想什么也没说。她待人处事,比我老练得多。每次周六回家,总要问问我,回去不回去;如果不回去,总要问问,要不要捎些什么。我那时身体不好,常闹肚子,有好几次,他主动去医院去买药。

那一年他考上了大学,我却因为家庭的原因(姑父在台湾,父亲是历史反革命)名落孙山。每次回家,她都要来看看我,鼓励我:现在政审不严了,不要紧了。记得最后一次来我家,家里正给我说媳妇,打那次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来过了。再后来,听说她在汉中落了户,从此便音讯全无了。

这次聚会,我们六四级二班只来了二十多人,有的迢迢路远,不便来;有的因病不能来;也有许多人早就不在人世了。

回忆我的几位老师

回忆董志海老师:说到老师,我想起了我的体育老师——董志海老师。董老师当时年事已高,头发都花白了,但身体硬朗,是学校的副校长,给我们班兼带体育,总是一副很严肃的样子。我经历了一件事,觉得他严肃归严肃,但和霭可亲,理解学生。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们高中部设在野地里(当时叫南校),四面没有围墙,厕所距离宿舍远,又没路灯,晚上赶一趟厕所很不方便。本来宿舍门前是花圃,在那里是可以小便的,但怕弄出声响被人发现,多次尝试,总下不了决心。我的夜尿又多,去一趟厕所成了熬煎。于是我心生一计,把宿舍门前的木头桩桩当成了救命恩人。木头桩桩是用来晒被子拉铁丝用的,正好栽在宿舍门前。想小便的时候,我就蹑手蹑脚地出了门,尿在木头桩桩上,然后顺着木桩淌下,悄无声息,神不知鬼不觉!

常言道,久已走黑路,必定碰见鬼。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办公”,董老师忽然在我的背后出现——这天他值班。他等我“公事”办完了,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还挺有办法的,聪明!”我吃了一吓!见是董老师,知道捅了篓子!谁知董老师不但没生气,还小声对我说:“没事,没事,睡觉去。”确实没事,第二天没人提这事,晨会上董老师也没有上台讲话,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到了晚上睡觉时,我发现宿舍外面放了一只马桶!

董老师,这个善解人意的董老师,五十多年过去了,你是否健在?你是否还记得这件事,可我一直记得。

回忆 森老师:我印象较深的,还有我的化学代课老师 森老师。李老师讲课慢条斯理,分析得很到位,我们听得都很明白。但是一考试,多不及格。我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面对考题,我苦思冥想了半天,只答对了几个题,估计最多能得 0多分!当时,期中和期末考试是四六比例,这次考砸了,弄不好会留级的!可是试卷发下来一看,我居然得了85分!原来李老师另有奇招:他怕我们得分少,影响学习情绪,给我们每人送了50分!

事后他解释说:题出得简单,怕我们感到轻而易举,对化学课掉以轻心;出得难了,能引起大家的重视,但又怕我们知难而退,影响学习情绪;送50分,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李老师这金点子还真有用,既给我们敲了警钟,又给我们鼓了劲儿,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大家都实打实地拿了高分!

回忆张星海老师:还有一位老师,我的印象也特别地深,那就是我的物理教师张星海老师。张老师很年轻,不到 0岁;人很精干,才简。记得当时物理课比较抽象也难懂的是加速度这部分内容。但张老师三言两语的几句话,就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和难懂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我当时喜欢文科,对理科不大重视,但每次考试,我都是90多分!我和几位同学曾经私下议论:这么有才的人,应该让他进科研单位才对。后来才知道,张老师是个犯过错误的人,59年说错了话被打成右派,下放回家了。他现在进高中当老师,是校长薛效哲叫来的——他是薛效哲的学生,知底。要不是薛校长,他还在家务农呢。

果然,时过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张星海老师整天遭批斗不说,连薛校长也受了拖累。薛校长当时年近花甲了整天戴高帽子游街,跪板凳,遭侮辱。他任用右派分子给学生上课,上纲上线,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

时间过去这多年了,我还时时回忆起张老师,他精干的身影,要言不烦的讲课声音,时时在我的脑际里回旋。

回忆刘宗彦老师:印象最深的,要算我的班主任刘宗彦老师了。刘老师是班主任,又是语文代课老师。从初中到高三,我经历了许多语文老师,只有刘老师印象最深,同时对我也最赏识。

刘老师当时有些沧桑,好像经历了许多的事。后来我才知道,他失家早,后来的妻子是他的一个学生,在中心医院当护士。学校当时没地方,老师们都挤在大宿舍住宿。为了照顾刘老师,学校就在走廊里扎了间小房子,他和妻子就住在那里。

刘老师治学严谨,记性也好。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生僻字,在字典里查不出来。他拿出自己的大字典,一下子就翻到了地方!有人说,没事的时候,刘老师就翻字典,背字典,他的硬功夫就是这样来的。刘老师讲课,很注重考据。记得他讲毛主席的《送瘟神》,其中有句话:“千村霹雳人遗矢。”注释中只简单地解释说,“遗矢”就是拉屎。为了加深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他给我们讲了“一饭三遗矢”的典故:战国时期,秦王横扫六合,进攻赵国。当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年事已高,致仕(退休)在家。赵王想启用廉颇,就派近臣郭文打听廉颇近况,是否还能带兵。廉颇将军得知国家有难,朝廷有意让他出山。为了让使者了解他,就当着郭文的面,吃了三斗米的米饭,饭后提刀上马,在校场一连跑了十多个圈子!然后勒马拭刀,脸不红,心不跳!但郭文此来,已经受了秦王的贿赂,就告诉赵王说:廉将军饭量不小,一顿吃了三斗米!但是,“一饭三遗矢”——吃一顿饭,拉了三次屎!饭桶一个!结果呢,赵王只好放弃了启用廉颇的计划。

故事印证了“遗矢”一词的来历,又加深了我们的理解,使干巴巴的古诗文,充满了活气!

另外,刘老师批改作文,那才叫认真!有眉批,有脚注。一篇作文,内容、语言、结构、标点的得分,都有很严格的比例。后来我从事语文教学,学生的作文分数,都是按照他当初的标准给的。他很重视范文的作用。他的范文,不是书店里出售的《模范作文》,而是把学生作文本中的好作文拆下来,装订成册,供学生浏览。记得那时候,我们每周都要作文,因此,刘老师每周都要出版一次他的“作文选刊”。

共 650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该文的写法新颖,作者没有单纯地描写同学聚会,而是选取给作者印象最深的同学、老师和学校事件来写,写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在故事的讲述中,每一个人物都以具体的故事入文,都以具体的言行细节作为依托,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好文章!【:春雨阳光】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1:46:25 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讲述得生动,写出了作者对同学生活的深厚情感。 语文教师

肠道菌群失调会怎么样

肠道菌群失调与腹泻

肠胃着凉吃什么药效果好

散步预防骨质疏松
什么引起骨质疏松
通心络胶囊是什么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