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小村变了模样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1-25
新政春风吹大地,广袤农田浪潮掀,疑虑白日酿美梦。
不为树景只谋兴,和谐声阵响云霄,乡野一派颂歌升。
老有所养贫受扶,孤寡衣食不复愁,医疗救助无异城。
史无前例新政策,普天农民喜安享,田园气象更添盛。
(一)
二千零九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来得似乎有些早,田野的秸杆还没完全割倒,村上就早早显出冬的景象。桑麻村漫山遍野白雪皑皑,河水过早地结了冰,太阳一出来,照在冰面上反射出晶莹而坚固的光芒,让人感到冬来早的坚定不移。但严冬也不会少风和日丽的天气,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冬日,一群鸟雀在河口的柳树上窜上窜下,叽叽喳喳叫个不休;村口靠河东的冰面上,几个孩子在嬉闹着溜冰,跌倒再爬起继续分散或是抱团滑溜,此起彼伏的喧闹声似乎要与日月争荣。冬天乡村没什么农活,太阳刚刚照满村落,桑麻村乡亲们就不约而同地聚拢到河口西面的“阳婆窝窝”晒太阳。扎堆一处,人们的话题自然又扯到农里人间的家长里短。
“喜如大爷倒能出来走动了?”大伙正说得津津乐道,德顺突然指着对面居民处嚷道。远处又一个“阳婆窝窝”里,刚从省城做胆结石、前列腺手术回来的喜如由大儿子搀扶着在自家院外墙根下晒太阳。父子俩的出现让这边“阳婆窝窝”里的人们转移了唠家常的话题,人们七嘴八舌地说关于喜如的病。“这会儿的社会就是神,从肚子里取出一堆小石头,也不用开刀,只在肚子上打几个眼就能拿出来。”“听说他那不能用人家现在的先进机器,开了刀,唉!咱农村人,有病能忍就忍着,一到医院就是大病了,他要是早几年做就不用开刀,用现在的机器就能做。”“一住院就是一个月,去看他时只顾说病,也没问花了多少钱,肯定花了不少。前几年一疼起来就吵嚷着要去治,但吃几颗止疼药缓下来后就不敢再提治病的事,刚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欠的债还有一屁股,哪顾得着自己的老病?这次总是顶不住了。”“这么大的花销,咱们乡下又没多少来源,看来他家还得紧几年。”一直蹲在墙角抽旱烟的福生老汉语气里满是叹息。德顺接话道:“我看时问过,钱是花了不少,足有两万多,但过半是国家补助。”两手插在袖笼一直没吭气的吉安老人带着质疑的语气说:“自古以来农民就是自己管自己,我前些年去医院看眼病,见人家城市职工没有病,去医院是给家里开什么备用药,说到月底要报销药费,而我,一毛钱的药费都没有少给,如今花两万能给你报一半还多,哪有这等好事?”“不信你们去问问,这会儿咱们农民治病也能像城市的职工一样报销药费。”福生老汉深吸一口旱烟感叹道:“这世道就是变了,原来咱们种一亩地都得交土地税,如今不但不用交,还按种地多少给补助,这真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咱们农民也有人管了。”“也是,就这两年,不说别的,你看咱们村的五保户们,吃的穿的按季节政府给发,除了吃穿,到年底还给发钱。唉,咱一个农民说不出什么漂亮的话,但‘现在的社会就是好’这句话还是能说响亮的。”
大伙正讨论得热火朝天,村大喇叭“咚咚”两声说话了,是村支书许家和在通知,“大家注意一下,今年冬天下雪早,天也冻得早,咱们村这两天准备整修全村的炕,会吊炕的几个人把需要用的家具提前准备出来,这两天就要干活。各家检查自己家的炕看暖和不,不暖和就到村委登记,那些年纪大的人可能听不清,邻居们相互传传话,尤其五保户们,大家都相互照应到。”老光棍福如仰头看一眼升至半空的日头,满是感慨地说:“唉,咱哪辈修得这么大的福!老了有国家养活,这鸡毛蒜皮的事也有人照应,这两年一到冬天,村里总会派人到家看看我的灶台和炕,说怕我冷着、饿着。说句不中听的话,我就这会儿蹬腿闭眼也知足了,比起咱祖辈人,真是天堂般的光景。”听着福如发自内心的感言,大伙也都感同身受地唱和着:“是啊,现在的社会就是好,如今跌在福窝里有时觉的是在做梦。”
