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人生的底色自己涂抹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09-15

摘要:叙述了小过、大善两位好友因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态度,因而走上不同道路的人生经历,说明了人生的底色自己涂抹。 聚会的喜悦,融洽的气氛,以及围坐在酒席前的欢声笑语,端起酒杯时的花言巧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时的豪言壮语,酒酣耳热之际的胡言乱语,在脑子里几乎都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唯独曾经的同学小过和大善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宛如火红的烙铁在心灵深处“刺啦”一声,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是师范同班。生活虽然清苦,学校的条件也相当简陋,但对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们那些十五六岁的少年来说,所有的这些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在老师严格的管理下,几乎全部过着在宿舍休息、在班级上课读书、在食堂吃饭三点一线的生活。生活的单调抑制不住少年爱说爱笑、蹦蹦跳跳的活泼性格,管理的严格控制不住兴趣爱好仿佛的同学之间的交流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渐渐熟悉的同学们之间,兄弟般的同学情越来越浓厚。在一天天密切的交往中,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无形的小团体。

其中,小过和大善两人之间看似没啥变化,其实两人之间自从到校时起,就一直亲密无间。在他人疑惑的目光里以及不解的询问中,他俩毫不隐瞒地说出了原因,两人读初中时就是同班同学,在一起互相帮助多年,关系密切一直到现在,家住在鸡犬之声相闻的两个温馨宁静的圩区小村。

到师范学校报到时,两人结伴而来。刚到校,开始独立在远离家乡的外地读书,自己照顾自己不太习惯,两人相互帮助着洗衣服。读书时,一如既往相互帮助;遇到疑难问题,在一起探讨;攻克难关,共同庆贺。偶尔,在伙食费里节衣缩食省下来的几个小钱,在校外的杂货店购买零食时,他俩不论谁买,都会自然而然地留给对方一份。就连到食堂吃饭,甚至上厕所,都常常可以看到他俩寸步不离、难舍难分的身影。

就好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一样,即使是孪生兄弟、双胞胎姐妹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别,小过和大善两位好朋友的性格差别也不小。小过热情单纯,有啥说啥,即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十分生气,十分钟不到又会继续说说笑笑,蹦蹦跳跳。不开心的事情对于小过来说,犹如明亮的阳光下偶尔闪现的一丝阴影,瞬间就会消失。大善深沉稳重,喜怒大多不形于色。即使遇到十分开心的事情,难得的笑容在平静的脸上一闪而过,就像一阵轻风掠过平静的水面。平时在一起说一些古今中外的笑话时,大家哈哈大笑,极少数人甚至笑出了泪水,大善也只是淡然一笑,然后一如既往面色如水。同学们背后偶有议论,或者不解,这样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怎么也可以处得亲如弟兄。也有人思索良久,慢慢地说,也许这就是性格互补吧。

无忧无虑的三年读书时光,从我们的指缝里、书本旁,在我们奔走三点一线的匆忙身影里,悄然而过。蓦然回首,光阴如风。心灵深处极为不情愿的分手时刻,还是不慌不忙地如期而至。三载同窗,一朝分别,虽然前途不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但很多同学之间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虽说那时国家包分配工作,但是师范生分配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哪里来哪里去,回到养育自己长大的故乡,当一名小学教师,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小过和大善两位和学校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虽然不是落叶,连悠悠荡荡地飘飞几下都没有,就轻轻落到根部,悄无声息地回到了自家所在的小学,成了一名大娃娃似的小学教师。虽属两所小学,但是并不遥远。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同时照耀到两所小学。傍晚,恋恋不舍的夕阳同时收走洒在两校的余晖。

青葱的校园生涯里孕育在心里玫瑰色的梦想,在单纯枯燥的上课下课以及孩子们叽叽喳喳嘈杂的声音里,慢慢地褪去了炫目的神光。激荡在青涩年少的心灵里的热血,在冷冷的秋风秋雨、寒冷的严霜冰雪里,渐渐冷却。几乎每天都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

忙忙碌碌的教学工作,苦口婆心地劝说化解孩子们之间的小纠纷,竟然丝毫没有影响小过和大善之间一直亲如兄弟的关系。读书时,两人在一起苦读,交流读书的体会。现在,他俩挤出晚间的空闲,聚到一起,交换工作的心得;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学期开始,两人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在当地评比时,总是虎踞龙盘一般占据着前两名。

