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遐想原创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1-31

郑国渠遐想【原创】

和北方大部分农村一样,我家门前有条用于灌溉的水渠,和其他水渠不一样的是,这条渠横贯古今,名震遐迩—它就是鼎鼎大名的郑国渠。这条兴建于秦王政元年的水渠在2016年申遗成功。成为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渠”

战国时期,诸侯逐鹿中原,相互争霸。将要灭亡的韩国,向当时的强秦派一名水利工程师郑国,让他说服秦王兴修水利,以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秦国的主政者吕不韦认为这是一条富国强兵,实现大统一的好棋。两国各怀心思,于公元前246年由郑国主持修建,以谷口为起点,西引泾水东入洛水 ,动用10万人力,修建了长达300余里的水渠。水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史记》《汉书》记载说: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舄(xi)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秦以后,历代王朝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都是它的别名。

汉有民谣曰: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其渠利国利民可见一斑。

尤其是到近代,爱国将领杨虎城缩减军费,水利家李仪祉临危受命,在关中三年六科不收、饿殍遍地的情况下重修郑国渠,历经两年的艰辛,终于使破败的郑国渠重放光彩,使关中又成沃野大地,修成后的水渠取名泾惠渠引水流量16m/s,设计灌溉面积64万亩。这条引泾水而惠万民的水渠,流经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等地,使其成为普惠关中的母亲渠。

我的记忆中,水渠在我家门前这段是下陷式的,有一两米深,渠岸两边,垂柳依依,小草茵茵。春夏之际,柳叶碧绿,丝丝如绦;草丛有小花点缀其中,红的、白的、蓝的、黄的,星星点点,如散落的宝石,是我们爱美的小女孩的玩物。渠水清清,水浅时渠底的垫脚石清晰可见,男人们挑着水桶,沿青石板铺的台阶而下,到渠里担水,挑回家洗衣、做饭,养猪、喂羊,哪家的水缸满满,说明这家男人的勤劳。

大姑娘小媳妇则端着脸盆,挎着竹笼,提着棒槌,顺手从树上摘下几个干皂角,说说笑笑来到渠里洗衣物。霎时间,水渠两边捶捶打打,水花四溅。突然,一位大嫂大呼小叫:哎!你们看呀,小花洗的褂子不是那谁常穿的嘛,老实交代,你俩啥时候请我们吃喜糖啊?小花则羞红了脸,撩一手水洒向大嫂,笑翻了一群洗衣的人。这时的渠岸就是个晾晒场,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衣物,铺在茸茸的草垫上,如地毯一般,惹得一群熊孩子恨不得躺上去打滚儿。

后来水渠进行大规模地修整,变得更宽更深,渠岸砌上了石头,用水泥勾缝,看上去如兵马俑般,整齐威严,敦厚结实,那些支干渠如毛细血管,渠水缓缓流向田野。当时,我们最爱干的农活,是夏天的夜晚给玉米地浇水。明亮的月光下,渠水碎银般闪亮,闸斗一开,水哗哗地涌进田里,惊起蛰伏的虫儿,扑棱棱飞向远处的是野鸡,呱呱呱叫唤的是青蛙,蚂蚱、蛐蛐在前头蹦跶,给水带路,树上的蝉儿也来凑热闹,不时地鸣唱两声。玉米苗喝足了,你凝神屏气,能听到苗儿嘎巴嘎巴的拔节声;你闭上眼睛,仿佛看见金灿灿的玉米棒向你招手微笑。晚上干活的福利,是在挣几个工分之外,还有丰盛的晚餐队长会派人去队里的果园摘水果,几个毛头小伙得令而去,连吃带拿,撑着肚子就回来了,西瓜、桃子、苹果等,让加班干活的人饱了口福。

我的母校石桥中学(大安寺)就坐落于泾惠渠的北岸。因为家距离学校很近,我便成了不住校的走读生就日日从渠岸上走过,渠水就像我的好伙伴,陪伴我度过辛苦的中学时代。

多少时候,我们站在教室外的高台上,俯瞰学校门前滔滔东去的渠水以及远处广袤的田地、村庄,怅惘自己渺茫的前途。

学校的操场低于渠岸,从渠岸上走过,操场上的活动就一览无余,反之亦然。

一天清早,我们几个人起床晚迟到了,一上渠岸边的大桥,看到已经上操了。我们一叽咕,不敢走渠岸,于是下坡从南面的公路绕一圈,想悄悄溜进学校。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我们气喘吁吁赶到学校门口时,和我们的闲事主任”政治老师碰了个照面,他靸着一双布鞋,两手背后,眼睛一瞪:迟到就迟到了,还偷偷地绕到南边公路上去,你们咋不绕到南京去呢!我们自知理亏,低着头不敢辩解。政治老师又道:站着干啥,还不快去上操?我们特赦般撒腿就跑。以后再也没有迟到过。

现在虽然远离家乡,但门前的这条水渠不时地在心头萦绕,儿时的故事也在梦中重现:泾惠渠边李仪祉墓园的台阶是否还在吱吱作响?张家山筛珠洞的水滴是否清澈依然?北仲山上我们冒雪栽植的树苗是否茁壮苍翠?…

郑国渠,惠及千秋的郑国渠,从我家门前缓缓流过......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馀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2015年12月1日,由陕西省水利厅组织编制的《郑国渠遗产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郑国渠遗产保护工作将全面加快,并将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唐山治疗妇科方法
酒泉治疗癫痫病费用
孩子不消化的症状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