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我的金水缘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09-07

摘要:在金水沟的起起伏伏,沟壑纵横中,就明白了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金水河的流淌中,那潺潺的流水声,就告诉了每个人人生中的坚持不懈,贵在永恒。 在我家乡的风情民谣中,有一句:三山不出头,二水不行舟。这里的“二水”之一,就是指我县的金水河,属于大浴河系。自从我懂事起,金水沟就把我县分为县南和县北。这个明确的地里标志,成为当地人的乡情符号。正因为有金水沟,便有了在沟底流淌的金水河。这一条小河,千百年来流淌着潺潺溪水,河水大概平均只有20多公分深,所以显得很单薄,载不了小舟。但是,对于我们当地人来说,金水沟是因沟深坡陡而出名,就有“十里陡坡”之说。

本来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非常普遍,但是像金水沟这样的大沟系,并且又伴有流水的却不常见。小时候,只要一提起翻金水沟之时,就让人有所畏惧。不论是行人、司机,还是庄稼人、外地人,见到这样的深沟陡坡,不由得心就提起来了。由于弯急坡陡,就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在当地还有一种叫法,就是沟南人和沟北人。就这样金水沟把我县一分为二,成为特有的自然风貌。

别看金水沟坡长沟深,但却是远行和去往省城的必经之路。别看金水河的流水虽然略显单薄,但是在流经的沿途中,却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当地儿女。正是这样的特殊地貌,当地人没有人不知道金水沟和金水河的。可以说,金水河是当地人的生存动脉,滋养着这里的人们,成为不可代替的文化符号。在199 年以前,金水沟还没有架大桥的时候,金水沟经常会出交通事故,而且都是恶性事故。最为重要的一次,就是刚下过大雪,一趟载满旅客的客车,在一个急转处,掉进沟里,车上40多人无一人生还。于是,从这一恶性的交通事故中,当地政府下定决心,建造金水沟大桥,来带动当地经济和改善交通环境。经多方面筹集资金,花了三年多时间,终于建成了当时亚洲最高的公路高架桥,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座大桥的落成,标志着途径金水沟从此平安了。

现在,金水沟的天堑已经变通途了。除过第一座金水沟大桥外,还陆续建成了高速公路大桥,高铁大桥,都从金水沟穿过,蔚为壮观。回头看看,金水沟和金水河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贯穿了时代的发展,家乡的情韵,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留给我太多的故事,丰盈了我人生的情感生活。

(一)金水沟与我的少年时代

在我刚上初中的时候,转入城关中学,金水沟还没有大桥。因此,必须翻越金水沟才能回到老家。特别是到了放暑假的时候,骑上父亲的28型加重飞鸽牌自行车,兴高采烈就上路了。那时候我只有十三四岁,个子还没有完全长开。由于车座太高,就骑在车梁上,脚踏车蹬时,就需要扭动屁股才行。远远看去,晃晃悠悠,倒也自在。出生在70后的孩子都经历过,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日子。由于那时候的自行车有车梁,所以要学会也不太容易。而要骑自行车翻过金水沟,更是需要勇气,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凭着那股冲劲,走走停停,到老家时,就累得精疲力尽了。更要命的一点,小孩子不会用力,竟然把自己的屁股磨烂了,全然不知。躺在床上休息之时,火辣辣地,疼的难受,但是又不能说出。这种经历,与我同龄的人基本都经历过。

记得,在翻金水沟的时候,下坡时要紧刹闸,还有急转弯,绕来绕去,很是惊险刺激。这也是翻金水沟最惬意的时候,一旦到了沟底,有一段路基本是平行的,可以骑行。此时,停下来看看金水河的水,自然就感到清凉了许多。只记得那时候,河水很清,水流不大,在不远处还有鱼塘。可是,到了上沟坡的时候,就要用尽力气,一步一步低头前行,但是总感觉走不到头,没完没了。当翻上沟的一瞬间,迎着清凉的风,便知这十里金水沟的滋味如何了。

