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关于煤油灯的那些事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0-25

摘要:之所以我想起煤油灯的话题,是因为我前二天走进了一代伟人瞿秋白(曾经二次做了中共的最高领导人)的故居(与它毗邻的是瞿秋白的纪念馆),重温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在他故居的房间里,都存放着他曾经使用过煤油灯。 提起煤油灯,在现在人的眼里,它似乎应该是属于那些古董一类的东西了。它虽然随着时光的流淌,从我们身边越离越远,几乎见不到它的身影,即使看到,也是满身尘土、灰头垢面,但,由于它曾经挚友般过陪伴我,度过了懵懂的童年,走过了金色的少年,却永远走不出我的心海。

灯,是照明的工具。对于它,我记忆里见到过的最古老的,应该是原来一直摆放在我家窗台上那只青铜做成的凹形容器,它四周对称地分布着四个小凹槽。一开始发现它放在砚台一起,我就肯定它与写字有关。

终于有一天我明白了它的用途了,原来它是一盏灯。那一年的腊月,在大雪纷飞中缓慢地走到了封底,父亲如同往年一样,在农村祭灶的前一天关门歇业,中断了为病人治病的营业,开始为左邻右舍义务地写春联(那时候,村子上识字的人很少,父亲是读过私塾的人)。他首先从窗台上搬下那黑色的、陶制的砚台,拿过鸡毛掸子,轻轻地拂去灰尘,然后拿到门外,由于雪下得很大,河面早已被冰封,去河边也无法洗刷,无可奈何之下,就不顾寒冷地用积雪擦拭着,雪变成了黑色,而砚台却变得干净、黑亮起来。

当他把砚台放到八仙桌时,我才仔细地观看起来,砚台有三十公分高,圆柱体形,直径大约有二十公分。它的四面各有一个镂空的画面,分别是:锥刺股、头悬梁、凿壁偷光和孟母教子,其技艺十分精湛,人物形象被渲染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当我问及四面画面的意思时,父亲一面将一团棉花用手搓成一条棉绳子,一面娓娓动听地给我讲述了关于它们的故事,意在教育我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将来能够谋一个好的职业干干。当我问道他搓棉绳子的用途时,他说:“你站在这里慢慢看着就是了!一会你就知道它的用途了!”接着,他把棉绳剪成为四段,分别放进那个青铜器的四个凹槽里,然后又冒雪走进厨房,提来豆油瓶,小心翼翼地倒了一些豆油到凹盘里。

当豆油慢慢浸透棉绳子时,父亲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取出一根,轻轻地一擦,就划着了,然后分别将四根棉绳点燃,不一会就燃起了四个金黄的火焰。然后父亲将凹盘放在一个长方体的大理石的石块上,仔细观察吻合后,再将那砚台罩在上面。瞬间,砚台就好像是走马宫灯一般,光亮使得四面的画面更加富有情趣。要是在夜晚,那透过镂空画面的金色光线,足以让坐在四面的人去阅览书籍。

当我问起那青铜器皿的名字时,父亲还是没有直接地讲解,而是间接地说:“晚上你就知道了。”接着他只顾往砚台里添上一些水,当水有股股热气袅袅升腾时,拿起插在砚台边上的墨块,开始慢慢的研磨起来。随着墨块的运动,墨色似长了翅膀一样在水中翱翔,翩舞,最后将似黑色的舞袖抛起,挡住了水的清明,变成为墨水,同时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墨香。这种香味,独特,而富有灵性,非万花所能匹敌的。其中好像有春梅的神韵,有夏荷的清幽,有秋菊的药香,好像还具有雪花的魂魄在飘舞。

