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存道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2-17
摘要:万物存道,琴之依然。古琴之道,在她的泛音与浑厚间袭上心来,如泣如诉,亦暗亦明,似道非道。诗画一处,魂灵起舞,只有古琴可以担当。
古琴,带着人气,从古人手里声声相传。她空灵的声音中,高山流水,隔山隔水,飘荡着不去的灵魂。凝神悉听,灵气里似有先人与先人的对话,也有对后人洗心般的告诫,震颤着与听者的心灵试着沟通。
--题记
(1)
读关于古琴的书,最好伴听着古琴。琴入书里,书到琴上。
自读了成公亮的《秋籁居琴话》,到书店留着点神,看能不能再淘得一本类似的书。工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2月下旬,买到一本瑞典女教授、作家、摄影家和汉学家林西莉女士著的《古琴》。《古琴》与《秋籁居琴话》一样,附送一碟古琴碟。书的装帧与里面的图画好过成公亮的那本,体例也不尽相同,特想看外国人是如何学琴,如何说琴,如何理解中国的古琴文化的,于是就买下了。
缘分,一个瑞典女士,与中国的古琴结缘,并师从如王迪那样的许多古琴等名师,得到管平湖和查阜西等著名琴师的指点,还专门研究中国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翻着书便让人起敬。作为中国人,对古琴,早年是茫然不知。一个外国人,从1961年就开始学习中国古琴,并学而有成,添得琴里琴外的艺术造诣,了不起。
《古琴》读过之后,再次感到古琴是有生命的,每张琴都带着自己的性格,拂琴人定然要顺势顺情而奏。正如好马需要对路和好的骑手。林西莉女士书中描述,她的老师“王迪弹的是一张唐代(618--906)的琴。那琴自唐代陆续有人弹它……琴音既高亮又浑厚,当她弹《高山流水》这样比较激烈的曲子时,整个房间都在颤动。我从北京古琴研究会借来的那张琴也是红的,但更纤细优雅些,甚至包括音调,与宋代(960--1279)的那种风格完全吻合。而这张琴也是只须轻碰一下琴弦,就能发出让整个房间共鸣的奇妙声音。”
人与琴,存在着固然的缘分。王迪,五姊妹,十三岁成了孤儿,不是天赐机缘,怎么能让她拜管平湖为师。林西莉女士,一个瑞典的外国人,假若不是1961年1月,在来中国学习古琴前,先前到了莫斯科,得到俄国音乐教授阿伦德的指点,原本打算来中国学琵琶,又怎么可能与古琴结缘?古琴,缘分只降临爱戴与忠于她,并能领悟她的人。
阿伦德教授坚决反对林西莉学琵琶,对她说:对于学过鲁特琴的人,唯一正确的选择即是古琴。正如欧洲文艺复兴时的鲁特琴,古琴亦是用来反思和感受心灵的乐器。
一位对中国文化茫然不知的瑞典女士,1961年至1962年在北大读书,并从古琴开始进入了中国的汉文化。翻着《古琴》,书页间,时间飞逝,书中漂亮的外国少女,哗哗变成了封二的带着慈祥微笑的老太太。好似人生的一个转向,瑞典,北京。北京,瑞典。少女的全神贯注的学习样子,一丝不苟学琴的旧影,转一个身,就变成了带着强烈中国风汉学家的林西莉。一本书,时常蕴含着人的一生。
《古琴》是林西莉女士生平杰作,也是为了纪念老师王迪(1929--2005)--一位出色的古琴师、勤勉的学者。读着《古琴》,十分佩服林西莉女士,一个外国人的汉学学养,以及思想灵魂交流和文字表达的老道。
一首诗,用的是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渐引入读者进入古琴之境。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读得这诗,似听琴入座后,屏息收神,如影院看得一场十分期待大片前的爽心的加映。
林西莉女士的书中自序,一两千字,来回地读了两回,一个外国人开张抒义,精笔精画,精准勾勒出古琴的特质与风貌:“从轻弱细腻的泛音--如寺庙屋檐下地风铃,到浑厚低音颤动的深沉。”
万物存道,琴之依然。古琴之道,在她的泛音与浑厚间袭上心来,如泣如诉,亦暗亦明,似道非道。
(2)
林西莉的《古琴》,与成公亮的《秋籁居琴话》,两本书装帧都很好,图文并茂。相比之下,林西莉的图片更胜一筹。不同的是林西莉的《古琴》体例上比成公亮的陈杂一些,就古琴本身而言,相对于成公亮的书更常识些,对琴身介绍得更细致。古琴之外,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中国的文化,如御园、室内外桌子、四艺与四宝、印章等。成公亮的《秋籁居琴话》,紧扣着古琴本身,力在打谱与技法及情境,介绍比较专业和深入一些。两本书,各有千秋,相互增补。
