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烽火台拳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5-03
(原创)烽火台,一路向北
烈马嘶鸣沙扬川,狼烟连天弓满弦。
踏破贺兰鞭匈奴,留此烽遂祭春秋。
庆阳的烽火台,总是一路向北,翻山越岭直奔贺兰山下。小时候由于我们不知道它就是烽火台,不管前辈人还是我们这代人,都把它叫土堡子。
对于它的存在年代,一般我们乡下人都说不清楚。只有一点,让我今天才感觉到,几处土堡早年被人们取土铲平看不见了,心存悲伤。
每一次路遇这些烽火台,我都会心生敬仰之情,去围着它们看一看。夏天有时杂草掩过人头了,而烽火台只露出头,像古代的兵士瞭望着远方。早春,秋末时分,大半时间里是云雾绕山腰,它们隐藏的更深些。
庆阳占据地理优势,古代可出中原进北疆,秦汉,大宋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堡子大多数是土筑起的,其他砖石物几近很少见到。
悄悄的,悄悄的出入烽遂,我不敢惊动他们,也许今天站立着的,就是逝者不倒的灵魂,仍然守护着自己的家园。贺兰山的风每年总会如期而来,一路南下检验剥蚀着每一处,沿山梁北伸的烽火台是不是还那末坚强。
踏着月色沿盘山的小道而去,不一会就能到山顶,我席地坐下背靠土堡子,傻傻的毫无目的的注视着远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在想甚么。细细的小溪在山脚忽明忽暗泛着小波光,急促的虫鸣瞬间断声,四周静静的只能听到,穿过烽遂出入口的风,像古上寥落的鼓角声一样,滑过我的脊梁让我倒吸一口冷气。
每次离开你,我似乎都能触动征人的泪,我的衣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停留。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北宋时期庆历元年(1041年)五月,范仲淹镇守西北戍边时(庆州)庆阳写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
文人笔下的衡阳雁也不想停留于此,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是多么的使人淒伤。烽火台你挺直了脊梁,俨然一个汉子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心里,看守着我们的梦。不论外边世界多么精彩,我们还能认识回家的路。
特此申明。
淄博治疗白带异常医院熙仁医院刘毅
孩子积食吃什么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