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话君子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2-24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鸡乃德禽: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
此即为鸡之文、武、勇、仁、信五德故为德禽。
在丁酉鸡年到来之际,享鸡之五德,话君子之品德。并祝亲们新春阖家幸福,鸡年吉祥如意,万事顺风顺水!
鸡话过了,下面贤二再话话君子:
早在北宋时期,有两个宰相在同朝共事,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但二人都是君子。
先说说砸缸救人的司马光。
说起司马光,人们就会想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里,眼看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
从此,司马光砸缸就成了中华文化中流传千古的美谈。
特注:司马光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
再说说严己律属的王安石。
王安石打小就名传里巷”书读的很好,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官运亨通”
执掌朝廷大权期间,严己律属”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在大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
然而,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乃至文学造诣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轮流转。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愤世嫉俗的王安石强力推行改革,不仅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曾参岂是者,一日三报慈母惊皇帝本来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听到有人说王安石的不是,终于失去了耐心,将他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这是许多中国人一向的风格。
王安石既然已经被罢官,很多言官就跳将出来,向皇帝告他的黑状。一时间诉状如雪,充盈丹樨。皇帝听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很多人都以为,王安石害司马光丢了官,现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时机。
然而司马光并不打算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君子和而不同。我和你的关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张。我反对你执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这才是君子。
这才是君子的做人原则—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不代表我不尊重你的人品,更不意味着我可以剥夺你的权利。彼此尊重不仅仅体现在相互之间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尊重并允许对方发出不同的声音。唯其如此,思想才会自由,社会才能进步。
上一篇:打油江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