中国人与外国人,写书立意与角度都不一样。《古琴》对外国的读者和对古琴没有了解的读者,先读林西莉比较好。有所了解,读两本书,也就无所谓先后之读了。
古琴,对于一般人,只能欣赏,很难深入进去。就是学琴之人,多也是泛泛学,会一般的演奏,对古琴的了解与弹奏,顶多算个雨过地皮湿。古琴,如果要精通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学养与底韵。就《古琴》作者林西莉女士,猜想自己真正的弹奏古琴,只是会弹,师门正宗,弹得不错,可能也算能手,但不会是学养学境抵达像成公亮这样艺术修养和境界很高的水平。
在林西莉《古琴》中介绍的古琴高手,有过去的皇室成员溥雪斋(1893--1996),是末代皇帝的堂兄。解放后,组织了一群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规划成立一个北京古琴研究会。在周总理的关心下,组织这帮音乐人到中南海给国家领导人演奏。有几次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等几位国家领导人也参加了。1952年,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看着书中古琴研究会那些人的黑白照片,用当下的话形容一下,顶个顶的音乐魔幻达人。可能已经是全部的人已经作古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了文革之后,古琴却奇迹般地流传下来,并让外国人林西莉手捧到古琴之星火。幸事,福事。
古琴之难,难在唯一的传授,必须师傅与徒弟口传心授,手把手的教,一个音一个音的领会与弹奏,在严格的传承意义之下,基础牢了后,才可以由自己的领悟进行打谱再创造。关于古琴的打谱,成公亮在他的书中大致说了这样的一层意思:每一曲古琴曲,都是新的领悟,新的创造。所以说,古琴曲是不能重复的,不能像听碟子那样一成不变,每次有每次新的活力与意境。
林西莉在学琴的过程中,开始也认为学古琴是小事一桩。她自己弹了二十多年的古钢琴(钢琴的前身),又弹了六年中世纪的双弦鲁特琴。只到真正接触到古琴,才体会到其实不然。古琴的每个音,听上去的空灵声,必须让你弹到听上去完美为止。林西莉曾试图向老师用和弦、音阶、练习曲、大调小调来解释古琴,遭到老师王迪的严厉批评,不可以如此对待古琴!后来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渐渐领悟了古琴:“用古琴来练习音阶当然是对它的亵渎。这种乐器的品性可谓独一无二,它发出的音能让人类与大自然沟通,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古琴不单是一件乐器,更是一面心灵的镜子。”
《古琴》点到即止地介绍了北京古琴研究会成员的一些名人轶事。这方面,不多的文字里配着音乐老人们的黑白照片,古琴界响当当的名字:溥雪斋、查阜西、管平湖、汪孟舒、杨葆元、许健,还有林西莉的老师王迪。这些个人,这些个事,都带着特质,古琴的特质,用《古琴》的章节标题,他们是属于“另一个世界”人,净化着灵魂,一生一世与古琴相伴,与古琴勾兑灵魂的人。
在古琴的另一个世界里,演奏与聆听皆可以“唤起内心的画面”。如林女士介绍:“有些音听上去像一只仙鹤舞蹈时的鸣叫,或一条世龙在宇宙间盘旋追逐云彩;像挂在一根细线上的小铃,像一条快乐的鱼尾拍打水面,水花四溅;或者,一只啄木鸟在冬日里执著地敲打着树桩觅食的声音。另外,一些声音则要听上去像敲着大铜钟,像哗哗的水流声或被鸟儿叼在嘴边的无助的蝉的嘶鸣。还有,最主要的是,我的双手要一直协调得像凤凰那样在明朗的宇宙间飞来飞去,不管它看上去如何。”
在古琴的世界里,漫漫黄沙,漠漠无涯的天籁中,古远的故事成诗成画。
这画,先自明代画卷:米脂黄底,戈壁的沙丘上,边塞帐篷一角,蔡文姬眺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一侍女携琴以待。