是的,有史以来,农民一直处于社会底层。不说远的,就从解放后的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后的包产到户说起,虽然推翻了三座大山,农民有了土地,不再受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不再承担沉重的苛捐杂税,日子也在蒸蒸日上,但与同时期的城市人始终不能同日而语。城市在职职工每月除能领取工资外还享有各项福利待遇,比如就医报销、住房补助、养老金额等,就连谢世后还能领一笔丧葬费。而乡下农民,一切的开销都得自己承担,而且,耕种土地还得上缴土地税。随着市场经济的搞活,乡下人逐渐丢下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挤进城市打工队伍,因为种地只能够吃饱穿暖,而打工挣到的钱可以买回乡下没有的现代物品。为了更大面积地摆脱贫穷,搞活经济,乡下一块块耕种土地陆续拔地而起变成生产车间,经济的繁荣着实加快了市场流通,更让乡下人因富裕而过上了以往只有城市才能有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一系列不谐调音符日渐显露并突出,山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空气污染、土质酸性化,继而农业大国出现土地荒芜的尴尬局面。
政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随社会发展进程而修正与制定。农业大国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一系列农村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而生。如今,乡下人耕种土地不再上缴任何费用,而且,按耕种面积还可以向政府领取补助金。更让乡下人想不到的是,农民也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到六十岁以外,乡下农民还能像城市职工一样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金。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政策,初听到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村民们误以为自己在做梦。是啊,第一次实施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受惯穷的乡下人不敢相信这等好事能发生在种地人身上,也便在民间派生出各种“骗局”的传说。但事实总归要征服各类误传,享受到新政策的乡下人在农闲时开始奔走相告如今新政策的好处,渲染着新政策下的新农村、新气象。
(二)
太阳光刚刚爬上村河西山头,村支书与村长就早早地开了村委大门,接着响起喇叭广播声,是通知村委代表九点到村委开会。然后两人站在大门外,似乎在迎候什么。随着村委代表鱼贯走进那个先知农村政策的院落,人们就开始猜测这次村委会的内容。九点多时分,两辆小轿车一前一后驶向村委院落,两辆轿车的到来更激活人们的讨论热情。
刚过午饭,广播的喇叭声又响起了,是支书宣布上午村委开会内容,他向村民们宣布:“我说一下上午村委开会的事。上午县土地局李局长来调查我们村的耕种土地,经过调查,咱们村耕种土地严重不足,研究准备通过垦荒增加耕地面积,具体方法是将村前后一直荒废的河滩铲平再铺垫上土进行耕种。”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这可能吗?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听完支书宣布,村里人几乎是同时走出家门涌向村委大院。一时间,村委院落外围全是议论这位李局长天方夜谭式的构想。
