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你别无选择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09-09

谢林是个捉摸不透的哲学家。他总是关注着一些常见的话题,譬如自由、绝对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在观点间的跳跃对于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来说缺少一些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力量。越是这样的人物,越能引起我的兴趣。就像2011年的这个夏天,刚刚触摸到春天的气息,棉衣还没有来得及脱,火红的日头就晒得人脑子发晕。春夏之间缺少了过度,不知道什么力量将两个季节连接了起来。

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人类是无法左右的,也是我无法选择的。人类只能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所谓的人定胜天,是在开玩笑。

关于上帝,哲学家们撕开了他的真面目。16、17世纪是科学革命的时代,在化学论哲学家眼中,上帝是一位手拿烧瓶的化学家。而在斯宾诺莎看来,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的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给了上帝是一个文学人物的定义。谢林却这样说:没有上帝,人的存在就没有根基。在他看来,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自然和精神两方面最后归于具有绝对同一性的上帝。从上帝的同一性出发,那么人类必然有其天生的自由。他重建了一种神义论,由于所有的存在都基于上帝,上帝本身存在的根据只能在上帝内部,所以上帝就能分为上帝自身和上帝存在的根基,也就是上帝中的自然。这一自然的划分重新定义了上帝自身,即上帝自身虽是至善,但它是尚未完成的,尚在形成中的。上帝为了启示其自身的至善,只通过其自身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它的启示就必须经过一种中间产物——人。没有人的存在,上帝无法认识其自身的善。

谢林是矛盾的。他既认为上帝是人存在的根基,所有的存在都基于上帝,又认为没有人的存在,上帝无法认识其自身的善。这一自相矛盾的解释让谢林的思想模糊不清。

关于上帝的话题太沉重了,推开窗,望着凝重的夜色,夏风扑面而来。我不是哲学家,否则我会说,这风便是上帝。它携带着谢林的魂灵,在百年之后这个夏天的夜晚和我会合,抚摩着我的思想。我想,这风是谢林的幽灵般的影像么,为什么如此温柔,带给我模糊不清的的冬天的记忆。

对大自然,我总是怀着无限的膜拜。春风、小草、夏雨、晚霞、秋风、枫叶、悬崖、溪流,还有雪。倘佯在它们的氛围里,我的生命会显得无比真实,精神世界也才斑斓多彩。谢林认为自然科学的第一原则是用自然力解释一切,主张从自然原则出发解释生命。大自然被谢林描述成一种盲目而又无意识的理智,这种理智在同一与差别的矛盾推动下发展,最终产生精神。在他看来,大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而自然本身的表象则体现某种最根本的理智,自然科学的目的就是从表象中总结出其中的理智,最终使这种理智精神化。

自然产生精神。这是谢林的教导。我的精神世界,更多的是源于自然。目睹着一棵小草在风中呻吟,我的躯体里便不可遏止涌动着怜爱之情。一株花朵在冬天里枯萎,我会把它埋进泥土里,享受着无尽的悲伤。我知道,这并非无病呻吟。大自然的一切,都被谢林的自然哲学提供了大胆的猜测和论断,萌发了幻想的比喻和华美的词句。他的这种自然哲学促进了浪漫派的想象,使后世的诗人们赋予世界以生命和精神,给当时以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界带来一股新的思潮,受到了自然科学家们和浪漫主义诗人们的热烈欢迎。

谢林是无可选择的。出身于古老的符腾堡普发尔家族的他于1775年元月27日诞生于离斯图加特不远的莱昂贝格。还不满16岁时,父亲把他送往图宾根学习神学,直到1795年。按照该国的习俗,谢林住进了当地的教会学校,第一个学期就与黑格尔和荷尔德林有着频繁的交往。这所神学院实行修道院式的严格管理,陈旧保守的精神决定着一切,禁锢了教授们的思想,他们有意识地按照君主的意愿封锁那含苞待放的启蒙精神,保持图宾根传统的正统神学。这一切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愤怒,他们强烈地要求革新,充满革命的精神。在康德哲学的引领下,黑格尔、荷尔德林和谢林疏远了基督教神学,他们强烈期待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他们信誓旦旦,要共同努力,促使“上帝之国的到来”。在1795年的冬季,谢林起草了一份宣言般的纲要,提出了自己的理念:“是统一一切的理念,美的理念。现在我坚信,理性的最高行动(理性在此最高行动中才囊括所有的理念),是一种审美的行动,而且,真和善只有在美之中才结成姐妹。哲学家必须像诗人,具有同样多的审美力量”。他说:“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神话,但这种神话必须志在服务于理念”。他用下面这句话结束了自己的宣言:“一种自天而降的更高的精神,必须在我们中间创立这种新的感性宗教,它将是最后的、最伟大的人性作品。”

