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9-16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有一个朴素的观点,凡对人有害者即谓之毒。毒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概念,但因指意不确而时常可见滥用、泛化现象。兹加以梳析,以期准确把握。 寒毒、热毒、疫毒 关于中医之 毒 你了解多少?

毒邪有内外之分。外毒是指感染疫疠之气,或由六淫之邪蕴聚演化,或指一些有毒的致病物质;内毒则指病变中的病理产物通过趣味的情景剧还原应用场景蕴结日久而成。

中医学中直接以 毒 命名的病证,如:阴阳毒、温毒、时毒、肿毒、湿毒等,主要涉及现代医学中的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

根据药物的偏性及用药反应,《本经》提出了药物 有毒、无毒 的区分,《内经》则对药物有大毒、常毒、小毒的描述,但限于条件,古人对于很多药物的毒性并不明了,对此一定要理性看待,谨慎使用。

毒,《说文解字》释为 厚也,害人之草 ,说明其本义是指毒草。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有一个朴素的观点,凡对人有害者即谓之毒。毒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概念,但因指意不确而时常可见滥用、泛化现象。兹加以梳析,以期准确把握。

病因之 毒

作为病因概念,毒在中医学中的涵义大致有以下四种:

泛指一切致病邪气如日本医家吉益为则在《古书医言》中说: 邪气者,毒也 。清代徐延祚《医医琐言》更有 万病唯一毒 之论。

特指 疫毒 即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广泛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也称为毒气、戾气、疫气、疠气、异气、乖戾之气等。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的 大风苛毒 ,《素问 遗篇 刺法论》中所言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王孟英说: 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 。另如余师愚所言 以热疫乃无形之毒 (《疫病篇》), 内有伏毒 (《疫疹一得》)。此外,与之相类的还有一种瘴毒,又称为山岚瘴气、瘴疠,即《医学正传》提到的 岭南闽广等处 之 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 。

某种有毒的致病物质如蛇兽毒、蛊毒、虫毒、水毒、漆毒等。如《诸病源候论》有不少关于蛊毒、药毒、饮食中毒及和杂毒病诸候的记载。

致病能力较强的邪气指普通邪气在聚集、蕴结、壅阻等状态下,表现出 厚 的特征,致病能力明显增强,并能使人体产生急、危、重证候,如寒毒、热毒、暑毒、湿毒、燥毒、风毒等。比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言: 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又如《注解伤寒论》说: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也 。喻嘉言也指出: 疮疡之起莫不有因。外因者,天行不正之时毒也,起居传染之秽毒也;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也,郁怒横决之火毒也 。客观说来,此类毒与六淫在概念、证候上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致病症状较为严重而已。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 毒 的范围拓展,提出郁毒、瘀毒、毒、癌毒、糖毒等病因概念。还一些养生学者更是提出人体内有气毒、汗毒、宿便、尿毒、脂毒、血毒和痰毒等七种毒,养生即要把这些毒素排出体外。

由上述可知,毒邪有内外之分。外毒是指感染疫疠之气,或由六淫之邪蕴聚演化,或指一些有毒的致病物质;内毒则指病变中的病理产物蕴结日久而成。一般而言,外毒致病往往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变化多端,病情险恶,为病有时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呈 一毒一病 的特点,且同一毒邪为病的表现与传变规律基本相同。内毒致病则多病情复杂、病程漫长、胶固难解。

<我就给他鞠躬。希望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少p>病证之 毒

中医学中有许多直接以 毒 命名的病证,举例如下:

阴阳毒为感受疫毒,内蕴咽喉,侵入血分的病证。《金匮要略》记述的阳毒以面赤斑斑如锦纹、、吐脓血为特征,阴毒则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为特征。病情均属危重,但其所指为何尚无定论。

温毒指感受温热时毒而发生的一类病证,即所谓 诸温夹毒 ,临床以高热、头面或咽喉肿痛、出血性斑疹为特征。

时毒《时病论》谓之时毒发颐,由时邪疫毒客于三阳经络,出现项腮颌颐等部位的肿痛等。《外科精义》: 时毒者,为四时邪毒之气而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肢体痛 。又名大头天行、大头瘟、抱头火丹等。