这诗,“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营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予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我兮独罹殃。”
诗画一处,魂灵起舞,只有古琴可以担当。 共 1 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的内容是丰富的,作者在文章中简明地介绍了古琴的知识,同时,作者在对比中介绍了古琴与其他乐器的不同,在文章中丰富开阔了读者的音乐眼界。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古琴》的作者,介绍了她学古琴的故事,介绍了她所著之书的情况,作者同样用对比手法,把《古琴》和《秋籁居琴话》对比,同样开阔了作者的眼界。文章介绍具体,内容丰富。【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 061 06】
1 楼 文友: 201 -06-12 22: 0:24 文章通过书评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介绍了音乐,也介绍了音乐人,对音乐和书都起到了很好的推荐作用。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 201 -06-1 10:17:42 端午节也在辛勤的编辑,太辛苦了,非常感谢,祝安顺!
2 楼 文友: 201 -07-01 18:50:27 古筝伴我习古诗 学习古典诗词青岛白癜风专科医院儿童止咳药不含防腐剂好吗北海白癜风医院
古琴,带着人气,从古人手里声声相传。她空灵的声音中,高山流水,隔山隔水,飘荡着不去的灵魂。凝神悉听,灵气里似有先人与先人的对话,也有对后人洗心般的告诫,震颤着与听者的心灵试着沟通。
--题记
(1)
读关于古琴的书,最好伴听着古琴。琴入书里,书到琴上。
自读了成公亮的《秋籁居琴话》,到书店留着点神,看能不能再淘得一本类似的书。工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2月下旬,买到一本瑞典女教授、作家、摄影家和汉学家林西莉女士著的《古琴》。《古琴》与《秋籁居琴话》一样,附送一碟古琴碟。书的装帧与里面的图画好过成公亮的那本,体例也不尽相同,特想看外国人是如何学琴,如何说琴,如何理解中国的古琴文化的,于是就买下了。
缘分,一个瑞典女士,与中国的古琴结缘,并师从如王迪那样的许多古琴等名师,得到管平湖和查阜西等著名琴师的指点,还专门研究中国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翻着书便让人起敬。作为中国人,对古琴,早年是茫然不知。一个外国人,从1961年就开始学习中国古琴,并学而有成,添得琴里琴外的艺术造诣,了不起。
《古琴》读过之后,再次感到古琴是有生命的,每张琴都带着自己的性格,拂琴人定然要顺势顺情而奏。正如好马需要对路和好的骑手。林西莉女士书中描述,她的老师“王迪弹的是一张唐代(618--906)的琴。那琴自唐代陆续有人弹它……琴音既高亮又浑厚,当她弹《高山流水》这样比较激烈的曲子时,整个房间都在颤动。我从北京古琴研究会借来的那张琴也是红的,但更纤细优雅些,甚至包括音调,与宋代(960--1279)的那种风格完全吻合。而这张琴也是只须轻碰一下琴弦,就能发出让整个房间共鸣的奇妙声音。”
人与琴,存在着固然的缘分。王迪,五姊妹,十三岁成了孤儿,不是天赐机缘,怎么能让她拜管平湖为师。林西莉女士,一个瑞典的外国人,假若不是1961年1月,在来中国学习古琴前,先前到了莫斯科,得到俄国音乐教授阿伦德的指点,原本打算来中国学琵琶,又怎么可能与古琴结缘?古琴,缘分只降临爱戴与忠于她,并能领悟她的人。
阿伦德教授坚决反对林西莉学琵琶,对她说:对于学过鲁特琴的人,唯一正确的选择即是古琴。正如欧洲文艺复兴时的鲁特琴,古琴亦是用来反思和感受心灵的乐器。
一位对中国文化茫然不知的瑞典女士,1961年至1962年在北大读书,并从古琴开始进入了中国的汉文化。翻着《古琴》,书页间,时间飞逝,书中漂亮的外国少女,哗哗变成了封二的带着慈祥微笑的老太太。好似人生的一个转向,瑞典,北京。北京,瑞典。少女的全神贯注的学习样子,一丝不苟学琴的旧影,转一个身,就变成了带着强烈中国风汉学家的林西莉。一本书,时常蕴含着人的一生。