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父亲又将细细碎碎的云母片,慢慢捻成粉末撒入墨汁中,然后继续研墨。随着墨块的运动,墨汁的表面泛起粼粼波光,似银色的蟹爪菊在盛开,又似烟花绽放在墨汁里。父亲随手拿起一支特大号的斗笔把墨蘸饱,挥笔在一张红字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春”字,随着墨迹的枯干,那遒劲的笔画好像有些消瘦,于是他再次在砚台里研磨了一会墨。待他自己感到适中时,才开始为人家书写春联。当时父亲为别人写春联,往往一站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饭,一直要到夕阳西下,有时夜幕降临后还会有人送来红纸,请求为他家写春联。那天吃晚饭时,父亲将那砚台拿到一边,然后再将大理石的座子放到砚台的四个支点上,合缝四起。高灯远亮,瞬间,那青铜器上火焰照得室内灯火通明。看到我的惊奇,父亲说:“现在你知道了吧,它叫砚台灯。它不仅可以加热砚台里墨汁,晚上也可以用来照明。”

此时我才恍然大悟,那青铜器皿是古旧的灯。在这种灯下,从楚风汉韵到唐风宋雨中,不知有多少画意的诗情抖落,也不知道有多少诗情的画意翩舞而出,还不知道有多少学子吃尽十年的寒窗之苦,更不知道有多少才子赢得了美颜如玉,同时还不知道走出了多少安邦定国之才。

初始的煤油灯是什么样子?是谁发明的?源自何方?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百度一下,在这里我就不去赘述了。我只写我知道和看到的煤油灯,煤油由于首先使用于国外,所以人们通常叫煤油灯为洋油灯。我见过的煤油灯初始一般是用50ml的医药玻璃瓶子去盛煤油,瓶的脖子上往往系着铁丝扣成的环,其用途是为了便于悬挂,灯头是用马口铁做成的,一根细管插在圆形的瓶盖般的铁片中间,管子里穿着棉绳做成的灯链(有人家也会用火纸做灯链),煤油会沿着灯链不断地渗透到上方,只要有火柴一点就会持续燃烧,发出光亮,供人们夜晚照明使用。我的童年和少年的夜晚,就是在这种煤油灯下度过的,是它陪伴我走过了十年寒窗,也护送我走进了电光时代。

之所以我想起煤油灯的话题,是因为我前二天走进了一代伟人瞿秋白(曾经二次做了中共的最高领导人)的故居(与它毗邻的是瞿秋白的纪念馆),重温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在他故居的房间里,都存放着他曾经使用过煤油灯。不过他使用的煤油灯和我上面叙述的有点不同,灯头上多了一个防风用的玻璃罩,下面的玻璃瓶也是亚字形的,美观大方一些。中间的灯头也是发着青光的青铜做成的。

那一盏盏古旧的煤油灯,不仅诉说了瞿秋白小时候勤奋好学的治学精神,也展示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在瞿秋白烈士的遗物展厅中,有一个介绍他红军时代的展点,一根他系过皮带,一顶他戴过的红军的八角帽,一顶陪同他走过无数风雨的竹制斗笠,还有一盏引我瞩目的叫做马灯的煤油灯。马灯的整体是亚葫芦的外形,下方是盛油的半球形的容器,中间是腰鼓形的玻璃罩,上方是导烟机构和手提的把子。不难想象,这盏灯不仅曾经照亮瞿秋白自己前进的道路,也曾经照亮过中国革命的前途。同时在这盏灯下也不知瞿秋白挥洒了多少笔墨,抒发了他多少情怀(他留下了500万字的著作和译文)。

当然,这种带罩的煤油灯,也曾经走进我的生活。由于玻璃罩的四周可以防东西南北风、上下可以充足供氧,使得煤油得到更完全的燃烧,少了黑烟缭绕,多了光亮,很快就在城乡得到普及,无论是青砖碧瓦的高雅之堂,还是茅舍草屋的陋室,夜晚都使得更加光亮,恰似满天繁星坠落凡尘。

