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二中往事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1-05

摘要:当时的玉田二中全是平房,布局严整,讲究对称。北面是操场,中间教学区,南面宿舍。餐厅在东面,车棚在西面。也很注意环境的美化,除了校内有花园,教室、宿舍门前都有花坛。教室前还有一排大榕树,高大粗壮,浓荫蔽日。千丝万缕的气生根或垂直,或缠绕,或悬空,或入地,形成大榕树的独特造型。榕树花开,满树葱绿中,一朵朵毛绒绒的小花像一群红衣少女翩翩起舞,把校园点缀得充满诗情画意。

1984年11月,我用自行车驮着铺盖,跟爸爸来到玉田二中。

当时的玉田二中全是平房,布局严整,讲究对称。北面是操场,中间教学区,南面宿舍。餐厅在东面,车棚在西面。也很注意环境的美化,除了校内有花园,教室、宿舍门前都有花坛。教室前还有一排大榕树,高大粗壮,浓荫蔽日。千丝万缕的生根或垂直,或缠绕,或悬空,或入地,形成大榕树的独特造型。榕树花开,满树葱绿中,一朵朵毛绒绒的小花像一群红衣少女翩翩起舞,把校园点缀得充满诗情画意。

比较以往的学校,二中的特点一是面积大,从门口到教室,从教室到宿舍,从宿舍到餐厅,总要走好长一段路,我很长时间不敢单独走动,因为一出去就迷路。二是学生多,每个班都六七十人,前排的课桌摆到了讲台下,后排的脊梁骨贴着后黑板。 操场上,餐厅里,开会时,上下自习的路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场面蔚为壮观。三是住宿生多,三四千名学生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十里地以外的要占百分之九十,他们都要在学校吃住。

早晚大多是玉米粥、窝头(后来是馒头)、咸菜,中午一般是馒头,菜有甲乙两种,有肉的是甲菜,大约两毛五,没有肉的多半就是五分、一毛,是乙菜。赶上过节,有米饭、炖肉。

打饭铃声一响,班上立刻一阵骚动,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从桌斗掏饭盆儿,饭勺撞击饭盆,发出“叮当”的清脆声音。曹广剑行动最快,他在第一座,老师还没宣布下课,他已经跃跃欲试,“下”字一出口,人已经夺门而出。看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风驰电掣般冲在最前面,我们咂舌不已,望尘莫及。

饭厅里是最嘈杂的地方。每个窗口都排着长长的队,要是排在后面,不光是饿得难受,等得不耐烦,有时吃不到好菜,甚至没有饭了。所以,尽管学校一再强调不许跑,还是好多人拼命往前面抢。管理员背着个小喇叭,说话时打开,加塞的,乱跑的,打闹的,经常被拽出来训斥。

宿舍的床是木头的,上面是木板,下边木棍支住,像农家大炕一样。一般是南北各一排,中间过道。木板子太硬,上面要铺草褥子,草褥子就是个大大的袋子,里面装上麦秸或篦子。

宿舍里早晚最热闹。也不知怎么回事,觉老是不够睡。起床铃响了,却懒得起来。眼看要迟到,才一万个不情愿地坐起来,揉着眼睛抱怨时间过得太快。起来晚了,还不能迟到,那只能在洗漱的环节想办法,一般就不会去打水了,而是用人家洗完的水好歹抹几把,然后急急忙忙去厕所,再奔教室。初三那年,有一次,我们男生宿舍十几个人全睡过点了。老师以为我们煤气中毒了,在外边使劲推门,敲窗户。我们一睁眼,天已大亮,再一看表,脑子“嗡”地一声,大叫一声“坏了!”赶紧叽里咕噜爬起来。十几个人抓起衣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穿。有的毛衣穿反了,有的秋裤穿倒了,有的把别人的衣服抢着穿上了,两个人把衣服抢来抢去。有人不见了裤带,有人找不到鞋,有的裤腿伸不进去,把铺板子踹得“咚咚”响。不知道谁还把一个洗脸盆里的水给趟洒了,宿舍里大呼小叫,混乱不堪。