《古琴》是林西莉女士生平杰作,也是为了纪念老师王迪(1929--2005)--一位出色的古琴师、勤勉的学者。读着《古琴》,十分佩服林西莉女士,一个外国人的汉学学养,以及思想灵魂交流和文字表达的老道。
一首诗,用的是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渐引入读者进入古琴之境。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读得这诗,似听琴入座后,屏息收神,如影院看得一场十分期待大片前的爽心的加映。
林西莉女士的书中自序,一两千字,来回地读了两回,一个外国人开张抒义,精笔精画,精准勾勒出古琴的特质与风貌:“从轻弱细腻的泛音--如寺庙屋檐下地风铃,到浑厚低音颤动的深沉。”
万物存道,琴之依然。古琴之道,在她的泛音与浑厚间袭上心来,如泣如诉,亦暗亦明,似道非道。
(2)
林西莉的《古琴》,与成公亮的《秋籁居琴话》,两本书装帧都很好,图文并茂。相比之下,林西莉的图片更胜一筹。不同的是林西莉的《古琴》体例上比成公亮的陈杂一些,就古琴本身而言,相对于成公亮的书更常识些,对琴身介绍得更细致。古琴之外,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中国的文化,如御园、室内外桌子、四艺与四宝、印章等。成公亮的《秋籁居琴话》,紧扣着古琴本身,力在打谱与技法及情境,介绍比较专业和深入一些。两本书,各有千秋,相互增补。
中国人与外国人,写书立意与角度都不一样。《古琴》对外国的读者和对古琴没有了解的读者,先读林西莉比较好。有所了解,读两本书,也就无所谓先后之读了。
古琴,对于一般人,只能欣赏,很难深入进去。就是学琴之人,多也是泛泛学,会一般的演奏,对古琴的了解与弹奏,顶多算个雨过地皮湿。古琴,如果要精通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学养与底韵。就《古琴》作者林西莉女士,猜想自己真正的弹奏古琴,只是会弹,师门正宗,弹得不错,可能也算能手,但不会是学养学境抵达像成公亮这样艺术修养和境界很高的水平。
在林西莉《古琴》中介绍的古琴高手,有过去的皇室成员溥雪斋(1893--1996),是末代皇帝的堂兄。解放后,组织了一群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规划成立一个北京古琴研究会。在周总理的关心下,组织这帮音乐人到中南海给国家领导人演奏。有几次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等几位国家领导人也参加了。1952年,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看着书中古琴研究会那些人的黑白照片,用当下的话形容一下,顶个顶的音乐魔幻达人。可能已经是全部的人已经作古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了文革之后,古琴却奇迹般地流传下来,并让外国人林西莉手捧到古琴之星火。幸事,福事。
古琴之难,难在唯一的传授,必须师傅与徒弟口传心授,手把手的教,一个音一个音的领会与弹奏,在严格的传承意义之下,基础牢了后,才可以由自己的领悟进行打谱再创造。关于古琴的打谱,成公亮在他的书中大致说了这样的一层意思:每一曲古琴曲,都是新的领悟,新的创造。所以说,古琴曲是不能重复的,不能像听碟子那样一成不变,每次有每次新的活力与意境。
林西莉在学琴的过程中,开始也认为学古琴是小事一桩。她自己弹了二十多年的古钢琴(钢琴的前身),又弹了六年中世纪的双弦鲁特琴。只到真正接触到古琴,才体会到其实不然。古琴的每个音,听上去的空灵声,必须让你弹到听上去完美为止。林西莉曾试图向老师用和弦、音阶、练习曲、大调小调来解释古琴,遭到老师王迪的严厉批评,不可以如此对待古琴!后来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渐渐领悟了古琴:“用古琴来练习音阶当然是对它的亵渎。这种乐器的品性可谓独一无二,它发出的音能让人类与大自然沟通,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古琴不单是一件乐器,更是一面心灵的镜子。”
