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忆家乡的春节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09-13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过春节。因为到了过春节,不仅学校放年假,在家里我还能吃上好吃的,穿上新衣服。我小时候的生活水平可不比现在,现在的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够拥有什么,想吃什么就能够吃到什么。在我小的时候,能够吃上一顿饱饭,吃上一块馒头,吃上一顿肥肉,就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因此,小时候的我就开始天天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在我们老家一带,一般都不叫春节,而是管春节叫做年,过春节都被说成了过年,或过大年。有事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掰着手指头数,看看还有多长时间才能过年。在我的眼里,和平时平淡无奇的日子比起来,只有过年,也只有过年,才是村子里最为热闹的时候。因此,我们老家一带就流行着一句俗话:你做什么梦呀,你以为是在过年呀。
最先有过年氛围的就是学校放年假。对于年假来说,我是有一怕的,就是怕留的年假作业。老师和父母早就告诉我,先把年假作业做好,再好好地过年,疯狂地玩。可是,每年我都没有这样做过,在年假里总感觉年假的时间还很长,一拖二推,经常在临开学时,才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地开始做年假作业。这已成为了我永远也改不掉的毛病,更成了我的一大块心病。
过年前在我老家一带最为显眼的,就是打扫卫生。不管是屋里屋外、房前房后,还是大街小巷、村里村外,一律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前的换坑坯了。我们老家的民居都是平房,人们睡的都是用土坯盘成的土炕。土炕连着家里做饭的灶头,用不了一、两年,炕坯就会被烟熏火燎成了黑色,变得特别脆,也特别容易折断。如果不及时更换炕坯,就容易在睡觉时掉进炕洞里。
据说,将烟熏火燎后的炕坯打碎后,是上等的肥料。于是,每年的过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换一次炕坯。等把旧炕坯拆下打碎后,乡亲们再把打碎后的炕坯作为肥料扔到地里去。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家的火炕越来越少了,不少的人家都烧上了暖气,睡上了木床。但是,睡土炕的乡亲们,还是为数不少。
到了腊月二十,杀猪宰羊的就多了起来。我不喜欢羊内的那股膻味,从来不去看宰羊,而对杀猪却很敢兴趣。几个人先把猪抓住,然则朝按倒在地上的猪脖子就是一刀,让猪血流入一个大铁盆里,然后就放在一个煮着开水的大铁锅里煮。煮个差不多了,就开始扒猪毛。扒完猪毛,再把这个褪了毛的猪倒挂在一根支起来的木棍上,开肚破肠。这个时候,最好玩的就是猪吹泡了,吹起气来,拴上绳子,可以当气球玩。
那时的猪肉吃起来感觉特别香甜,不象现在吃到的猪肉,味同嚼蜡,一点口感也没有。有人说,现在的猪都是猪饮料喂大的,饮料里被放上了激素,小猪几个月就能成上一百多斤,甚至二、三百斤,不象当年,猪得养一年左右。为了多挣钱,人们连脸不要了,心也变黑了,还奢谈什么良心。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一代不如一代。
过年前去营台村赶集是必须的,尤其是年前的最后的一个大集,更是人山人海的热闹。家里过年用的春联、红包、肉、小孩子穿的衣服、布料、日常用品和家具,几乎都是在营台集市上买来的。平时,营吧的休到上午十一点就没什么人了,可是在年前的最后一个大集,就是到了下午三四点,还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过年前是母亲最忙的一段日子,不是忙着蒸馒、糖包、花卷、瞪眼虎、枣花、粘窝窝,就是忙着为我们做新衣、新鞋,或者是拆洗被褥,打扫卫生。毛主席曾经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如果这句话放在过年前,妇女顶的可不是家里的半边天,而几乎家里的整片天。有女人的家里才叫过年,没有女人的人家,混的根本就不是日子。
繁泽家做的香油,文桥家做的豆腐,二黑家做的熏鸡,三蛋家做的挂面,祥哲家的小卖铺,这个时候是最为热闹的。虽然农村人家的生活不算富裕,到了过年时,也要吃点好吃的。如果家里的钱不太多,买不了,就用粮食来换。这种以粮食换所需物品的方式,估计现在在村里也很流行。
那个时候,农村人都穿布鞋,很少见什么皮鞋、运动鞋。这些鞋,都是家里的女人一针一线做起来的。现在好评多了,除了老人,年轻人几乎不穿布鞋了。我们穿的新衣服,也是母亲赶在年前做好的。在大年三十之前,是不能穿新衣服的,所有的新衣服都是在大年初一穿上的,这就叫做新年新气象。
等所有一切收拾妥当后,就到了大年三十。在大年三十上午,是乡亲们去祖坟上拜祭祖先的时间。家家户户的男丁拿着纸钱和白酒,到自家的祖坟上去拜祭一番。家中的女人,不论大小,都不去祖坟上拜祭,这一点,南方和北方是相同的。大年三十的下午,是家中的女眷拜年的时间。村中结了婚了女眷,成帮结伙地去当家子家里给长辈拜年。没有结婚的女人,不论年纪多大,都不需要拜年的。
