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是态度的化身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2-25
感觉是态度的化身。
这真是个有趣的话题:我必须真的看到了内在一种状态—对事情的印象,而不是我通过头脑里的知识认识到这种态度。这是个不能混淆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渠道:前者是通过内在的一种智慧之行动,后者是通过知识的意识活动。
通常你所认识这个所谓的态度,必然有个曾经累计的一种知识,沿循知识的轨迹去发现的就是另一种知识。当你想改变对某一件事、人、物的态度或印象,你自然很想从权威的方法里着手,这方法无不例外又是另一种知识罢了。你看!我们就死在这个亘古不变的思维循环里。
尽管我写了很多类似的文章,绝大多数的读者都以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衡量我的这番用心。佛教徒以悉达多留下来的经典来评判;教徒以《圣经》里的所言来与我辨别,实相呢?就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其实,他一旦沿用自己心理的权威来评判其内在升起的态度,他就被权威局限住了。他根本不懂的内涵指的是什么,但他却以为明白了,他是依据自己获得的权威体系来衡量的,他只是懂得了如何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的知识罢了。
当我看到自己内心的烦恼时候,烦恼就“咯噔”一下神奇般地没有了。人人都具有这种看的本事,但这种看被权威的知识在当下正准备看的时刻给欺骗了,这种恶劣行径导致的痛苦悲剧一致在重演。但当我描述这个事实的时候,不管是在家修行人,还是出家人,甚至是法师,他也会给出一些语言,可谓款款而谈。但他们表达的是对我说的观点的一种看法或者评价,并不是他和我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若是他描述的是自己的体悟,那么可能他描述的语言和方式与我大相径庭,但他或许也是对的。因为这些描述都指向教诲的内涵,否则,他仍在知识层面上转,而知识是老旧过时的东西,它是从权威那儿获得的,所以他就是这样地被权威给俘虏了。
当你真的看到自己的态度,而后你以悲悯心劝导他人时,你的劝导却不是你看到的东西。你是依据什么来认识自己的?通过知识行动,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机械的习惯,由一种习惯抗拒或压抑另种习惯,这种机械的行为就是盲从权威的结果。
态度能够被改变吗?被谁来改变?凡是以解决世间问题的传统方式,这里指发泄、自己或他人的劝导、心灵鸡汤、信仰、主义等意识形态范畴的行为皆为肤浅的逃避方式。它能够暂时缓解或减轻伤痛的症状,但治标不治本。只是通过上述各种肤浅的方式敷衍或欺骗了实相,或者说肤浅的方式沿着态度模式的轨迹溜之大吉,这种逃避行为或许暂时会给态度的转变带来莫大的欣慰,但它像者一样,不会因为吸一口暂时缓解一下毒瘾,而渐渐把毒瘾戒掉一样,反而因每次的“似乎改变了的态度”强化了毒瘾的病根。这点需要你自己发现。
态度与印象的消失才是沟通的基础。
摘自赫明华作品《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01。
二十多年前,我是辽宁研究设计院的一名研究室主任,表现得也挺优秀,曾经被评为丹东市科研先进工,也获得过省级科技产品进步奖,也获得过几项产品发明专利…在研究院里,我那时也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但是有一天,还隐约记得那是个阴雨蒙蒙的夏天的早晨,在院长的办公室里,因为工作缘故和一个同事发生了争执,年轻气盛的我动用了社会上的实力打伤了那个人。
从那一刻起,我的正面形象轰然倒地。整个研究院的人几乎都把我当作一个土匪来看待。大家经常背地里议论:看不出来,一个平时文质彬彬的人,还是领导,怎么竟在院长办公室里,居然当着院长和书记的面就把人给打伤了,听说还伙同社会上的人冲进领导办公室,简直就是流氓、无赖,和土匪有啥区别?