下了晚自习后,在宿舍里,大家有的洗漱,有的趴床上看武打小说,有的唱歌,有的做仰卧起坐,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聊天,也有的蒙着大被或毯子乱跳乱闹。熄灯铃响了,宿舍才安静下来。有的同学熄灯后还说笑,查宿的老师抓住,轻的警告,重的就要被批评,被减分,通报批评,甚至外头站着,写检查,跑家,等等。

我朋友很多。李建中、冯国军、杨建国、曹广剑、刘立东、杨立宝、万国玉、董晓东、叶秋生、汤国良、余晓辉,等等,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白天一起吃饭,晚上躺在一个大床上谈天说地,说学逗唱。

吃饭时,几个人在饭厅围一圈,或蹲着或站着,边吃饭边说笑。谁没了饭票,粮票(当时换饭票还得用粮票),没了钱,其他人都主动要求用自己的。从家里拿来咸菜、水果也一起吃。班上谁有了困难,也都互相帮忙。初三时,一个同学因为家庭困难,想辍学,杨建国等几个人就组织同学们给他捐钱捐物,还利用节假日帮他家里干活,最终使他完成了学业。课外活动时,我们到大操场散步,有时还到门口买瓜子吃,那时门口朝北,两边有卖东西的小摊,瓜子一毛钱一茶杯。有时还到南面的铁道边玩。李建中是班长,也是语文科代表,我们都去过对方家里。有一次,他来我们家,我送他,结果送到他家门口,于是他又把我送回来。曹广建喜欢跟在我后头,叫着我的外号,有时还轻轻扇我小嘴巴,还给我洗衣服。他对我说,他父母都是农民,只能靠自己努力,一定要考出去。当时贺年片很时尚,每到元旦前夕,各式各样的贺年片就摆上小贩的案头,学生们互相送,也给老师做新年礼物。一般一盒十张,有的十分精美。我每次会把最好的贺年片选出来,送给朋友们。

我喜欢看书,每天省吃俭用,攒下零花钱去买书。我喜欢的书有《中学生》《中华少年》《辽宁青年》《少年文艺》《读者文摘》《青年文摘》《青年科学》《青年一代》《港台文学选刊》《收获》等。一个月的伙食费稍稍节省一下,十几块钱也就够用了。我很少买甲菜,买咸菜时,赶上大师傅一高兴,说不定给一大勺子,够吃好几顿的。省下钱我就去买书,有时想买书没钱了,李建中知道后就用他的钱给我买去。我没考上高中,他就领着我去找李焕真老师,李老师还真就帮了忙。

当时琼瑶正火,我从书摊上买了本《琼瑶中短篇小说选》,十六开本的,偷偷放在书桌里,没事就拿出来看。有一次早自习,我看老师没来,就侥幸地想,一边看书,一边留神老师,只要老师一进来,就马上拿下去。上课偷着看小说,有的是把小说放在书桌上,上边盖着课本,有时把课本的书皮包上,挂羊头卖狗肉。有时是把书一半放在桌堂里,一半放在大腿上,发觉老师过来就赶紧推进桌堂,然后装作没事人似的在桌堂里翻找。这几种方法都有成功的,也都有露馅的,主要看运气。我明知凶多吉少,但书里的情节实在割舍不下,所以还是存着侥幸心理,把书从桌堂里抽出来看。开始,只要一听到门响,就抬头看看,几次都不是老师进来,警惕性渐渐放松。后来随着情节的发展,越来越投入,慢慢忘了是在偷看。直到书忽然从眼前消失,我才如梦方醒,抬头一看,老师站在身边,手里拿着我的书,顿时脑子就懵了,赶紧站起来。书是甭想要了,还被老师叫出去,严厉批评后,做出下不为例的保证,然后耷拉着脑袋回去。

