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走进当代视野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08-20
图为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剧照
电视连续剧《万历首辅张居正》近期在北京卫视与上海东方卫视同时播出,我作为编剧,感慨良多。
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我花了10年时间,编这部剧,我又花了两年。曾有人问我,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你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始终如一、锲而不舍?我说,人的短暂的一生,做不了几件事。如果每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一堆华而不实的“业绩”,倒不如沉下心来,坐在冷板凳上,把一件事情扎扎实实地做好。当然,首先是这件事情值得你殚精竭虑。让历史中的张居正走进当代人的视野,正是这样的一件有价值的事。
存活了276年的明朝,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件,诞生了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有历史学家却下过这样的结论:“明只一帝,朱洪武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将张居正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提并论,认为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能代表明朝的精神气象,可见张居正的影响之巨。清末民初的梁启超也说过,自周至清,中国只有六大政治家,依次是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张居正。这一总结值得商榷,但从这名单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的观点:张居正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政治家,从他逝世到清帝逊位, 0年时间内,虽然出现过不少伟大人物,却没有一个有资格把名字放在张居正之后。
历史上的政治家与学问家,诸如毛泽东以及李贽、海瑞、熊十力、朱东润、黄仁宇等,莫不对张居正赞赏有加。但也有一些大人物,将张居正斥为“权臣”,指责甚多。张居正说过一句话:“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作非常之事。”他自己就是一个非常之人,他所做的非常之事,就是把已经跌入深渊的大明王朝重新拉回到世界的巅峰。观诸中国历史,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的确不多。
儒家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依次为立德、立功、立言。这种道德至上的观点,使中国的读书人大都醉心于坐而论道、述而不作的精神生活。以为这样就符合立德的标准。而立功者,就是那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将民族引向繁荣富强的人。
张居正细心研究历代政治,认识到重道德轻事功对国家政治运转的危害。因此一反积蓄千年的常态,建立“重用循吏慎用清流”的用人政策。循吏,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他们跻身官场,虽不肯钻营,但为了做成一件利国利民之事,讲原则而不拘于原则,讲操守更讲变通。为了事功,甚至不惜打破常人的是非观。清流则不同。他们奉道德为圭臬,宁可事做不成也决不肯损害个人的名誉。在张居正看来,清流是在做好人,而循吏是在做好官。无论是看历史还是看现实,做好人容易,做好官难。做好人只讲求个人操守,做好官必须有大局观念。我们常说讲真话、办实事。在复杂的政治生活中,讲真话容易,办实事难。讲真话只需道德上的勇气,不需要政治上的智慧。办实事是既要道德上的勇气,更需要政治上的智慧。
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其实施的过程,就是讲真话、办实事的过程。所谓改革,就是打破已经形成但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在各利益集团之间形成新的平衡点。完成这个过程,不但需要改革者运筹帷幄的宏观把握,更需要他们洞察幽微的政治智慧,二者结合起来,即是执政能力。
在中国古代,张居正是最为典型的读书人从政的代表。担任10年首辅,除了回家葬父离开京城5个月,余下的时间,他都坐在紫禁城文渊阁的值房内。他很少开会,但每天都在研究全国各地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10年执政,他发出的文件尚不足于他写出信件的1/10。文件,是统一的政策,信件,则是针对各地不同情况而给出的特殊指示。仅从这一点上,便可以看出他超常的政治才能。
有人问我,你笔下的张居正这个人物,和历史中的张居正相比,有哪些异同?我说,作为一名作家,他必须找到历史中的“这一个”,即他的特殊性、惟一性。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小说中和荧屏上的张居正,他既是一个历史人物,又是一个艺术典型。
[NextPage]
相关:
熊召政新作
盘点明朝“帝王师”
近日,熊召政新作、历史随笔集《明朝帝王师》在京发布,书中选取明朝15位帝王师,并一一点评。
在研究张居正的过程中,熊召政对明朝帝王师这一群体产生了兴趣。这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群,不仅是皇帝的老师,其中很多还成了明朝的首辅或辅臣,参与了政治活动和政策的制定。从他们的命运兴衰、人生成败上可以看出整个明代政治的走向。但这样一个既有学问又有谋略的群体却难有好的下场,往往越优秀的帝师命运就越悲惨。