就是这深沟和小河,承载了家乡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是108国道的险要路段。在没有架金水沟桥以前,可以说每年这里的交通事故层出不穷。自从通上金水桥以后,天堑变通途,加快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金水河随着当地的发展,被遗弃了,被污染了,成为一种被丢弃的遗憾。本来黄土高原就干旱缺水,制约着农业的发展,生活用水更显不足。可是,用暂时的发展对此河水的毁坏,是无法估量的。让这个独有的自然河流,成为金水河沿岸人们心中的痛。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川地质学院实习的几个学生,在地图上发现合阳有一条金水河,于是就赶来考察究竟。当到了金水河一看,只是一条流水的小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接下来就赶忙取样检验,还是没有特别的地方。这就让几个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普通的河流用“金水”命名呢?但经过他们了解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就明白了,这里旱塬的水可以说贵如黄金,因而当地人珍惜水流,才命名为:金水河。

金水沟和金水河在千百年来,成为合阳人的乡韵情怀。沟壑纵横,流水潺潺,伴着金水两岸的人们生生不息,沉香岁月。回想我上学的时候,在冬天上体育课之时,体育老师就会让同学们,沿着西沟一直跑到金水沟折回。在起起伏伏的沟壑中,看着金水河冰冻了,沟坡的荒草在曲曲弯弯的路径上,显得寂寥而安详,映衬出黄土地的荒凉。但是,在冰冻的河水中,给了人们希望,来年的春天一定会滋养出峥嵘的绿意。这样在长期的生活中,就塑造了合阳人的内敛和含蓄。看似小家碧玉的河流,让这一方水土充满灵秀,婉转动人。

在改革开放以后,金水沟与人们便疏远了。这是由于架桥以后,金水沟就很少有人翻越了,不管是大道,还是小路,慢慢被废弃了。加之城市的扩建,垃圾的填埋,污水的排放,让这个曾经细水长流的金水河不复存在。现在已经成为污水河,无人问津。所以现在我每一次从金水桥经过之时,就会不禁自问:曾经的这一汪水源,难道就这样消失了吗?曾经流淌了千百年的河流,滋养了金水两岸多少儿女,到今天的结局令人惋惜。

这种失落感,不是因一条河流的缺失,而是一种风情文化被扼杀了。有时候真的不敢去想,没有了金水沟和金水河,让当地人的精神寄予在哪里?不忘初心,放得始终。回头看看,是尊重自然风貌好,还是人为破坏了好?想一想,我们建设家园的目的是什么?绝不是一座没有生机的空城。还自然的本色,还金水河的清净,这才是唯一的选择。

(二)初遇《金水报》,启迪了我少年的文学情怀

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正在逐步展开。因父亲在县文化馆工作,我到了寒暑假时,就会去父亲工作的地方玩耍。当我看到用油印首发的《金水报》,很是新鲜,于是就问父亲:“这报纸是干啥用的?”父亲说:“孩子,你还小,不懂。这是文化的春天到了。”此后,我陆陆续续看到这样的报纸出来的时候,整个大院的叔叔们就争先恐后地阅读着。

说实话,当时我真的不理解,一份这样的小报至于高兴成那样吗?时隔15年之后,我进入文化馆工作的时候,翻阅当时的档案才真正理解了这份报纸的作用和意义。这份报纸开创了当地文化界创办刊物的先河,记录了改革开放之时,百废俱兴,百姓心里欢呼雀跃的状态。而这一份报纸只坚持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夭折了。其原因是:受到当时印刷技术的制约,没有固定的经费,没有现代的排版技术等等,导致了办不下去的局面。

那时候的我,在《金水报》上,只是看自己喜欢的故事。从那时候起,在我心里就埋下了一个愿望:如果有一天,自己编的故事能发表在上面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之所以有故事的刊登,这是因为当时在我县兴起讲故事的热潮,也为我县的文学事业打好了基础。从讲故事,写故事的文学爱好者中,培养了一批文学骨干,活跃在全国各地。而在这报纸上付出心血的老师们现在已经离去了,但是那一个个刻印的名字中:梁浩秋、车如平等等,让当地的文化人甚为怀念。正是这一份报纸的引领,让合阳县文化馆的文学干部扎根泥土,大地情深,具有代表的有:魏正乾、史耀增、谭留根、王三毛、肖绪康等等;在文化馆走出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有: 奎、党宪宗、王智民等等,成为了当代知名作家。