等支书宣布完陪同李局长走出来,义愤填膺的村民正贴着村委大门吵嚷,人们真的搞不懂支书宣布的垫地工程,他们凭自己固守的观念大发议论。“河滩自古以来就是乱石成堆,河槽内除了百无一用的石头外没什么能用得上的东西,要把偌大的河滩铺垫成土地,那得多少土才能垫起来?”“就是把河滩垫成土地,遇洪水又从哪儿流?这样的折腾该不会是‘聋子治成哑巴’吧!”面对村民的不解与牢骚,李局长干脆向司机示意说先不着急回家,然后回屋搬出一把椅子站上去,随着他的一声“乡亲们,别着急,大伙听我慢慢讲解”,吵嚷的场地顿时鸦雀无声,接下来他为村民们讲解垫地的规划与工程,他说:“从县地图上看到我们这儿属偏远山区,再向乡领导与村领导了解情况得知,这个村因近年人口增长,耕种土地出现严重不足。还有,村里大部分土地又是梯田,只能用原始的耕种方式劳作,为能让村民也能用现代化机器耕种土地,更能让农民安居乐业,县领导研究决定准备为我们村垦荒六佰亩土地。再经实地考察与研究,村一直荒废的河槽可以利用,也就是决定将河槽铲平后从荒山拉回土壤垫地。土地需垫多厚的土才能耕种,我没有农业生产的经验,但我特意翻看过相关资料,又与村委做过研究与讨论,预计垫土六十公分厚,不知大家对这个数字是否满意。”随着李局长的停顿,人们又开始了议论“原来如此!我们真是不懂瞎吵嚷,还是有知识懂得多,六十公分的土够厚层了,应该能长出好庄稼。”支书两手向乡亲往下压示意安静,李局长接着讲解:“至于大伙担心的水渠引流问题我们村委也考虑到了,准备留出两米宽的河渠引流洪水,我们村四面环山,遇洪水,”伸出双手环绕指山一圈,“我们村这么大的山就能为我们阻挡大半洪水。”最后由支书宣布,垫地工程预计明年开春动工。
李局长的讲述让村民们茅塞顿开,车已载着局长驶向回县城的公路,大伙仍扎堆一处议论刚才的一幕,“我们真是故事里说的‘乡巴佬’,人家有知识考虑得比咱多,咱瞎担心的事人家都考虑好了,而且还那么周全。”“可不是嘛!咱不能再用死脑筋想问题了,你看社会在变,咱也得变,否则,再用死脑筋套死理,祖辈都得跟着受穷。”“政府在想办法为咱脱贫,咱还不明事理的守着老规矩瞎捉摸。”
新政策一桩接着一桩颁布,如今要把世代荒废的河槽变为良田,这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美事。而且,还要改变侍弄梯田的局面,将土地垫成只能在电视中才能见到的平原土地,也能开进现代机器耕种,这等美事能不让村民震惊吗?一连几天,乡亲们几夜都因兴奋而睡不着觉,一见面的话题总离不开垫地的事。是啊,政策变了,变得似乎让苦惯了的乡亲们有些受宠若惊。
(二)
接近年关,天气似乎暖和了些,河口的冰面也似乎因日渐显出的年味而不再那么坚硬,河边的柳枝隐隐透出一股柔性。村委院落里鼓乐声声,新分配到村里的村官小薛正领着农闲的年轻男人、女人和放寒假的孩子们在学校院子里排练正月元宵秧歌舞会。拿惯镰刀、锄头的农人歌舞起来总觉得怪别扭,但有大学生村官当教员排练,人们似乎有使不完的劲。“阳婆窝窝”里上年纪的人们聚拢一处讨论一年的收成,筹划过年的物资。又传来一阵嬉闹声,大山叔双手插在袖笼,眼光瞟向欢笑的院落,不无遗憾地说:“还是现在的社会好,看人家年轻人,农闲时也有个乐子,哪像咱!就知道种地;再看村官小薛,有知识又懂得咱们乡下生活。”一直蹲在墙角的如明接话道:“人活一生就应该这样,有忙也有闲。你看咱们村,有老支书、村长脚踏实地地操劳,又有年轻村官给咱们讲外面的世界,如今农村的生活不比城市差。唉!再转世咱也争取多念几年书,当回村干部,带动乡亲们搞农业,过年也好好排几个象样的节目。”
说话间,一辆大卡车载着满满一车货物进村后驶向村大队院落。“阳婆窝窝”的人群顿时沸腾了,人们七嘴八舌地向一直眯眼看日头的光棍福如老汉与低保户满银贺禧,“福如爷、满银叔,政府又给你们送年货来了。”“福如爷、满银叔的福气大得很,前几年还在忍饥挨饿,农村政策让你们摇身一变过上了城里人的小康日子。”……叫福如的光棍老汉哆嗦着双唇没能说出一句话,只两行热泪告诉人们他在从心底感激时下政策;看见大卡车,听到人们议论,满银叔就迫不及待地欢笑着回家推这几年专为领救济物资准备的小平车。
满银叔其实年龄并不大,还不过五十岁,是他家在村里辈分大。按理说,他上有老母,下有儿女,不应该列入被救济行列。然而,他家却是受助最多最久的人家。他的父亲在他们幼年时就因脉管炎而截肢,活到不足七十岁去逝,母亲拖着兄妹五人度日,日子是苦,但苦的又非常人能想象得到,因为他家除了他母亲,家庭中所有成员几乎不能纳入正常人行列。
