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姓端上文化大餐维权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10-24
为百姓端上文化大餐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送戏下乡60场,送电影下乡600场,送书下乡10000册,送展览下乡12场;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新增图书11.2万册;完成市体育馆改造并向市民开放。
本版文字蔡樱子黄欣美黄晓燕
本版摄影郁卫兵
市图书馆新馆:
开放后读者数量大幅增加
【现场直击】
9月28日下午,来到位于市中心的市图书馆新馆。作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坐标性建筑,新馆造型美观,别有一番韵味。进入图书馆,在二楼报刊阅览室,只见各类报刊杂志摆放整齐,10多位市民在认真读书看报。
“新馆于2010年5月3日破土动工,2013年1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大楼共七层,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市图书馆馆长黄振飞告诉,地上六层均对外开放,分为少幼儿图书与电子阅览、视障阅览区域,读者服务休闲大厅、展厅、多功能报告厅、读者办证咨询和报刊阅览区域,图书采集编目、成人图书借阅、读者休闲阅览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阅览与参考文献、古籍文献、地方文献查询区域等。
新图书馆实行大面积开放式阅览方式,并建有配套的密集型书库与报刊杂志库、特藏书库与普通书库,可容纳藏书50万册。新图书馆有少儿、视障、报刊、成人、多媒体电子、文化资源共享等12个阅览室,设有读者座位500多个。同时,还建有多功能厅、学生自习室、市民知识讲座与辅导座位500多个。
【百姓心声】
每天下午2点,家住长江新村的方汉飞都会带上一只小布袋,骑上自行车,前往市图书馆。退休20多年来,去图书馆看书读报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方汉飞告诉,图书馆最先设在人民路,那里藏书少、地方破旧,后来搬迁到了老年公寓。这一搬就是8年,地方比较偏僻,去看书的人不多。现在新建的图书馆,光看书的地方就有6层,读者稍不注意就会迷路。这里,书刊门类齐全,光报刊就有100多种,基本能满足各个层次市民的需求。
“我最喜欢看《参考消息》、《扬子晚报》、《启东》等。报纸上的每一则每一个段落每个字都会仔仔细细看,现在年纪大了,虽然戴了400度的老花眼镜,小字还是看不清楚,所以还自备了一个放大镜。”方汉飞笑着说,每天下午两个小时的读书看报,丰富了自己的老年生活,增长了不少知识。
【背景链接】
市图书馆新馆于2013年1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新馆规模宏大、造型美观、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充满现代化气息,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科普教育休闲于一体。凭借地理位置、建筑设施、技术设备和新书资源等优势,新馆一开放,就吸引了广大市民,读者数量大幅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为了盘活藏书存量,图书馆启动了全市镇乡分馆建设和与镇乡馆图书“通借通还”工程。同时,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市政府拨专款添置图书,以进一步提高图书馆藏书量,预计年底前采购到位。
送戏下乡:
村村镇镇有戏看
【现场直击】
10月8日上午,来到市文化馆时,市文广新局千戏下基层演出小分队正忙着排练节目。“你住江之南,我住江之北,多少相思隔着长江水,昨天的小船划过百年梦,如今迎来江海彩虹飞……”优美的歌声,动人的曲调,令人陶醉。“《江海飞虹》是我们启东人自己的歌曲,所以无论去那演出,都是我们的开场歌舞、保留节目,老百姓很喜欢。”正在排练的黄小姐告诉。
千戏下基层演出小分队成员来自市越剧团、评弹团、文化馆,每年7月到9月,演出队都会送戏下基层。由于节目具有浓郁的启东地方特色,因此深受老百姓喜爱。
“送戏下乡活动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我们已经连续10多年送戏下乡了,每年演出60多场次。”演出小分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百姓心声】
说起今年夏天在村公共服务中心的那场演出,家住南阳镇启兴村的王能英老人依然兴致盎然:“我今年89岁了,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看的演出。那些演员不仅穿得漂亮,戏也演得好,比电视好看多了,特别是那个《双推婆》,演的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盼着这样的演出多一些。”
送戏下乡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敬老院的老人带来了欢乐。启东市益寿康复服务中心院长陆美琴告诉:“院里的老人平常没有机会出门,更不用说看演出了。现在有送戏下乡,我们只要把老人领到隔壁的公共服务中心,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了,好几个老人都追着问我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演出。”
【背景链接】
