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对文学核心进行多重引爆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1-20

1月18日,广东第一家以当代作家命名的文学馆 郭小东文学馆在广州开馆,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汕头大学教授王富仁、中山大学教授林岗、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著名作家金敬迈等4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郭小东文学馆位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内,面积1400多平方米,收藏有大量的文学信札、上千万字的郭小东手稿、丰富的郭氏家族文脉史料及康有为、胡适、于右任等清末民初名人的题词……与此同时,文学馆还设立“郭小东文学创作基金”、“郭小东奖学金”。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以仍在世的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馆,这些文学馆究竟如何运作?现状如何? 文学馆让文学进入民间 作家郭小东专访 :和其他文学馆相比,郭小东文学馆有什么特别之处? 郭小东:除了各种文学藏品的展示外,文学馆创立时,就决定设立“郭小东文学创作基金”、“郭小东奖学金”。我曾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工作,看到一些优秀的学生因交不起几千块钱学费,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郭小东奖学金”,不仅帮助贫困学生,也奖励优秀学生; “郭小东文学创作基金”, 用以帮助青年作家、业余作者。一个作家的成长很艰难,不是单凭才华和勤奋就能取得成功,需要扶持与机遇。 在文学馆揭幕仪式上,首届“郭小东奖学金”颁奖,五位研究生分别获颁“郭小东奖学金”。郭小东文学馆将于今年底颁发文学创作奖,争取社会捐助并冠名,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与个人支持文学建设。 :您怎样看待以自己的名字成立文学馆? 郭小东:我不只一次地提醒和强调:郭小东文学馆不是郭小东,我无论如何都无力独自承担这种来自文学以外的负荷,尽管我并未当真仅将它看做一种荣耀。 通常,对平凡与渺小的加冕,往往会使人产生新年热闹的错觉。由此而生的惶恐不是今日才有,中国并不缺少如我一般的作家与教授,而杰出且高贵,也并未大面积地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作家与学人身上。我常常想,时代总是以它的功利,塑造着合于它喜好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也许更多地只能服从时代的塑造。 以某人命名文学馆,并不意味着某人的文学高度或深度,但显示了文学向庸常生活靠拢并取悦现实的姿态。文学馆的目的,在于让陌生于文学的大众,理喻文学的真实面目,并使文学真实地进入民间。在当下,文学馆的构建,有着重拾私塾与家庙的意趣,同时似乎有科举时代的文学底色,在另一种价值意义上达至人文化成。没有魏晋风度、馆阁功夫、骑士精神的知识分子,不是未来中国的道德期待。因此,我与我的同好同仁,乐于不遗余力地鼓励这种文学形式的诞生。 :在广东,建设文学馆有什么意义? 郭小东:岭南尚无以作家命名的文学馆,而广东的文化建设正在大踏步前进,以文学馆的形式,钩沉的是文学记忆,铺排的是文学传承,集中呈现作家的创作特质、独特的创作风采和独到的美学理想,扩大文学影响,建树南方书写的文学范式,在创新的意义上传承地域文化,在深刻的含义中寻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与历来有革新精神的广东,在发展上是同步的。 广东曾是新文化、新思想的策源地,也不乏新伦理、新文学的主张与行为,当政治与文化中心北移,广东的文化重拾与文学建设,需要新的评价与强调,文学馆提供了文学的审视与沉静的现实主义策略,使文学进入民间叙事话语,有积极的平民的发挥。 让文学馆动起来 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专访 文学馆是刺激文学发展的方式之一 :有人认为,这些看上去是“成就总结”性质的个人文学馆,因为馆主仍然处于作品创作的盛年,这种举动多少与传统不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凤亮:从传统上看,中国人比较内敛,认为应该由别人和历史评价自己。但我觉得应该放在时代和文学变迁的背景下看待设立个人文学馆这个问题,这与文学在整个文化发展里的地位逐渐衰落有关。文学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思想、文化、文学甚至美学的热切追寻完全不同,现在崇尚的是应用科学,很现实,而文学从曾经的文化中心走向边缘,它亟需找到一些新的路径和新的方向去呈现自己。比如经常举办的文学奖,同文学馆一样,也是刺激文学发展的方式之一。设立文学馆对社会而言,可以促使公众进一步关注文学、了解作家,从而关心文学发展的格局;而对作家个人而言,也彰显了作家的自信和个性,这是挺有意思的现象,也与时代的特征是相吻合的。而且我相信,未来个人文学馆、博物馆、艺术馆、学术馆等文化类场馆会越来越多。 :文学馆除了传播文学的功能外,更像是一个平台,政府、企业,甚至各种社会团体都会参与到其中,似乎目的没有“纯粹”? 