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羽拨浪鼓里的小人儿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2-31

阡陌蜿蜒,玉米在一场夏雨后拔节,嘶嘶的声音,盖过草间虫鸣。一朵云在远远地飘着,袅无心事的样子,一辆货郎车,吱吱扭扭从田野的深处推出来,推车的人是一个瘦小的老头儿(我有时会发现自己的记忆永远停留在童年的某个时段,那些熟悉的人开始什么模样,后来就一直什么模样,那时的村庄像一幅静态的水墨,从未做过任何改变)。

推车的货郎姓侯,二大爷打趣说,老猴儿今天又要表演个什么节目?老侯不说话,从货郎车上抽出一把拨浪鼓,波啷啷,波啷啷,波波啷啷,一阵紧摇慢摇,打出的鼓点清脆有声,喊醒了村里午睡的人。妇人出来买针头线脑,小孩儿出来买大米团螺丝糖,年迈的婆婆收拾出来一团经年累月梳掉的头发,从门缝里抽出来,能换一个月的酱油醋。

这时候,拨浪鼓是主角,光润的鼓把儿,红红的鼓腰,紧绷绷的牛皮鼓面,稍一转腕,鼓声便撒豆子似的往天上飘,落满整个村庄。有记载说:拨浪鼓是我国传统、古老的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可见,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都曾留下朗脆的鼓声,一面走,一面摇,牵动历史的牛缰绳,一走就是两千多年。

我对拨浪鼓的记忆颇深,有一天远远听见脆瓜裂豆的鼓声,从墙旮旯拿出早就积攒下的破布旧鞋烂麻团,想要换一只铁制的口哨和几个惹人涎水的大米团。抄近路,沿着村前的堤口爬上河堤,两旁是葱郁的树,寥落的蝉鸣,一直向鼓声传来的方向碎步跑去。拨浪鼓的声音听起来近,其实货郎车尚远,我在后来的物理常识中终于弄明白,声音传播的速度远大于大米团的味道到舌尖的速度。百无聊赖,坐在一根树桩上等,冷不防身后传来一阵阴森的笑声,回头一看,是张马庄的疯子马三,一蓬衰草的头发,像狗牙草长长的茎蔓,遮住半个脸,脸上是狰狞的笑,想跑,被脚下的杞柳条绊倒,叽里咕噜从河堤上滚落下去。当然,那天的口哨和大米团没了,疯子马三也就从此长在了记忆里(前年,听说马三刚死,享年98岁,无疾而终)。

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战国时期主要作为打击乐器,依靠摇动时双耳自击发声,发展到宋代已在三个领域出现,一是礼乐之用,二是商业之用,三是儿童玩具。商业之用则是指“货郎鼓”,民间货郎一般是持拨浪鼓招徕顾客的。“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大约说的就是这个时间,北宋画家李嵩有图可证,《货郎担图》,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不堪重负的弯着腰,妇女领着孩子,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郎担上的物品可谓琳琅,从锅碗盘碟,到瓜果糕点,针头线脑,无所不包。虽然并无看见,但在众多货物后面肯定有一把警醒岁月更迭的拨浪鼓,在恰当的时机,穿越金戈铁马,穿越鼓角争鸣的战场,波啷啷游走于民间,游走于硝烟与烽火之外。

通常,货郎老猴儿会在我们村的祠堂前停留一个中午,树荫如盖,老猴儿忙完一阵坐在一盘磨石上抽烟,旱烟,从老猴儿的嘴里打着圈圈儿,弥散在日光中。我比较好奇,问老猴儿拨浪鼓为什么会响。老猴儿又吐了一口烟圈儿,说里面住着一个小人儿,我一摇小人儿就醒了,在里面开始敲鼓。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惦记上了拨浪鼓里的小人儿,比如如何吃饭睡觉,如何拉屎尿尿,如何幸福地跟随老猴儿走村串巷,看遍人世风情。

周作人有一篇文章——《一岁货声》:卖东西的在街上吆喝,要使得屋内的人知道,声音非很响亮不可。“嗳……十朵,花啊晚香啊,晚香的玉来。一个大钱十五朵。”“什么”“来”的句调本来甚多,这是顶特别的一例。又七月中卖枣者唱曰:“枣儿来,糖的咯哒喽,尝一个再买来哎,一个光板喽。”听起来倒也别致,只是贩者嗓子真让人操心,这一天天下来,不知要喝掉老北京的多少大碗茶。还是拨浪鼓,手腕轻摇,波啷啷,波啷啷,波波啷啷的声音沿着声波的方向四散开来,摇得天长地久。

久不见沿街叫卖的货郎车、货郎担了,当年的老猴儿几乎和疯子马三同年死去,一个98,一个99,都是无疾而终,都算是修身完满。而我唯一惦挂的是拨浪鼓里的小人儿,这么多年过去,不知长成了什么模样?