《古琴》点到即止地介绍了北京古琴研究会成员的一些名人轶事。这方面,不多的文字里配着音乐老人们的黑白照片,古琴界响当当的名字:溥雪斋、查阜西、管平湖、汪孟舒、杨葆元、许健,还有林西莉的老师王迪。这些个人,这些个事,都带着特质,古琴的特质,用《古琴》的章节标题,他们是属于“另一个世界”人,净化着灵魂,一生一世与古琴相伴,与古琴勾兑灵魂的人。
在古琴的另一个世界里,演奏与聆听皆可以“唤起内心的画面”。如林女士介绍:“有些音听上去像一只仙鹤舞蹈时的鸣叫,或一条世龙在宇宙间盘旋追逐云彩;像挂在一根细线上的小铃,像一条快乐的鱼尾拍打水面,水花四溅;或者,一只啄木鸟在冬日里执著地敲打着树桩觅食的声音。另外,一些声音则要听上去像敲着大铜钟,像哗哗的水流声或被鸟儿叼在嘴边的无助的蝉的嘶鸣。还有,最主要的是,我的双手要一直协调得像凤凰那样在明朗的宇宙间飞来飞去,不管它看上去如何。”
在古琴的世界里,漫漫黄沙,漠漠无涯的天籁中,古远的故事成诗成画。
这画,先自明代画卷:米脂黄底,戈壁的沙丘上,边塞帐篷一角,蔡文姬眺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一侍女携琴以待。
这诗,“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营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予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我兮独罹殃。”
诗画一处,魂灵起舞,只有古琴可以担当。 共 1 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的内容是丰富的,作者在文章中简明地介绍了古琴的知识,同时,作者在对比中介绍了古琴与其他乐器的不同,在文章中丰富开阔了读者的音乐眼界。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古琴》的作者,介绍了她学古琴的故事,介绍了她所著之书的情况,作者同样用对比手法,把《古琴》和《秋籁居琴话》对比,同样开阔了作者的眼界。文章介绍具体,内容丰富。【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 061 06】
1 楼 文友: 201 -06-12 22: 0:24 文章通过书评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介绍了音乐,也介绍了音乐人,对音乐和书都起到了很好的推荐作用。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 201 -06-1 10:17:42 端午节也在辛勤的编辑,太辛苦了,非常感谢,祝安顺!
2 楼 文友: 201 -07-01 18:50:27 古筝伴我习古诗 学习古典诗词青岛白癜风专科医院儿童止咳药不含防腐剂好吗北海白癜风医院
上一篇:p倾听花开的声音p
上一篇:p警惕三类零食易损害孩子智力p
相关阅读
- [唯美句子]永恒的爱情,是要我们去有心经营的
- [唯美句子]成都偶遇迪丽热巴拍戏,皮肤白皙身材纤细,云鹤大为近照发福引热议
- [唯美句子]天下太平人寿董事长杨铮任职资格获批
- [唯美句子]Aspex Management (HK) Limited平安保险美兰空港(00357)49.3万股
- [唯美句子]2022二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真题答案及解析
- [唯美句子]盒装豆腐比散装豆腐好?吃豆腐有讲究,这3点别过分,关乎健康
- [唯美句子]Polycom宝利通soundstation2基本型/标准型/引入型八爪鱼会议电话简要说明书
- [唯美句子]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卖出35.65亿 汽车股继续分化 理想(02015)、长城汽车(02333)遭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