“送戏下乡”是江苏省政府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而开展的“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三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文化广电出版局作为我市“送戏下乡”活动的组织部门,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10年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送戏下乡。今年7月,2014年度“送戏下乡”活动展开,其中文广新局组织专业剧团完成送戏到乡60场次,带动镇乡自办纳凉晚会100多场次,同时各村、社区也积极开展自办夏季纳凉晚会数百场次,送戏范围覆盖了全市12个镇乡以及滨海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受益观众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村村镇镇有戏看,群众文化合力办的良好局面。
非遗保护传承:
守护精神的家园
【现场回放】
大年三十为什么要吃馄饨?沙地农家灶头画是什么样的?6月9日,记载启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宣传展板“流动”到善成小学,这些“奇奇怪怪”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
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就一窝蜂地围到展板前。“沙地连环画是怎么回事呀?”“你看这个展板上介绍的沙地婚嫁礼俗,规矩好多啊!”“快看这个石磨,前阵子我还在乡下的爷爷家见过呢”……站在展板前,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这些民俗风情真有趣。我得赶紧抄录下来,回家问问爷爷奶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看到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学生们纷纷拿起携带的纸笔记录下来。
据悉,今年是我市第一次举办非遗图片展览。通过展览进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百姓心声】
“虽然启东的历史不是很长,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后代传承和学习的地方。”说起开展非遗活动的好处,家住万豪花园的秦女士表示,口口相传的沙地歇后语就非常有文化韵味,以前只知道嘴上说,不知道怎么写。通过图片展览活动,老百姓更形象直观地了解了非遗文化,增长了知识。
“真希望多举办这样的非遗图片展,让大人和小孩都开开眼界。”在长兴街做生意的钱先生告诉,女儿喜欢刨根究底,平时听到老人说一些土话方言,就会追问怎么写,里面有什么故事。由于钱先生是80后,对这些也不是很了解,使的也是大刀所以经常被女儿问得“卡壳”。“通过非遗文化的集中展览,让我俚对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参观的时候,我还特意带上小抄,记录下来,以后女儿再问,我就能对答如流喽!”钱先生笑着说。
【背景链接】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市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2009年,我市文化工作者深入各镇乡、近300个行政村、600多个民间艺人户头,进行走访调查,共筛选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13类288个有价值的项目,形成约150万字的文字记录,出版了《启东市非遗普查资料汇编》。先后确定了3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既有代表传统技艺类的“捞货泥坝脆饼”、小灶豆腐等,也有口口相传的沙地歇后语、吕洞宾传说等民间文学,更有吕四渔民号子、沙地连环画等富有地方风情的传统音乐、美术……所有这些,无不凝聚着我市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
送文化更需“种”文化
◇戴丽丽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一座充盈着文化底蕴和文化活力的城市,才会展现出不断向上的力量。当下,在我市,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加上各种草根文化的融入,彰显出了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氛围的浓重。
文化惠民,“惠”之落脚点,在于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此为着力点,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市图书馆新馆、文明文化乡村行、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化创建,一个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热情井喷式释放。
只有群众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只有群众想要的,才会有需求的积极性。因此文化惠民需要真正惠民,只有让百姓把之作为精神食粮,才会有丰盛的惠民大餐,才会释放出群众文化活动的正能量,才会有群众的幸福文化家园。
就目前城乡百姓日渐高涨的文化需求来说,文化惠民还有很大空间。送文化只是一方面,要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农村草根文化的培养、引导和扶持,培育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创作出更多的格调健康、鲜活生动的文化精品,让文化这道盛“我们只留了一条通行匝道宴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昆明哪里有白癜风医院
黄石白癜风医院
沈阳妇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