小过一如既往开朗活泼,说说笑笑;大善自始至终沉默寡言,稳稳重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工作的忙碌,生活的单调,常常更加激起了越来越成熟的内心深处对异性的渴望。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前期,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帽子虽然摘掉,但却是让很多人看不起的没有社会地位的“苦老八”。那时,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就是到供销社买一斤煤油点灯照明,要需要煤油票。没有这些让人望眼欲穿的票证,平常的日子都很难过。刚刚可以填饱肚子、政治上刚刚昂首挺胸的教师,面对着让人眼花缭乱的票证,唯有一声叹息,徒唤奈何。这些看起来似乎高不可攀的大山、难以越过的河流,根本阻挡不住年轻的心灵对异性的渴望。

因为工作认真,而且颇有让人骄傲的成绩,几乎是同时,在两所学校里,都有好心人给小过和大善介绍了对象,两位女孩都是不远处集镇上供销社的售货员。在超市遍及全国各地的今天,售货员的职业或许无关轻重。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前期,供销社售货员的身份,在各处都是见人高三分。为啥,因为他们掌握着糖票、布票、油票等相关票证的使用权。在物资还相当匮乏的当时,凭着他们出面,常常不需要票证就可以购买到其他人根本无法买到的紧俏商品。

也许是介绍人的情面大,两位姑娘当年也曾知道能够考上师范学校的学生也非等闲之辈,再说都是本乡本土的人,彼此之间也知道一些底细,勉勉强强地回答说,慢慢地处处看,在一起培养培养感情,然后再做决定。

男大当婚,处于深深的寂寞和无限失落之中的小过、大善,得知好心人介绍了对象,而且是在集镇上令人无限羡慕的国家户口的供销社正式职工,两人喜不自禁。恋爱初期,小过、大善都是如沐春风,如痴如醉,仿佛看到了不远的将来双职工组成的令人羡慕嫉妒的家庭。

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权无势的小学教师除了每月三四十元让供销社职工们很不屑的死工资外,一无所有。开始恋爱的小过、大善,常常利用休息的时间,想方设法约上自己的对象,相互串门,在一起谈谈笑笑。两位女孩开始的态度还比较热情,随着时间的流逝,热情渐消。两位姑娘和小过、大善开始交往时,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时时颐指气使。因为穷教师一无所有,面对着当时热门行业供销社,两人始终都自卑得无法抬头。

委屈并不能够求全。来年春天到来时,两位姑娘几乎同时向小过、大善提出了根本无法达到的通牒:两个月内在集镇上搭建三间新瓦房,另外本学期开学就要调进镇上的中学当教师。达到这些要求就结婚。言外之意,不言而喻。为啥突出调进中学,没说出口的理由就是当时中学教师的面子,好像比小学教师的面子大些。

小过、大善闻讯,一声叹息,顿时软瘫下来,酝酿不久的玫瑰色梦想随即化作轻雾,悄然飘散。小过难过了几天,默默地收集齐了高中课本以及相关复习资料;教学之余,苦苦攻读,房间里的灯常常亮到半夜三更。黎明第一缕朝霞出现的时候,房里的灯光再次亮起来。大善失恋后,话更少了,除了上课,平时几乎不说一句话;偶尔深深地叹息一声,叹息声里似乎溢满了无奈和愤恨。晚上,静静地坐在昏暗的煤油灯前,宛如一尊雕塑。眼里偶尔闪现出一丝令人心颤的冷光。小过见此,带着沉重的心情劝说大善看书,准备参加高考,设法另寻出路,跳出被人歧视的困境。大善听了,默然良久无动于衷,啥话也不说。

学期结束后不久的一个晌午时分,大善到集镇上办完事返回时,看到曾经的对象打着花洋伞趾高气昂地走过来。大善心存一线希望,急忙迎上去,笑着打招呼。姑娘却一声冷笑说了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四周围忽然响起一阵哄笑声,大善一看周围看热闹的众人,脸“腾”地红了,硬着头皮大声质问,你说谁?姑娘昂起头,满脸的不屑和嘲讽,大声喊着,就说你,你是癞蛤蟆!

瞬间失去理智的大善饿狼扑食一般冲过去,按倒姑娘,姑娘连呼救命,并且夹杂着讽刺和怒骂。大善想扇姑娘几个耳光,姑娘拼命挣扎着扭着头,怎么也扇不到。混乱中,忽然看到旁边一小片碎玻璃,慌忙摸来闭着眼睛在姑娘脸上划了几下。直到闻讯赶来的警察把大善拷上手铐,大善似乎才清醒过来。

这一天,小过小心谨慎地怀揣着“高考准考证”大清早就匆匆赶到了县城,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了高考。

一个多月后,大善因为伤害罪,被判刑六年,黯然走进了高墙。直到现在,仍然孑然一身,形单影只宛如一只孤雁。稀疏的乱发,失神的目光,枯瘦矮小的身体,宛如深秋时节田野里一株枯死的玉米秸,萧瑟凄凉。