我还喜欢写日记。到初二的时候,我已经写二十多本了,那年寒假,用完大 2开厚厚一本。因为是练笔的日记,所以也不理会别人看。我的日记粉丝不少(女生中反响尤其热烈),写完了同学们就传着看。有的看完了还留言,或是鼓励,或是建议,或是谈感想。

我遇到的三个语文老师都很好。初一的杨老师心细、温和,初二的黄老师严肃、干练,三年级的李老师认真、爽快。她们课讲得都很棒,都大力提倡学生写日记,并且定期检查。杨老师还让写得好的同学到讲台上,把日记念给大家听。在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好多同学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文也有了进步。初二那年,有一次语文早自习时,我专心致志地摆弄自已一个写诗的小本子。那本子是我书法比赛得的,我把自己写的诗抄在上面。没想到黄老师过来了,我慌得心提到了嗓子眼,怕老师看见挨说。老师很平静地走过去,我才长出了一口气。没想到她又回来,不过,黄老师没责备我,而是俯下身,以少有的温和的口气问:“这都是你写的?给我看看中不?”我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竟不知怎么回答。很多那时的事我都忘却了,这个细节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现在也历历在目。初三时,有一次,我写考试之后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李老师注意,她十分赞赏,在作文课当范文朗读,课后还特意找到我,问我可是参考了哪里的文章。我说没有,老师顿时脸上笑得像一朵花,那兴奋的样子我久久难忘。过了好长时间,她还在说我的作文:“那篇文章写得多好啊。”这句话她不知重复了多少遍。我的第一本书出版后,送给她时,老师那久违的笑容再次呈现在我眼前。年迈的李老师一次次上下打量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不住地说:“我的学生都成作家了?我怎么看着你还是十几岁的样子?”

曹福年老师有心脏病,说话都底气不足,他却自己要求到一线教课,而且成绩总是遥遥领先,那认真、务实劲让我至今肃然起敬。他讲课就像拉家常,从来听不到华丽的辞藻。小测验时,看有些同学答不上来,愣着待着,就说:“照书看看吧,抄点也有印象,愣着啥意义没了。”一节课要是觉得学生接受得吃力,他一定会找时间再讲。就是订正作业,也不会看着要下课就草草了事,他一定会利用自习课再细细致致讲明白。他印卷子都是自己出题,分出层次,而且不强制完成。别的老师都急了似的抢时间、留作业,他却常说:“今儿个先不留作业了,你们作业太多了。”我当时是他的化学科代表,到他家时,经常看到毕业的学生给他写信,邮纪念品,特别是要过年时。我给他一张贺年片他还回送了我一张。每次把作业送去,他总是自己抱回来。还经常把他自己的稿纸、本子给我,有时还给我找吃的。听说我数学成绩不太好,他说要是考不上找个能张罗的老师给说说,别把前程耽误了,怎么也高中上完再说。他说自己那嘴不行,不会说话,一张嘴就说臭话,伤人。

校会值得一提。学校每两周举行一次全校大会,会前都会让几个歌手上去唱几首歌活跃气氛。我们初一的周志华、李贵东很受欢迎,周志华就在我后边,当时是副班长,她唱的《辽河从我家门前流》在县里得过一等奖,顾老师教的《熊猫咪咪》《我多想唱》《彩云追月》,她都唱得清脆甜美,字正腔圆,余音袅袅。李贵东唱歌底气十足,听着带劲,他一上场我们就使劲鼓掌。有一次他们俩合作了一首《深圳——香港》,我至今印象深刻。据说周每天早早起床到操场练声,其他时间也有空儿就唱,甚至不惜放弃学业。父母、老师的劝告她都听不进去,初二时考上了市歌舞团。后来,她给一位同学的信中说:“只要认准的路,就要坚持走下去。我爱唱歌,爱得发狂,我追逐它,甚至不惜放弃学业,不惜放弃一切。但现在觉得,自己的知识太少了,在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时,必须要有知识……”我初二时和王广良一座,他也是音乐尖子,人很好,就是文化课一塌糊涂,他经常教我唱歌。后来转学,去向不明。