李凤亮:建设某一个馆,一定是社会、单位、个人等多方合力的结果。比如地方政府,建设文学馆是其提升形象的手段;而对作家个人来讲,这成了他自身文学成绩系统总结的契机。文学馆通过集中展示,构成作家间、文学间的交流与竞争,是件好事。 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基金会热衷于建设文化类馆,有时是要借助名人效应。在全媒体时代,名人效应优势明显,会带来很多附加值。比如2012年苏东坡诞辰975周年时,他的家乡、工作地、去世地举办的活动风起云涌,争引关注,引发热议。如果作家本身作品有一定的数量,且在同行当中美誉度高、口碑好,其文学成就获得一定区域的认可,则建设文学馆无可厚非。现在有很多类似的馆建在大学,这个方向也很好,可以将其作为大学生文学教育、素质教育、文化培育方面的重要平台,并提供创意教育的基地,并由校园向整个社会辐射传播。 完善制度实现自我造血 :运营这类文化场馆,最重要的支撑是什么? 李凤亮:还是运营经费。经济来源是一个根本的保障,只有经济稳定,才可以呈现各种创意,开展相关活动。文学馆建馆方式可以是多元的,除了政府、个人,应该鼓励第三方社会团体、企业设立文化类场馆。这个可以借鉴博物馆模式,国家出台了不少博物馆的管理规定,社会也在引导民办、私人博物馆的建设,比如深圳,几百上千个博物馆中95%以上都是民营的。当然其中各有利弊,官方办馆虽有经费保障,但思路内容制约比较多,且需要养一批人,社会成本很大;私人办馆,虽然灵活但经费很难得到保障。其实最好的状态是实现自体循环,别人养着你,压力也很大,若能通过开发衍生产品、转化文化创意、拓宽版权转让、举办文学活动、开展文学培训等进行盈利,实现自我造血,未来的路可以越走越远。 :既然这种场馆越来越多,是否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其更好的运作? 李凤亮:必须通过完善制度进行管理、控制风险,也只有制度才能保障其正常运作。比如像文化馆,首先需要设立章程,对其性质、运作方式、财政监管、运营机构等进行规定,并在章程基础上进行更细化的制度设计。文学馆作为广义的社会组织,若要在民政部门注册,是必须要有这些章程及运作方式的。过去在这方面不太健全,但是目前深圳类似深圳博物馆、当代艺术馆等公办文化类场馆都在完善这种治理结构,颁布章程并建立理事会,逐步形成规范、阳光的执行制度,这也是防范运营风险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分工如此细致的今天,文化类场馆最好交给专业机构来运营。作家自身可以参与到馆的理事会中,担任名誉馆长这一类象征性职务,而不必全身心自己运营文学馆,将更多的精力投身创作,这样才能够将作家的资源发挥到更大。作家自己运营场馆,其实是一种浪费。 不要就文学谈文学 :设立文学馆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在这点上,络文学的产业链非常齐全,而传统文学的产业链非常单一。 李凤亮:文学馆建设,也是产业链上的一环。传统文学生产和消费方式比较简单化,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而络文学的产业链已经基本成型,比如一些文学站,其产业链非常长,除了付费电子阅读、线上转成线下印刷出版,还将络小说进行版权转让,改编成电影电视,甚至做出很多衍生产品。络文学受众广、消费量大,文学必须要面对这样的新时代。络文学给传统文学的生产与消费不少启发,传统文学必须要通过更多的途径争取受众的支持,传统出版一本图书的方式,影响也不过几万人,但若能通过数字出版、或者改编成电影电视,影响力必然快速增长,之后还可以进行文学衍生产品的开发,把产业链条做齐全。 :一直以来,文学产业和事业分得比较清楚,文学事业是公益的,产业是赚钱的,二者能够兼顾吗? 李凤亮:其实在国外并没有这么严格的区分,国外博物馆作为整个产业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有艺术品的展陈,各类相关的衍生产品、衍生产业也非常活跃,比如组织活动、文化旅游、艺术培训,都是产业的一部分。台北故宫的艺术衍生品比北京故宫做得更多更有创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已经变成创意产业的一部分。 具体到文学馆来说,如果运作得好,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场所,文学也能找到进行深度开发的空间。除此之外,文学馆不要就文学谈文学,要打开自己的视野,找到与其他行业和门类跨界的有效途径,甚至场馆内本身展现形式也要有创新,加入视觉、音乐的体验,再和创意活动联动,创造文化和文学想象的大空间,激发公众广泛参与,创新出好玩的东西,大家就会来捧场。 提升文学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文学应该跨界发展? 李凤亮:过去老认为文学是一件个人的事情,而在文学多元化的今天,文学创作的内容和传播日益多元,这跟媒体时代产生了非常深刻的联系。在今天这个时代,文学仍然是创意的核心,如何对这一核心进行多重引爆,如何通过多次的文学消费来提升作品的价值,把文学的创意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里面有很大的空间。这两年,国家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与旅游、农业、体育、信息产业、工业制造等不同的行业相结合,这也意味着文学可以同很多行业、门类相结合,寻找文学跨界的各种途径,将其产业链充分拉长,这是提升文学在当代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学要向创意产业转化,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吗? 