在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上,谢林找到了灵感,他意识到自然和精神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更高本原的两个方面,由此他发展出了同一哲学。在费希特那里,哲学的最高本原是绝对自我,在谢林看来这种论调忽视了客观自然的重要性。而自然和精神两者同一的最高本原在于绝对,也就是要求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的同一。绝对在谢林的同一哲学中有着双重含义,一是认识论层面上的(精神),二是本体论层面上的(自然)。

自然和精神的同一性,我赞同这种说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突然想起当代诗人于坚的一首小诗:谁见过那阵风碰落了那么多树叶/谁在晴朗而明亮的下午/看见那么多的叶子/突然落下全部死去/谁就会不寒而栗/赶紧呼吸阳光。这首诗内涵着一种动人的情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它显示的是鲜活、有机的自然,一枚树叶的凋零就是一个生命的完结,这不是比喻意义上的,而是本真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生息相通,一枚树叶的飘落就让人感到切肤之痛,这是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的表征。虽说自然中死亡现象遍地皆是,但是生命依然不可扼制地向往着阳光,面向死亡依然展示着勃勃生机,这是自然更为本真的面相。

我也是如此,从细小的自然物象之中发现人与自然生命之间的秘密通道。一树一世界,一叶一情怀。在我生病的日子里,看见一束阳光,看见一束绿叶,便会领悟到自然生命的潜流,唤起生命的共感。这是对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的体验。庄周梦蝶,这不仅是诗意的表述,更是一种幽美的境界与人的心灵境的融化为一。

大自然在谢林那里被描述成一种盲目而又无意识的理智,这种理智在同一与差别的矛盾推动下发展,最终产生精神。他注意到从自我出发的认识论不能构成哲学的全部,他认为如果实在是一种类似人类精神的自我决定过程,那么自然本身就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对自我来说无生机的障碍物,即自然应有其内在的理性和目的。自然作为一种和自我有着具有同等地位的实在,那么就需要一种自然哲学来补充费希特的哲学。如果说自然科学观察局部的自然现象,那么自然哲学就应该提供其内在的动力结构和普遍原理,也就是自然成为自然的原因。

关于善和恶,在谢林看来,恶和善一样是自由的产物,所以恶是无法消除的。善和恶本身在原初状态中不存在对立,而是可以互相转化。谢林不同意康德式的以理性自律作为基础的道德律,而是认为人的本性在于领悟上帝的启示。他认为,上帝将为恶的自由赋予人类,从而上帝本身才避免成为一种恶,人类这一为恶的自由才使上帝的启示行为有了领地。所以人类在世的目标就是向至善的规划和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也只能靠人本身既能为善,也能为恶的自由。这一人本身存在的力量使得谢林从神学回到了人类本身的存在,这也使一些人称他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谢林后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克尔凯郭尔。

在有限的时光里,尝尝我会有登山的感觉:拾级而上,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走着走着,我发现自己仿佛已经远离了喧嚣的世界,远离了芸芸众生,远离了琐碎的生活。登累了,摸一把汗,抬头仰望天空,在感叹宇宙和生命的同时,我禁不住唏嘘自己的渺小。于是,不得不对生命和自然心生崇拜和敬畏。

哲学让我清醒,谢林让我冷静,我学会了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安然地走在路上,没有悲观,也没有愤世嫉俗,只有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后,一种恬静坦然的心境。人生不可能没有烦恼和忧虑,关键是怎样跳出它们的困扰。就像谢林说过的:若是忧虑就应抱希望。人生最大的幸福经常是希望。这就是谢林对于人生的选择。在他所处的时代,德国近代思想中的历史主义传统盛行,其根源于狂飙突进运动。它实际上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对抗,强调的是属于人类心灵和感性的部分,诸如反省性、内视性,与强调人类理性至上能力的法国启蒙运动形成鲜明的对比。谢林区分“自然史”与“文化史”,主张“在根据天意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无意识的自然的必然性与有意识的意志的自由性之间的和谐得到维系。”之所以,他选择了自然和精神的同一,在人生的忧虑面前选择了有意识的意志,即希望。这种选择,对他来说唯一的。

夏天正在悄悄走近,小城的最高气温已突破20℃。一些爱美的女性纷纷换上短裤、短裙、短袖,给街头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然而,我仍然沉浸在谢林为我构造的哲学的春天里。树上的槐花已经盛开,想起小时候吃的槐花窝窝,那真是香啊。至今那种香味还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槐花的香,在谢林看来,那是精神的盛宴。

共 66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探讨关于人类和生活的哲学的文章。文中引用了很多哲学大师的名字和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并结合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感悟,找到了自己思维发展的空间和人生发展的方向。文字也许有些深奥,但道理其实很简单:相信未来和希望,但要从自己脚下的现实起步。问好,推荐!【:姜光丽】【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2:20:42 我的感悟是:别无选择的时候,就不要选择,只要低头走好脚下的路!

2楼文友: 2 :22:11 哲学家是孤独的,他只会奉献无上的精神盛宴.

小儿发烧39度怎么办

宝宝发烧39度怎么办

孩子发烧39度怎么办

一岁半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
怎么测骨质疏松
治疗腹胀的食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