创刊的这个《金水报》印证了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县的文学人才层出不穷。也就是在这份报纸的启迪下,让我一直怀揣着一个文学梦。于是,在我进入文化馆工作以后,用文字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求扬名图利,但求在岁月静好的年华里真心走过。

(三)帮朋友设计“金水茶楼”,以求引领休闲时光

再遇金水有关的事情,时光就进入到2007年。冬天的某一日,我去师傅家聊天,巧遇一位姓吕的老板,闲谈中得知他想开办一所茶楼。因谈话很投机,我就和师傅参与其中。经三番五次谈装修风格和经营理念,终于达成一致。在师傅的建议下,首先要为茶楼取一个名字,然后才能定夺装修风格。于是,在我提议下,说:“就叫金水茶楼吧!其一,“金水”是合阳独有的地理风貌,便于顾客记住;其二,“金水”与茶水的汤色自然天成,黄澄透亮为上品,符合茶楼的形象和神韵。”他们一听,觉得不错,就很快定下来了。然后,我和师傅根据这个理念,经过一个礼拜的构思和修改,抒写定稿了《金水茶楼铭》,我们定格为茶楼的精髓和神韵。

接下来一开春,在选定的地方开始找工队装修,前前后后经历了半年时间。当装修进入尾声的时候,师傅建议把《金水茶楼铭》刻在石头上,然后镶嵌在墙面上。待老板同意后,就在茶楼的中央大厅施工了。当一切打理到位后,就到购置茶楼的器物上,定格的基调是中国风,带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器具,包括青花瓷和茶海根雕。待到茶楼开业之时,古香古色的风格得到了顾客的称赞,特别是在《金水茶楼铭》前,让文人墨客,商界政要赞口不绝,有了文化内涵和风雅基调。

金水茶楼开业之后,由于师傅坚持以饮茶为主,k歌娱乐为次,但是和老板的想法刚好相反。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我和师傅告辞了老板,便回家了。从此,这个“金水”情结在我心里很是纠结。在这一件事情上,可以反映出当代人,无论是经营者,还是顾客,都有些浮躁和压抑,光顾娱乐场所的人,还是喜欢选择释放和呐喊。不管怎样,还是祝福金水茶楼的老板生意兴隆。本来茶楼是一个风雅清净的去处,可以放松心情,可以静品香茗,但是在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中,就被淹没了。这究竟是人为的,还是社会的浮躁不堪?

到此时,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想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处安宁,就必须远离喧嚣,那么何处感受不到茶韵的清雅呢?在闲暇的时光里,与三两好友或小酌,或饮茶,自然心静神明,自由安然。

(四)有缘巧遇有关“金水”的文学社团,还自己当初的文学梦

自从有了络以后,当初我是排斥络的。一直到2010年的 月,下定决心在络中静静地抒写自己的心情絮语。不为取悦别人,但求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同年的6月份,正式开始在络文学中投稿,就这样我一直坚持着。到现在,已经在各大文学站投稿累计1500余篇, 00多万字。只记耕耘,莫问收获。对于养成写文字习惯的我,一直铭记在心。

在去年的8月份,得益于当地《虹媒》期刊拓宽平台,在上面有个《金水文学》栏目,有缘遇到燕子的青睐。于是,陆陆续续在平台的《金水文学》栏目刊发了一些我的小文。这种为草根文学爱好者搭建的平台我喜欢,不为名利,只要静静地写自己的文字就好。心静自明,这正是络文学,络平台的好处,忘记自我,用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式,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

因为我在《江山文学》经常发表文字,在今年的五月份巧缘遇到笔名“合阳周洁”的文友。偌大的络,能遇到乡党,自然就多了几许亲近感。直到今年的九月份,经她引荐加入了《金水》文学群。这个文学群汇聚了当地的文学名家和文字爱好者,而且有自己的纸媒刊物。正因为“金水”二字,把我心中的期待一下子激活了。这个平台的名字好。我想,创办者与我想法一样:希望投稿者惜字如金,思想澄净,如河水一样蜿蜒流畅,滋润无声,风华自显。在四季的时光里,以文字度春秋,笔墨染情怀。