李凤亮:文学相对其他文化类别,相对“隐蔽”,文学要往创意产业方向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走。视觉作品、音乐作品,转化起来相对容易,而文学,除了改编成影视,其他形式体现比较微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文学面临的时代变化了,它周边的产业都发展起来,文学必须要找到同其他文化产业对接的路径。但文化产业的核心关键是,要让受众和你的主题互动起来,之所以称文化产业为体验经济,就是让体验者与主体发生深度的联系,这样产业的空间就大了,而仅仅作为静态的呈现没有互动,就无法激发受众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馆也要改变传统的静态方式,活跃起来,让文学馆动起来,其影响就会一天天增大。 1、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开馆时间:2001年 地点:天津大学校内 2005年5月,研究院新楼落成,除教室、礼堂、办公室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还设有多个展览室和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图书室、书屋和写字间。冯骥才的各种收藏在这里布置出了佛教造像文物展、民间美术精品展、蓝印花布作坊展、年画作坊展、古代算盘衡器收藏展。此外,还有冯骥才绘画艺术作品和著述陈列,仅图书馆内的个人图书收藏就达十数万册。 2、贺敬之文学馆 开馆时间:2004年11月 地点: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古运河畔 文学馆由台儿庄区委、区政府投资 00多万元兴建。文学馆全面介绍了贺敬之及其夫人、著名剧作家、诗人柯岩的人生历程和文学成就。馆内陈列了贺敬之藏书1万余册,实物展品 00余件,珍贵图片200余幅,并展出200余幅名人墨宝真迹。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 开馆时间:2006年9月 地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 总投资约600万元,占地4800平方米。收集了贾平凹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图片、作品、影像、实物等资料,还搜集有贾平凹家族用过的一些老桌椅、石磨、大名鼎鼎的“丑石”,以及贾平凹的书或是他喜欢读的书,以及一些老照片,属于非营利性文化展馆。 4、陈忠实文学馆 开馆时间:2007年1月 地点:西安东郊白鹿原 由西安思源学院支持创建。文学馆共分为六个区域,分别展出陈忠实不同时期的手稿、出版作品及相关实物,尤以《白鹿原》为展出重点。除此外,文学馆还收藏了诸多陈忠实的早年照片、与友人的通信等珍贵资料,还有陈忠实的14种著作及《白鹿原》问世迄今的所有版本和评论家、学者有关陈忠实及其《白鹿原》的相关评论。201 年,陈忠实文学馆被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批命名为“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5、冯德英文学馆 开馆时间:2008年9月 地点:山东乳山 文学馆面积1400余平方米,以传承优秀文化、学习和研究冯德英作品、收集交流其成果信息、组织相关学术研讨交流等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普及冯德英作品阅读为中心工作。201 年,冯德英文学馆被授予“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6、莫言文学馆 开馆时间:2009年8月开馆 地点:山东潍坊市高密一中校园内 总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题词,高密市政府投资兴建,2009年8月22日开馆。存放了莫言赠送的5000多册图书和杂志,对莫言的成长道路、获得的荣誉都做了详细介绍。 7、魏明伦文学馆 开馆时间:201 年4月 地点:四川安仁 魏明伦文学馆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明伦堂”牌匾由莫言题名。展览馆占据1楼、2楼主要空间,分单元展示魏先生的文学生涯,其中包含他的戏剧、杂文等内容。 8、王蒙文学艺术馆 开馆时间:2014年5月 地点:绵阳市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集收藏、陈列、展览、研究、公共教育、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文学艺术馆。隶属于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由展陈区、藏品厅、图书资料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书店和艺术品服务部等10多个部分组成,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 (实习:白俊贤)

盐酸索他洛尔

盐酸索他洛尔片主治

索他洛尔

小儿发烧咋办
女性经常尿频尿急怎么办
骨关节炎吃什么改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