校会的内容很丰富,学校请人作报告最受学生欢迎。越战英雄排凤庸讲老山前线的战斗故事。猫耳洞里条件十分艰苦,不能随便出入,站不直身子,伸不开腿,天气湿热,只能穿裤头。晚上蚊子很多,叮得满脸疙瘩,严重缺水……而且敌人活动频繁,随时会有越南的“小寡妇炮”打过来——因为打仗,越南男人太少了,只好寡妇们上战场,战士们管她们的炮弹叫“小寡妇炮”。但战士们不怕苦,不怕死,团结一心,坚守阵地。炮弹打过来,就趴在战友身上,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战友的生命。《中学生》杂志副主编刘其亮讲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还记得他当时讲的几句话:“生活告诉每一个人,一个有理想的人可能在生活中历尽坎坷,但是,由于他有理想,他的生活是充实的。”“缺乏理想的人,即使生活风平浪静,也是茫然的,时不时地产生一种无名的烦恼。”粮库的一位负责人讲玉田大暴动的故事,唐山市文联主席马嘶讲写作……校领导们也经常讲话,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一位主任常引用古人的一句话: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因成绩突出,刚刚从郭屯中学调到二中的闫校长雄心勃勃,要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把二中建成全县乃至全市一流的学校。这些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前几年,几个老同学又见了面。建中心里还是只想着别人,惦记我的生活和写作,国军一见面就问我是不是还写日记给小女生看,曹广建还是说家里供自己上学不容易,金东、立宝还记得我的外号,米金生还记得和我同桌时的事,万国玉还是跟我开玩笑,打说,他是省电视台的,要采访我……我们仿佛又回到过去时光。

各自都有一摊子事,所以难得一聚,但只要谁一个过去,都按时就位。然后,几个昔日同窗围坐在一起,一边轻咂慢饮,一边把二中往事娓娓道来。

共 468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很温暖的一篇怀旧文字。作者用娓娓道来的笔触生动祥实地描写了在玉田二中读书时的一些如烟往事:首先描述了校园的布局和它的诗情画意,然后一些生活细节用细腻的文笔一一道来。学校的伙食的简陋,下课时争先恐后排队打饭的场景,宿舍的原貌和大家在宿舍发生的趣事,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大家互相赠送贺年片的美好记忆,偷偷读课外书的如痴如醉,以及任课老师的性格特点与对“我”的帮助。还有学校校会留给“我”的深刻记忆和对“我”以后的影响,都真实再现了70后上学时的原貌。读后把有共同经历的文友一下子带回了曾经美好的学生时代,沉浸在时光的河流里享受回忆带来的美好。问好槐子花老师。感谢带来这样美好的怀旧文章。愿在山水写作愉快!倾情推荐赏阅。【山水神韵:歌声悠扬】

1楼文友: - 0 10:57:20 读了花姐姐的文字,感觉心里暖暖的,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忍不住了,晚上我也写一下,我们一起回忆曾经的旧时光。偷偷问一下,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喜欢怀旧了?是不是因为我们已经老了啊? 做莲一样简单的女子,躲在光阴的背后,静静地开放,静静地老去。

回复1楼文友: - 0 16:21:4 这篇文章写很久了,主要是因为一直不满意,重写了四五次。写它的原因也不是出于有了怀旧感才动笔,是因为无用功让我跟他一起写写上学时的事情。当时因为写它,确实引起了往日的怀念。现在我并没有这种感觉,但年龄还是一年比一年大。你看后有了写作的冲动,好事啊,期待欣赏佳作。

灯盏花龙头企业发展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的功效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功效与作用

宝宝感冒发烧咳嗽流鼻涕怎么办
鲁南制药利鲁唑片
灯盏花龙头企业官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