既然加入了《金水》文学社团,就要尽自己的一份。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就是用文字说话。在文学这个海洋里,做一点水滴就好,至少可以滋润自己的情怀。写作的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在文字中呈现出的天真、纯粹、深沉、辛辣、博大、婉约等等,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便会滋润得妙处。不管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写作方式,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潜心提炼出的,需要细细领会。正如金水河不能载舟,你能说这条河浅薄吗?可见,思想的高度与思维的角度,决定了文字的不同风格。

现在,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对合阳的文化风情,历史沉淀喜欢认定为黄河文化,洽川文化。不错,这从大的方面说是对的,但是不确切。在我看来合阳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金水文化”,因为金水沟和金水河在千百年来,贯穿县南和县北,好似条大动脉,让整个家乡的风土人情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这种金水文化,在纵深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苦乐年华。这条河水虽然很小,有清澈的时候,有断流的时候,有被污染的时候,但是那种深沉的亲近情感从未改变。这金水沟似平凡的父亲一样,但是有自己的力度,有自己起伏的脊梁;这金水河似和善的母亲,永远是默默无闻,涓涓滋润着两岸的物华,没有抱怨,在平凡中更婉约。

生活在金水两岸的人们,在生活中体会到了人生的真意。在金水沟的起起伏伏,沟壑纵横中,就明白了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金水河的流淌中,那潺潺的流水声,就告诉了每个人人生中的坚持不懈,贵在永恒。现在的“金水”,是我心中家乡风情的名片,是我心中的文化蕴藏符号,是我心中一本阅读不完的书,是我一生为此而弹唱的婉转歌谣。

共 52 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金水沟和金水河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贯穿了时代的发展,家乡的情韵,丰盈了我人生的情感生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上学时费劲辛苦翻越金水沟,停下脚步静静观赏金水河,那时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滋养万物,充满灵秀,婉转动人。遗憾的是随着改革开放,金水沟,金水河相继遭到破坏和污染,留给“我”心底无比的痛。有缘初遇《金水报》尚年少,但正是这份当地小报引发了我的文学梦想,开始走上了美妙的文学之旅,多少年来不曾改变。“金水”的名字就一直刻在了脑海,时时伴随。给朋友帮忙取茶楼名字,黄澄透亮的茶水汤色自然天成,与我们的“金水河”是那样的相似,几乎不用思考“金水”,再恰当不过了。然而最终,本是风雅清净、静品香茗茶楼却被浮躁的人们变成了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娱乐场所,可悲,可叹,却无奈。再度巧遇金水,源于共同的爱好,络巧遇乡党。《金水文学》、《金水》文学社,在这里有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惜字如金,思想澄净,不慕名利,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细品流年,笔墨染情怀。金水河,金水文学,点点滴滴,与“我”有缘,正如那默默流淌,涓涓润我心的河水一样,滋养我成长。同时“金水”让我也明白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梦想就会实现。作者文笔流畅,感情饱满,将自己对“金水”的深情厚爱在字里行间表达的酣畅淋漓。深情美文,推荐赏阅。【:合阳周洁】

1楼文友:- 0 20:14:59 感谢老师赐稿流云,祝福安好,创作愉快。

2楼文友:- 0 20:20:24 金水 是合阳人的名片,也是合阳的代名词,以金水命名的地方很多,比如金水路,金水小区,金水论坛等,我呢,也取个巧,为自己的文学社团取了个 金水 的名字,虽无创意,却因此云集了同作者一样,怀揣着 金水 情缘的合阳文化爱好者,为此,深感荣幸,感谢大家的厚爱与支持。

楼文友:- 0 20: 5:08 问好作者,谢谢参赛流云征文,祝取得好成绩!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4楼文友:- 1 06:25:07 金水情缘,金水情深。作者对金水的情感,缘于故土情深,梦在这里萌发,梦从此地起程。的确是一篇有思想,有故事的散文! 读书写文,乃雅兴欣赏,沉其内,即使百年也不孤独!

5楼文友:- 1 12:51:28 好美的文章,跟随作者一路前行,感受的是金水人杰地灵的地域风情!

感谢赐稿流云!期待更多精彩!问好君子!辛苦了!

年轻人重度骨关节炎

适合骨关节炎的食物

骨质疏松治疗手段

维生素D滴剂悦而价格
精神焦虑抑郁消化不良大便干
治疗小便黄的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