记得,从罩灯的出现,到现在好多地方还保留着一个习俗,那就是在出嫁女儿的嫁妆里,总少不了要购买二盏带玻璃罩的煤油灯,即使是现代电气化的今天,在各种灯具照得灯火通明的新娘房中,总会摇曳着煤油灯的火焰。当今的城里的大小超市、购物广场已经见不到它的影子,那些新娘还会驱车百里甚至几百里,去寻找那份来自古典的祝福——长寿(煤油灯在新房里要点燃一个昼夜,被叫着长寿灯)。

上世纪70年代末,电还没有走进农村时,人们在一些庆祝活动中,往往要在夜晚演出一些地方戏剧,光靠那马灯、蜡烛的照明,显然是满足不了观众的要求的,也无法弥补一些年老色衰的演员的缺陷。后来不知谁发明了一种叫做“汽灯”的灯,其外形似以前的一种路灯。一个半圆形的可以加压充气的容器里装着煤油,下面是一个反光的罩子,罩子中间安装着一个类似白炽灯灯泡的石棉罩。使用时,先向容器里加压,打开阀门后,雾化的煤油就冲向管道,被石棉罩挡住,只要一经点燃,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照得演出的舞台上亮如白昼。

由于煤油燃烧时一旦气压偏低,就会产生大量的黑烟,使得石棉罩极易因为积垢而损坏。后来人们就改用了汽油作为燃料,也带来好多事故。当然这种煤油灯只使用了几年就被电灯所取代。

如今回顾灯的发展历史,确实是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我们的祖先燧人氏钻木取火,率先知道用火熟食,也知道了用篝火驱逐野兽的同时,不知哪一位从篝火里抽出燃着树枝的人去照明其他地方。后来又有人把木棍蘸上油脂,使其光亮能够照亮更远的行走路径,也甩掉了夜晚静呆石窟山洞的寂寞。再后来人们知道了使用贝壳、石槽盛装动物油脂,以苔藓为灯链,从而发明了原始的灯,化长夜为白昼,延长了活动的时间。

真正延长了白天是煤油灯的出现,因为它易于燃烧,时间长,光亮大,很快就走进了千家万户,但,煤油一度也让当时科技落后的中国流失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因为没有曾经完全靠进。

如同其它事物一样,有利就有弊。煤油灯的出现,虽然表明是人类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夜晚的一道风景线,可,也苦了好多人。最为“受害”的是我们的母亲们,谁都记得自己的母亲曾经无数次在煤油灯下捻线、缝衣、做鞋的情景。有时为了儿女能够及时地穿上新衣,不知她们在煤油灯下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的黑发也渐渐地在煤油灯下化为苍白,陪伴煤油灯燃烧的还有母亲的拳拳之心。

与煤油灯情感最浓的人,可能要数一代伟人毛泽东了。据报道,毛泽东无论是在江西的瑞金,还是红军的长征的道路上,也无论是陕北的瓦窑堡,还是建国后中南海,他的后半生除了白天有要事处理外,都喜欢白天休息晚上工作和学习。在灯下他不知产生了多少决胜千里的韬光之略,在灯下不知写出了多少宏伟巨著。

我对于煤油灯的情感同样至深,且由来已久。少小儿郎时,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家里不可能有现在的什么电脑电视,连那台收音机还是一位海南军区司令员来我家就医时留下作为馈赠的,所以,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同样十分匮乏。

每逢夜幕降临后,夜将黑纱披上了村村寨寨,炊烟消失在餐桌的杯盘收拾声后,万家灯火星般坠落,我们一家人就会团聚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阵说说笑笑后,长辈们往往会用那不知讲了多少遍的古老故事,将自己的孩子讲进了梦乡。其中少不了为了孩子安全的妖魔鬼怪,也有励志的像那个砚台上治学精神,还有那鼓励爱国的岳飞传和戚继光等,当然少不了大闹天宫、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以及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手足之情……他们讲的也往往不知道是来自哪一个版本的故事。

