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青年论坛探讨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1-15

十月青年论坛探讨:回馈乡村 何以可能 中国作家行超 中华民族有着上千年的农耕文明历史,乡土文明及其背后的乡村人伦关系、文化观念等曾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历史观。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乡村处于巨大的变局之中,如何在文学的范畴内讨论乡村变迁的问题,一直是作家、批评家关注的话题。 月25日,十月青年论坛(第四期): 回馈乡村 何以可能 文学与乡村的对话 在京举行。李陀、梁鸿、李云雷、张定浩、饶翔、文珍等参与了讨论,论坛由宁肯、黄纪苏主持。

罗伟章的《声音史》发表于《十月》2015年第1期,小说以声音的消失为线索,暗示着今天乡村的空壳化现实,具有一种天荒地老的苍凉感;黄灯的《回馈乡村 何以可能》发表于《十月》2016年第1期,作者以亲历者的眼光,从农村儿媳的视角详尽记述了乡村的现实,叙述自己家庭的变迁与命运,并不断追问:回馈乡村,何以可能?在论坛上,专家们从这两部作品入手,探讨了文学书写乡村的可能性。有与会者谈到,罗伟章、黄灯的作品具有深刻而感人的力量,很好地呈现了农村问题的复杂性。与社会学家相比,作家不太关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更关心的是历史中真实的人的命运,文学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提出或追问一种设想 理想社会有没有可能?也有与会者提出,目前大部分乡村题材作品中,农民成了一个 问题 ,然而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应该是生动真实的人,作家在写作中应当关注这一面,同时对写作者的悲情要保持警醒。此外,哪一种真实是文学的真实,哪一种真实是现实的真实,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在哪里,也应当引起作家们的思考。

经期不准调理方法
中山治疗牛皮癣费用
宿迁治疗牛皮癣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