熊召政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选取了15位有代表性的帝师,记录他们在政坛中的沉浮经历,并对每个人作出评价。如称高拱是“斗士”,因为高拱勇于任事,在处理国事上有其过人之处,但性格褊狭,有仇必报,整人从来都是霹雳手段。如称徐阶是“狐狸”,因为他在严嵩身边18年,最后把严嵩搞倒,可见他的城府很深。
张居正再次成为着墨的重点,面对皇帝,他是帝师,担负教育的,于是他宣扬道德,循循善诱。他面对朝臣,他是首辅,担负治国的,于是他运筹帷幄,用尽谋略。熊召政认为,这样双重身份下的张居正堪称人格分裂,一面委曲求全,一面铁血强硬。
熊召政三写张居正
评其“工于谋国,拙于防身”
小说、电视剧本、历史随笔,熊召政花费十余年,三写张居正。面对种种纷争,他借用海瑞的一句“工于谋国,拙于防身”概括自己对张居正的评价。
为帝师:
这个悲剧异常惨烈
熊召政新作《明朝帝王师》中写道:“在明代所有的帝王师中,张居正对国家社稷贡献最大,对皇帝倾注心血也最多,但他的悲剧也异常惨烈。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后被抄家。”
尽管帝师中有“越优秀越悲剧”的怪圈,但海瑞比张居正更刚烈,徐阶比他更狡猾,严嵩比他更圆滑,却无一人比他更悲剧。熊召政认为这是张居正挑战皇权所致,小皇帝长大后自然会维护他所在的利益集团,熊称之为“屁股决定脑袋”,一个皇帝,怎么会容忍有个人说话比他还厉害,对拥护他的皇亲国戚下那么狠的药。
为首辅:
反对道德至上
电视剧中“删节版”的张居正让观众大呼不满,纷纷质疑权臣怎成公仆,腹黑高手怎成道德楷模。对此,熊召政直言:“张居正恰恰不是个道德至上的人。”他应属重实用的“循吏”,而非满口仁义道德的“清流”。
[NextPage]
在熊召政眼里,张居正的为官哲学是:野有饿殍,你纵然餐餐喝菜汤,也算不得一个好官。如果老百姓丰衣足食,你顿顿吃肉,笙歌不绝于耳,你依然是一个好官。熊召政认为,张居正这是在提倡按劳取酬,官员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享受点是可以的。官员应该清廉,但不等于官员不能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利。
但他也坦言,张居正确实是个理想主义者。明朝没有人大、没有络,老百姓的意见无法上达,张居正以一己之身挑战整个利益集团,如此孤立怎能不失败?正如海瑞所说,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防身”。
为 人:
有腐化之嫌无腐败之举
电视剧中张居正大谈反腐,历史上却传闻他被抄出巨额财产,贪还是廉,众说纷纭。
熊召政称史书中确有记载张居正被抄出10万两白银,但他说:“在明朝抄出10万两,就说明他是个清官。”他解释道,张居正任朝廷一把手10年,二把手6年,工资加奖金,每年收入一万两有余,家里就这么一点积蓄,怎么能叫贪官?
熊召政肯定张居正乘 2人大轿是史实,因此,他认为张居正在生活上有腐化之嫌,在人品上没有腐败之举。腐化与腐败有何区别?熊召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官员,明明只允许你坐20万的车,你偏要坐 0万的,超标准享受,这就叫腐化。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这就叫腐败。
哪里是张居正分明是孔繁森
熊召政:后半部不再“高大全”
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正在多家卫视热播,剧中“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张居正让观众颇感意外,纷纷称不见张居正,只见孔繁森。
剧中的张居正不畏皇权,为向不理朝政的皇帝报告广西匪患,他勇敲登闻鼓。他不惧权贵,深受皇帝宠爱的王九思杀人越货,他将其当街抓捕。他爱民如子,为了帮工人讨薪,他亲赴广西追要工程款。他大义灭亲,老父亲在家乡接受地方官赠送的土地,他规劝父亲退还。
历史上的张居正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神宗年幼,身兼帝师和首辅两职的他实际上执掌朝政数十年,去世后却惨遭抄家,差点被刻棺戮尸。与其坎坷命运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他老谋深算、喜怒不形于色、贪财喜色的描述,甚至有人称其死后被抄出几百万两白银。
一个是革命理想主义的楷模,一个是有手腕有贪欲的权臣,巨大的差异让观众对电视剧中的张居正大泼冷水,批评他“太正太红,高大全”。友84_89说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坐在床上听了一下,听口音,我以为是在放毛泽东;听内容,我以为是在放《孔繁森》;下床一看,哪里是什么张居正,就是活生生一个模范党员。”
张居正的扮演者唐国强也遭到很多观众质疑,纵观中华几千年历史上的皇帝,有名者几乎都被唐国强诠释过,他出演的毛主席也让人们印象深刻,此次扮演张居正,很多人还是从中看到一股子帝王范儿,和忧国忧民的主席范儿。
[NextPage]
该剧由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张居正》改编而成,看过原著的观众大多感到失望,认为电视剧不如小说好看。对此,原著作者、该剧编剧熊召政无奈地表示,碍于电视剧审查制度的限制,一些被认为会误导观众的情节被删除,因此,电视剧中的张居正远不如小说中的丰满、立体。熊召政还希望观众保持耐心,剧情进行到后半段时,张居正另一面的性格会有所表现,不再只是“高大全”。(长江)
(实习:罗谦)
中风病人康复后的饮食
吃什么能改善心肌缺血
吃什么能治心肌缺血
什么原因会导致心肌缺血生物谷是什么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
上一篇: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上一篇:关于异地恋的心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