在那煤油灯下,父母曾经手把手地教我一笔一划地写自己的名字,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家庭作业,从读“毛主席万岁!”开始,读到“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后来又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读到鲁迅的《祥林嫂》……

在那煤油灯下,揣摩过数理化的公式,写过那些懵懂的日记,写过青葱的带有青涩的情书。也在煤油灯下探索过自己的前途,也从煤油灯那昏黄的灯光下,走上外出求学、工作之路。

随着我的步履越走越远,煤油灯也离我越来越远,在走进电气化的灯火辉煌后,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也无论现代生活的如何美好,煤油灯的焰火在我的心海里永远不会熄灭,是摇曳在忆海里的一道故乡的原风景。

共 418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提起煤油灯,70年代的人好像都不陌生,因为煤油灯曾经伴随着我们走过难忘的童年岁月。而作者笔下的煤油灯,似乎更加历史悠久,充满神奇色彩。作者用舒缓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那盏摇曳在心海深处的砚台煤油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的非常详尽,动情,我想那是因为那盏煤油灯里凝聚了太多的父爱。当然,作者也向我们讲述了煤油灯的悠久历史,它之所以叫洋油灯,是因为它起源于外国,后来流入中国。最有意义的煤油灯当属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使用过的煤油灯,这盏灯不仅曾经照亮瞿秋白自己前进的道路,也曾经照亮过中国革命的前途。同时在这盏灯下也不知瞿秋白挥洒了多少笔墨,抒发了他多少情怀。而一代伟人毛主席使用过的煤油灯更会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毛泽东无论是在江西的瑞金,还是红军的长征的道路上,也无论是陕北的瓦窑堡,还是建国后中南海,他的后半生除了白天有要事处理外,都喜欢白天休息晚上工作和学习。在灯下他不知产生了多少决胜千里的韬光之略,在灯下不知写出了多少宏伟巨著。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凝聚了深沉的父爱,更凝结了母亲的拳拳之心。我的眼前也出现了小时候母亲在煤油灯下的飞针走线的身影。所以,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也无论现代生活的如何美好,煤油灯的焰火在我的心海里永远不会熄灭,是摇曳在忆海里的一道故乡的原风景。《关于煤油灯的那些事》,一篇情真意切的回忆性散文,一盏煤油灯,连结着的是浓浓的乡情。笔墨厚重的文字,欣赏并倾情推荐!【星空下的蝶舞】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 :56:56 我发现这个叫做雨春的破人真是了不得,一盏煤油灯你也能够写的津津有味,哈,佩服

回复1楼文友: 2 :52:40 不管你怎么说,我都会感谢你的精彩编按的!哈哈!

2楼文友: 00:00:50 一盏煤油灯,便是一份浓浓的故乡情结啊。深沉的父爱,温馨的母爱,满是温暖的回忆!那盏爱的灯火永不熄灭。

回复2楼文友: 2 :54:48 毛泽东思想也在煤油灯下大放光芒的!谢谢你的精彩点评!

楼文友: 00:02:41 看来这又是一个系列啊, 故乡原风景 系列。下一篇是什么?期待中......

回复 楼文友: 2 :56:51 下一篇在大脑里!哈哈!别急,看到会让你看到的!

4楼文友: 21:14: 8 哈哈,此某油灯也能作文,真是奇了!赞一个

回复4楼文友: 2 :51:22 煤油灯下有我童年的故事呀!谢谢你的留评!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5楼文友: 14:04: 1 在这炎炎夏日的午后,读上几篇精致的散文,屏蔽屋外的喧嚣,给自己一点内心的安静,有如品茗,实在是一种消暑。来读好文,得一抹夏风的清凉而去。问好文友!

回复5楼文友: 2 :50:07 感谢你的造访和留墨!也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疗效如何

云南道地药材灯盏花的作用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效果怎么样

什么减肥产品安全有效
贵州威门药业热淋清颗粒
孩子反复发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