满银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兄妹五人的智商都是超乎寻常的低下,满银在五兄妹间还算比较能说清话的。兄妹相继长大,大妹嫁到本村,婚后不久就经常犯病,一犯病就突然晕倒,继而口吐白沫,两眼上吊,伴着怪声尖叫,犯病后不必处理,过一阵会慢慢好起来。当时家里没有领她去医院看病,只请过一位神婆来,说她身附一对狐狸精,除妖费用很高,他家说等攒够钱再请神婆来,但没等攒几个钱,大妹就在又一次犯病后丢命。他大妹的病应该是现代医学说的癫痫,没有经医疗诊断,不能判定属原发还是继发,但不管哪种,借助医疗诊治应该能控制。死后人们好一阵议论,说他大妹身上附的那对狐狸精,假如他家能及时请来神婆,娃子(乡下人说称孩子为娃子)就不会丢命,他母亲也后悔没有先借钱为娃除妖捉邪。“再赖的闺女也不愁嫁不了人家”,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二妹、三妹也相继嫁出,日子倒也过得稀里糊涂。只是他和二弟就不那么幸运了。二弟只会放牛,长年为村里养牛户放牛挣工钱。他不识数,但能用自己的方式记住群里每头牛,倒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差错。一年四季在大山与牛为伍,似乎是铸就他倔强脾气的根源,他在家说一不二,困难时期,家里人喝稀粥,得给他另外做碗面,否则,不是躺在院里哀嚎就是打人摔东西。到后来就也如离世的大姐一样犯病,但他犯病没有大姐那样的症状,只挺着脖颈僵在一处瞪眼,人们说他并不傻,是装病,他父母说是娃子着气,于是,一家人就更顺着这个二小,无论他提出什么要求都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
共 6601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散文用大量的事实证明政策的改变给农村人带来的经济实惠。一是从过去农民种地要缴粮纳税变为现在的农民种地政府给补贴;二是从过去只有城里人看病才能够报销变成现在农村人看病也能报销;三是从过去只有城里人退休后领退休金变为现在农村人老到一定年龄也可领养老金等等。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事实对比,过去农民因贫穷看不起病,甚至连请神医(巫婆)的钱都拿不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负不起药费住不起院而丧生。那时家民有病只能忍着,直到死亡。而现在,医学发达,看病政府又能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农民不再忍受病痛之苦。政府为农民着想,将能够利用的河床垫起来种田,甚至连农民家里的土炕热不热,都在关心,还组织有经验的专人对家家土炕进行维修。由于包产到户,种田有补贴,农民的生活富足了,人们的精气神足啦,腰杆子也硬啦,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物质富裕后的农民,也需要精神的满足。富裕的农民们也开始扭起了以前只有城里人才扭的秧歌,农民们也能并且也敢在村庄跳起了舞蹈。如此美好的生活,农民们能不哼着小曲唱赞歌吗!文章内容情节引人入胜,给人正能量。文章主题突出,情节曲折跌宕,一篇非常不错的散文。推荐加精。【:了缘无尘】【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91508】
1楼文友:201 - 1 :52:02 非常美的散文,文字精练,内容丰富,拜读啦。只是我的水平有限,按写得不够好,请作者见谅。祝福吉祥。 处处与人为善,时时修身养性,伸手相助需助之人,不逞强,莫逞一时口舌之快。
回复1楼文友:201 - 15:56: 0 来自偏远乡村,对乡村的事情耳熟能详,总想将自己耳闻目睹的事情串字成文,够不得 了缘无尘 老师说的 美 ,但能将小村的事物说给众人,这,也便是作文的根本原因。谢谢赏阅!
回复1楼文友:201 - 15:56: 1 来自偏远乡村,对乡村的事情耳熟能详,总想将自己耳闻目睹的事情串字成文,够不得 了缘无尘 老师说的 美 ,但能将小村的事物说给众人,这,也便是作文的根本原因。谢谢赏阅!
小便黄赤是什么原因
阴部瘙痒用什么药
小便黄赤是怎么回事
乙型流感饮食吃什么好维生素D滴剂孕妇用量
消化不良腹胀服什么药
上一篇:杨柳写给你我远方的朋友散文
上一篇:泰然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