共 158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怀念儿时拔浪鼓的叫卖及相关往事的文章,“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拔浪鼓”是刻画的主要对象,马三,老侯等则分别是消失了的村庄、传统文化的见证者。文章回忆了儿时货郎老侯来村时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细节,马三在“我”身后阴森森的笑,尤为逼真。“我”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有一个疑问:“拔郎鼓里的小人长成了什么模样。”文章结尾的这一问意味深长,既有“我”对那个消失了的时代的怀念,更有对那种传统的、纯真的、古朴的文化是否还在的探询,这样的结尾戛然而止,余蕴悠长。推荐欣赏。【:寻君】【江山部·精品推荐160 0 0027】

1楼文友: -01 07:46:02 在很多属于纯真的、古朴的、宁静的事物消失过程中,不断地询问、思考,或许总会唤醒一些,从而若能挽留住一些,就是最大的心愿了。学习丑石老师文章,多谢。

2楼文友: -01 10:12:24 虽未亲身经历,却能感同身受,确实是情感真挚、文笔优美、引人入胜的一篇佳作!

欣赏好文,感受情怀,分享精彩,问候老师。祝老师创作愉快,佳作不断,吉祥如意!

楼文友: -01 14: 2:21 细读此文,作者丰富的知识征服了我。感谢丑石这篇优美的散文给我带来的愉悦!

4楼文友: -01 18:48:0 作者文章提到的拨浪鼓,我还真的见过呢。我外婆家就有这玩意,一次我拿起来玩耍,外婆急忙说:宝贝小心,别弄坏了,这个小东西是文物呀。我一听来了精神,问外婆,能卖多少钱啊?外婆说能卖很多很多,我一听跳起好高!外婆咱用这个发财了不成?嘻嘻!其实,这个拨浪鼓是算是文物,就如丑石文章所说,拨浪鼓是咱中国人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你听:手腕轻摇,波啷啷,波啷啷,波波啷啷的声音传遍中国,摇向世界,摇出美好生活。问好丑石!

5楼文友: -01 19:46: 5 拨浪鼓是我儿时的玩伴,它陪伴我度过了青涩的童真时代。老师的文章描写细腻,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形象、感人。感谢老师,让我回到了孩童时代。

问候老师!

6楼文友: -01 20: 8:49 学习丑石老师的文风,毫无躁动功利。精心裁取一段生活的画卷,悠悠的节奏,幽幽的言语,引人在画境中游。一不留心踏出画面,回眸来路,蓦然有所思。

7楼文友: -02 08:57:04 老师朴实的文风,娴熟的技巧,丰富的阅历,自然流畅的描写,把我带到童年时代。拨浪鼓是我童年时渴望而不可及的奢饰玩物。每次破烂换钱的拨浪鼓响起时,我都要把姥姥攒的破布条子团团拿出来换几粒糖球吃。我还用小盒子糊上厚纸,用线栓上两个扣子粘在两边,当拨浪鼓玩呢。老师的文章引起了生活在那个时代人的共鸣。谢谢老师!祝老师春爽!

8楼文友: -05 08:10: 6 拨浪鼓的年代渐行渐远,如何看待并传承古朴民风,纯真的风气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喜欢老师的文章,意蕴深远

9楼文友: -05 10: 2: 8 祝贺丑石文章加精!为春秋前行添砖加瓦,谢谢您!辛苦了!

10楼文友: -06 09:51:16 很喜欢丑石老师的文章。

肾炎的治疗方法

肾炎患者要多吃什么食物好

肾炎是如何引起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
小孩风寒感冒吃什么药
腹胀痛是什么原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