春联几乎都是在大年三十天黑以前贴上的。在贴春联时,偶尔会听到小孩子们放的小鞭炮,间或地响几下。年的气氛慢慢地就开始弥漫起来。大街小巷的行人也变得稀少起来,人们都呆在自己的家里,准备吃大年三十的团圆饭。如果大年三十还回不了家的人,就不用回来了,因为一年最重要的一顿饭就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
家乡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没有南方人的热闹和排场。也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会,也是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家乡更为看重的是年夜饭后的守岁,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聊着天,一边包着水饺,守着岁,一直要聊到午夜十二点,才会去睡觉。另外,家乡还有一个习惯,大年三十晚上为初一包的饺子里,都会放一枚硬币。大年初一煮饺子时,第一个要煮的就是这个箅子上的饺子,谁能够吃上那个有硬币的水饺,就预示着这个人这一年鸿运当头。
到了大年初一,人们都穿上了新衣服,起得特别早。当年村里吃井水时,谁能够挑上早上的第一担水,谁就能得到好福气。因此,村子里的后生,有的竟然一通宵都不睡觉,为了就是早早去水井上担水。每每到了这天,天还没有亮,在街头到外都响着咚咚咚的挑水声。现在好了,村里已有了自来水,这个习惯也就渐渐消失了。
一家人早早吃了早饭,家家户户吃的都是大年三十晚上包的水饺。吃过早饭,女人们就没有事了,在家休息。结了婚的男人们,就开始成伙结队地在村子里给当家子开始拜年了。我小时候,拜年时是真的是跪下去磕头,不是作个辑了事。如果辈份大,拜几户人家就结束了;如果辈份小的话,会一直拜年拜到中午,甚至下午。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打开大门,开门迎客,喜气洋洋。当然,也有例外。按照老家的习俗,如果哪户人家的老人去年过世了,那么,到了大年初一这天,这户人家就会大门紧闭,不贴春联,不放鞭炮,也不用拜年,意思是告诉别人,老人刚刚去世,一家人正在家中伤心难受呢。这种习俗,一直保持至今。
过了大年初一,初二至初四是亲属间的拜年时间。初二是外甥给舅舅拜年。在我们家乡,舅舅的地位远远高于叔叔。如果外甥间有处理不了的事,比如分家,外甥们分不清了,就由舅舅来分,外甥是不敢违反的。因此,在北方有一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反映的就是舅舅在外甥心中的地位。
大年初三是侄子给姑姑拜年,只在姑姑还在,外甥一定要去给姑姑拜年。大年初四是姑父给丈人拜年。如果你是一个老姑爷,自家有姑娘嫁了出去,初四要在家里招待自家的姑爷。那么,到了大年初六,就轮到老姑爷给老丈人拜年了。这就是我们老家的亲戚间的拜年习惯。
大年初五俗称小年,哪里也不去,就在自己家里过小年。过了大年初五,就开始轮到同学、战友、朋友的聚会、拜年了。不出十五,这些聚会就不会间断。当然,在外边工作的人一过初五,就准备返城了。因此,年的热闹也是暂时的,也是令人珍惜了。
今天都是腊月二十了,我还不知道今年我能不能回家过年。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又开始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之中。思念老家的父母,思念老家的兄弟,思念老家的亲戚,思念老家的同学、朋友。因思成文,思恩成病,遂写下以上这些文字,略表相思之意。
能回老家过年的,一定要回家过年,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多陪陪自己的家人。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全家幸福。
共 11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快过年了,时光再次回至从前,回想着小时候过年的氛围从学校放年假开始,年前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一幕幕被栩栩如生描绘出来:打扫卫生、拆炕、杀猪宰羊、赶大集、以及母亲蒸馒头,做新衣等等的各种忙碌,无一不体现着年的到来。年三十,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初一到初五亲朋好友之间的拜年,处处洋溢着淳朴、温馨之情,这是现在城里人所缺少的。文章从开始准备过年,到新年里的种种礼仪活动循序渐进地展开读者面前,年,欢快而热闹,喜庆而吉祥,温馨而惬意。远方的游子无比思念和亲人们在一起的温馨,想念亲情的温暖!满含深情的文字,好文,推荐共赏!【:快乐永远】
2楼文友: 07:19:28 民风民俗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楼文友: 07:19:56 期待作者更多佳作!提前祝元宵节快乐!
4楼文友: 16: 4:20 问候剑客老师,让我体验了一把你家乡的年俗,很亲切,很喜气!祝新年大吉!
一岁宝宝口臭怎么回事
孩子大便干
宝宝大便颜色
病毒性感冒的诱因治冠心病心绞痛小偏方
腰疼什么方法效果最好
上一篇:荷塘素心一捧踏浪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