一时间评价纷纷扬扬、真真假假、越来越炫。我从此离开那个所谓大锅饭的事业单位,一个人走进茫茫人海的大都市北京,开始了重新创业的历程。
事隔多年,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对生命、对生活多多少少有一点点领悟。谈不上脱胎换骨,至少我已经与以前风格迥然不同了,有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感。但老家的一些认识我的老同事,一提到我总是感慨一番:唉,就他那个样,走到哪不还是土匪一个......。
02。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件你认为好或者不好的事情,这件事通过你的大脑记录下来,这个记录里,有你对这件事的认同、反应、感受。当遇到任何与这件事相关的信息一旦触动你的大脑,过去的记忆就以思想的形式逼真地显现在你眼前;就像一样上演着曾经的事件、反应、感受!它的确很逼真,其实它真的是个幻象。
所有的记忆已经是过去老旧的东西,但它现起时的逼真感却对当下实相来说是扭曲的,也可以说是过去的知识、记忆障碍了你的双眼,以至于你真的无法认识现实。这便是印象构建的过程,印象一旦定解,便储存在头脑意识体内。与其说对一个人抱有某种印象,不如说是依自己的知识、传统、经验的背景对一个人的定义或评估。
03。
研究院的一些人对我产生了特别的意见或印象,这些人即使是过了十多年乃至二十年后见到我,他们对我依然保持先前的观待态度。可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可能已经改变了。
因此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他们不应该说:“他就是那幅样子”而是说:“他在二十年前的某个时刻,是那副样子”因为二十年的时空变换,这个人可能完全不同了。如果以这样的方式了解某人或了解某事,你可能就完全错了!因为你只了解某个层面的他,或者根据某个特定时日的事件而下的断语,超越了这些,你对他就一无所知了。
所以重要的是,你要永远以清新的心去结识别人,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是放下所有的知识、文化、传统等背景去与人沟通,而不是用你的偏见、固定的想法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与他人互动。
04。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知见层面的认同并没有确实改变对他人以往的既定印象,也就是这个印象已经种植在它的自我背景中,如同油被揉进面里一样,很难将其清晰地分开。
理智层面我们通过解释、说明、举例、推理等可以令你得出一个结论:“是啊!都20多年过去了,那个土匪的粗鲁性格已经改变了,我们不能以那种态度看他了.....” 但是一旦有一天碰到他,悠然现起的是那已经深埋在你心里对他的印象,于是你便凭借心里对他无法改变的态度同他说话、探讨、交流。而在一个抱持一种态度的背景下与对方互动将不可能真正的成功。
是你的态度扭曲了观察对方的视野,是你抱持的印象障碍了你的倾听。可以看见,在境界时内在的印象或者态度占主角,理性的认知被内在的态度所束缚。
我们的意识、思想、感受等就如同浮在海上的一座冰山,它的绝大部分潜伏在海面之下,暴露在外面很少的部分便是我们理智所熟知的表层。而贪婪、仇恨、焦虑、嫉妒等阴暗的东西潜伏在冰山海平面的底部,肤浅的表层所熟知的理智丝毫无法触摸到底层的贪婪等负面的东西。何况表层所谓的熟知,对于深层的潜意识来说,它只是一种肤浅的且充满困惑与迷茫的熟知。
因为它所有的构想、演练,在贪婪、仇恨、权欲的魔咒面前经常一败涂地。而对人、事、物的态度与印象就潜藏在这些负面的魔咒底层。因此,肤浅的理智层面企图撼动隐藏的态度与印象,是难之又难。
幸运的是,人们内在有一种天然的智慧工具—觉察。尽管它与生俱来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内部,但却被绝大部分的人所忽视,被肤浅的困扰所障蔽,乃至于穷其一生没有体味出这一觉醒工具所带来的一丁点的自在曙光。
05。
难以发现觉察的魅力之所在就是我们被改变自己对他人的态度与印象赋予浓厚的渴望。如果把握住这个关键点,你就会发现,在觉察这一行为过程中,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意志力的任何抗拒与压抑,更不需要评判、推理、解释。
它只需要你持续地觉察那来自你的态度或印象中的每一个反应、每一个刺激。你会在当下发现反应与刺激随着你的持续觉察而消失了。
注意,在这觉察的光里,只存在原有态度或印象的消失,而不是由一种态度或印象变为另一种态度与印象。在当下的互动中,报持任何态度与印象,不管这态度与印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对互动中的真实性加一扭曲。对真实的任何形式的扭曲就表明我们仍逃离不了意识的肤浅所为,就意味最终依然会导致争端、困惑。因为我们没有摆脱态度与印象的背景,只不过被另种态度与印象替代罢了。
而唯有全然觉察的智慧之光会摆脱对另一方任何态度与印象的背景之纠缠,在这种无任何态度与印象的背景下与对方互动,才是真正沟通与交流的基础。
时间:2016-11-06 写于香港大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