与此同时,小过收到了首都一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神采飞扬地走进了高校。如今的小过已经是首都一所知名高校的教授、中层领导,早已在首都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小过一如既往说说笑笑,但是没有丝毫的傲慢以及居高临下的得意,侃侃而谈中无形地流露出知识积淀而成的优雅的学者风度。

当初,若不是两位姑娘势利、嫌弃,小过、大善两人的人生一定平平稳稳,很快就会在乡村、或者小集镇上建立家庭,过着波澜不惊、幸福宁静的日子,一如既往地相互往来,相互帮助。换个角度看,两位姑娘当时的想法以及做法,也不见得就是错误。谈情说爱确实非常浪漫,但是婚姻一定需要物质基础。白马王子式的钻石王老五哪位女孩不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老八”一无所有,又岂能一味地怨恨女孩势利浅薄、嫌贫爱富?恋爱是两情相悦的心灵感应,已经成婚的人因为感情不和尚且可以离婚,恋爱期间因为兴趣爱好有异而分手,更是常见。再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追求。

小过若不是因失恋而发奋苦读,他的人生绝对不会翻开崭新的一页。他的人生轨迹一定会平静地延伸在家乡,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桑梓,迅速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乡村小学教师。若是大善遇到姑娘讽刺时,能够克制自己瞬间爆发的嫉恨;或者当时姑娘心平气和,恋爱不成友谊在,没有咄咄逼人的凶相、尖酸刻薄的讽刺,不在大善受伤的心灵再刺一刀,肯定不会有大善随后数年的高墙生活;姑娘的容颜也不会被毁,遗恨终生。冲动是魔鬼啊,因为两人的一念之差,毁了两位刚步入花季的青年美好的未来,可叹,可惜,可悲!这情形或许就像六世喇嘛仓央嘉措说的:万法皆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的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只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人生也没有假设。不论是谁,人生之路都是自己选择的,也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人生的底色自始至终都是自己在涂抹。

共 414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叙事散文用鲜明生动的两个人物作为对比,揭示了人在逆境中的思索和应该怎样去生存。小过和大善两个人从小一路成长,亲如兄弟,最后一起考进师范,一起落叶归乡,担负起家乡的小学教育工作,学习都是佼佼者。然,在三十多年前,教师不为人们所重视,加之女友是售货员,地位悬殊,导致他们的各自恋爱以失败告终。原本沉默寡言的大善再一次遇见前女友遭到讥讽时,失去理智,大打出手,结局是可想而知,落入高墙。而小过因为在被女友讥讽下励志图强,苦读学习,最终考入首都高校,成为知名人士。这篇散文故事性强,两个人物对比来看,抒发出一种精神,越是讥讽打击,越要坚强,努力做好前进的动力,行动来证明一切皆有可能。而不是沉沦不前,怨天尤人,甚至失去理智,做出愚蠢的举动是不可取的。文章穿插了很多八十年代初的一些现状,回忆性特别强,很温馨。力推佳作!【雪落黄河边】【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1: 6:1 问候平淡老师!我在忙秋,以后上时间少了,也会少,如有不当之处,请谅解! 雪花飘落黄河边,融入笔中写华年。

回复1楼文友: 21:4 :15 谢谢雪落黄河边老师辛苦的,谢谢您精彩准确的编者按语;分析了拙文的内容,指出了特色以及主旨。祝您中秋节愉快、事事如意!

2楼文友: 17:01:06 拜读平淡如水老师佳作,文中描述了两个年轻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讴歌了小过在逆境中勇于拼搏的精神,最终考入首都高校,成为知名人士;抨击了而大善遇到困难就自暴自弃,敢于堕落,落入高墙,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吸取教训,理性做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力荐加精,问好朋友,祝福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回复2楼文友: 18:04:21 谢谢朋友鹦鹉阅读拙文,谢谢鹦鹉朋友精彩细致的雅评!祝您中秋节愉快、全家幸福安康!

楼文友: 17:04:42 老师的佳作写的真好。作品中的两位主人翁的 小过 和 大善 名字对其人生结局具有客观反衬的作用。事实也证明,人不完美有 小过 虽遇挫而发奋图强,照样能成就人生;人虽 大善 但遭贬损而不自强冷静,只会害了自己。同时也警醒情侣们,恋爱不成别贬低伤害他人,否则害人害己,悔不当初。文章结论点明主题并启示人们:生命的底色靠自己涂染。

回复 楼文友: 17: 2:12 谢谢您的雅赏,小过姓 过 ,大善是名字。祝您春日愉快、事事如意!

宝宝地图舌的食疗

调经可以吃益母颗粒吗

经间期出血吃什么好

怀孕左侧腰疼什么原因
红河灯盏花能入药吗
5岁小孩不爱吃饭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