肿毒是各种疮疡、疔毒的统称。依部位有虎丫毒、天蛇毒、掌心毒、手背毒、肩毒、委中毒、锐毒、穿腮毒、面发毒、耳根毒、阴包毒、穿拐毒等名称,多由热毒壅滞,败血腐肉所致,即 痈疽原是热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医宗金鉴》)。

湿毒指湿气蕴积成毒而致的一类病证,如湿毒下血、湿毒带下、湿毒流注、湿毒脚气、湿毒疮等。

丹毒又名天火、火丹,总由血热火毒为患。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灼而得名,其中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或赤游风,发于头部者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

珍珠毒又名舌上泡、连珠疳、口疳风等,临证可见舌下白泡,大小不一,五六个连绵而发,痛痒溃烂,多因脾肾虚火上炎或心脾积热而发。

脏毒《三因方》中指脏中积毒之痢疾;《济生方》中指便血,谓 血清而鲜者,肠风也;浊而色暗者,脏毒也; 《血证论》中指 肿硬,疼痛流血;也有一些医籍称此即 痈。

乳毒又称吹乳、妒乳,指发于 的疖或痈,多由、胃热壅滞而成。

胎毒一般多表现为婴儿的各种皮肤变态反应,如疮疖、疥癣、痘疹等,主要由于孕产妇恣食辛热、肥甘厚味,或调摄失宜,或情志不遂等因素,遗毒于胎所致。

分析可知,上述病证主要涉及现代医学所言之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针对这些以毒命名或由毒所致的病证,中医的治疗方法是解毒,视情予以制约、消散或排出等措施,如消毒、清毒、败毒、宣毒、拔毒、托毒、祛毒、散毒、排毒、杀毒、伐毒等。

药物之 毒

毒之与药,关系至为密切。药物之毒,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药物的总称西汉以前,所有药物皆被称为毒药,如 聚毒药以供医事 (《周礼 天官》), 毒药攻邪 (《素问 脏气法时论》)。张景岳对此明言: 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 。

药物的偏性中药治病的原理为 以偏纠偏 以毒攻毒 。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特性,即所称之偏性,用之可改变邪正力量对比,纠正阴阳偏盛偏衰。徐大椿说: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 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 这种偏性,其实也称为毒,如张景岳说: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如此说来,性寒以疗热,性热以疗寒,性升以举陷,性降以制逆,皆药之 毒 性所为。

指药物的毒性或不良反应《本经》提出了药物 有毒、无毒 的区分,《内经》则对药物有大毒、常毒、小毒的描述,这些都是根据药物的偏性及用药反应来确定的。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言: 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一般而言,凡有毒的药物,大多强烈、峻猛,故用之不当则易毒害人体,即 毒药,为药之峻利者 (《类经》)。历代本草学著作根据药物的毒性或不良反应,对其多作有 有毒 小毒 大毒 等的标注,并记述有杏仁、、、芫花、藜芦、商陆、白果、马钱子、乌头、大戟等的中毒反应及处理方法。此外,先贤通过实践,还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发现了很多药物减毒的炮制方法,即《本经》所言 若有毒宜制 ;发现了很多药物配伍之后可增加毒性,总结出了 十八反 十九畏 的配伍禁忌;认识到药物的毒性产生与其炮制、煎服法及辨证、配伍等都有密切关系,如《儒门事亲》说: 凡药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 徐大椿更是径言: 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限于条件,古人对于很多药物的毒性并不明了,如含马兜铃酸的药物如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青木香、木防己、细辛、寻骨风、威灵仙等的肾毒性,朱砂所含的硫化汞的肝肾毒性及神经毒性等,对此一定要理性看待,用宜审慎。

总体说来,毒的概念有明显的时代印迹,是认知方法、条件等受限的产物。尽管义项杂乱,但多数情况下并未偏离有害、害人的本意。因此,除了对药物之毒宜进行深入研究外,对病因、病证之毒的范围进行拓展、泛化并无实际意义。

透窍消肿,祛风退热。用于慢性鼻窦炎、鼻炎及鼻塞头痛,浊涕臭气,嗅觉失灵等。



老年性便秘治疗偏方大全
雅安白癜风专治医院
牡丹江治疗白癜风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