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九十年前她就敢写女性的情欲和追求了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2-31

可以看到,丁玲喜欢的男人,如瞿秋白、冯雪峰等,都是文化水平或政治地位比她高很多的人。但现实之中,她和胡也频、冯达、陈明一起生活。

中国的现代女作家,可根据生活与作品的关系分成两类。

一类是一夫一妻,婚姻稳定。套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女作家的幸福家庭也都是一样的幸福:冰心、冯沅君、凌叔华、林徽因……

第二类女作家,她们的故事和作品,远比第一类女作家要丰富,充满戏剧性,文学影响也更大。比如丁玲、萧红、张爱玲。(今天单说丁玲)

1.

丁玲这一辈子,太值得拍电影了

丁玲,本名蒋冰之,和冰心差一个字,湖南人,在上海大学读书。当时,中国有两个比较倾向革命的大学,武是黄埔军校,文是上海大学。丁玲在那里认识了两个很重要的人,一个叫王剑虹,一个叫瞿秋白。王剑虹就是莎菲女士的原型,丁玲的好朋友。

当时,这两个女生都喜欢她们的俄国文学老师瞿秋白。瞿秋白是中共的第二任领导人,北伐途中国民党右翼“清党”以后,党内认为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撤掉他之后,瞿秋白做了党的领导,不过时间不长。他认识丁玲时,还没有做党的最高领导。很快,瞿秋白和王剑虹结婚了。这件事对丁玲打击非常大,她喜欢的人和她的好朋友在一起了。

没过多久,王剑虹生病去世了,当时,瞿秋白在闹革命,没有守在她身边。后来,瞿秋白娶了杨之华,很出名的一个才女。那时候,丁玲是有点怨瞿秋白的。但不管怎么样,瞿秋白是丁玲生活中第一个给她指路的人,而且这条路决定了她的一生。瞿秋白说丁玲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那时丁玲才二十岁出头。

192 年,丁玲与王剑虹在常德。

很多作家曾在煤油灯前面写作,都会有感于这么一个画面。灯蛾,也是他们喜欢写的题材。比如,郁达夫写《灯蛾埋葬之夜》,鲁迅和瞿秋白也写过。灯蛾的这个行为太诡异了,有点像自杀。为了爱,为了光明,明知是死,还是往前撞。瞿秋白就用这八个字形容丁玲。后来,丁玲一生真的是这样,被他全说中了。

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后,陷入了三角恋。她喜欢冯雪峰。冯雪峰当时是“左联”的领导,在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之前,他是文艺界的领导,参加过长征的。但诗人胡也频喜欢丁玲。

胡也频是一个靓仔,做过海军军官。他曾经有大概两年的时间在精神恋爱,丁玲去哪里,他也跟去哪里。他们后来同居,但关系非常纯洁。

1926年6月17日,丁玲与胡也频在北京。

沈从文是胡也频的好朋友,湘西当兵出身。当他了解到胡苦追丁玲两年而且还那么清白,就说你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所以,后来胡也频就和丁玲好了。丁玲也愿意和胡也频在一起,但心理上还是苦恋冯雪峰。中间还有一段时间在上海,胡也频、沈从文和丁玲住在一起,楼上楼下。

沈从文多年以后还常常回忆当初和胡也频、丁玲在一起办杂志,一起吃住的情形。而丁玲从政治上觉得自己是左派,即使“文革”之后还看不起沈从文。这中间还有一些私人的原因。

丁玲这一辈子,太值得拍电影了,真是非常精彩。接下来,胡也频被捕,年纪轻轻被国民党枪毙,因为他参加“左联”。之后,据说是冯雪峰给丁玲介绍了一个丈夫,叫冯达,这个人的才华平平,但对丁玲非常好。冯达和丁玲一起生活,却被国民党抓起来,软禁在南京。

这段历史说不清楚,有人说冯达是叛徒。丁玲没有被抓去监狱。很多人以为她死了,鲁迅的悼念文章都写好了。可是过了三年,丁玲又跑出来了。那时她碰到长征回来的冯雪峰,对他说想到延安去,离开上海。于是,通过聂绀弩安排,把丁玲送到延安。

在延安,丁玲是《解放》文艺版主编,陈企霞7是副主编。《解放》当时是共产党最重要的报纸。据陈企霞描述,他们当初千辛万苦离开国民党的占领区,离开大城市,冒着生命危险到陕北,一直不知道是否安全。

在国民党东北军的保护下,他们终于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一个男孩,拿着个红缨枪,头剃光了,只留前面一撮头发,这就是延安时期的红小兵。他们一看到这个“红小鬼”,就高兴地从车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亲吻黄土。后来,卞之琳、何其芳、周扬等很多文人都是这样去的延安。

延安时期的丁玲。

但是“亲吻黄土”这个动作很奇特,除了教皇等圣人,一般人不会做。亲吻要留给亲爱的人或物,或者足球冠军亲吻奖杯,刘翔亲吻一百一十米栏。一个农民会去亲吻土地吗?应该不会的。农民知道这个土里有粪啊。有时候,知识分子的行为,在农民看来是很好笑的事情。真正的陕北农民才不会趴下来亲吻黄土。可是这个特定的历史情景,说明了当时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向往。

丁玲到了陕西延安,给她开欢迎会。什么级别?周恩来坐在门槛上,张闻天主持欢迎会,邓颖超唱了京戏。毛泽东为了欢迎丁玲,还专门写了一首词:“昨天文 ,今日武将军。”丁玲多年后回忆说,那是她一生最光荣的一天。可那是很多年以后才知道,当时她不知道。人永远不知道“今天”在你一生中的意义。当时问她要做什么,她说要当红军,就真派她到前线。前线很多将帅比如彭德怀、贺龙等,都对她很好。她最喜欢彭德怀,还给毛泽东发电报说过这件事。

可以看到,丁玲喜欢的男人,如瞿秋白、冯雪峰等,都是文化水平或政治地位比她高很多的人。但现实之中,她和胡也频、冯达、陈明一起生活。陈明是她在延安认识的一个年轻人,当时只有二十岁,丁玲三十多。陈明对丁玲非常好,跟她结婚以后,一直照顾她直到老年。丁玲去世以后,有任何人写文章批评丁玲,陈明就出来跟他打官司。丁玲是真的女权英雄。

2.

创造了延安文艺最好的成绩

丁玲在延安受了不少委屈,也创造了延安文艺最好的成绩。延安时期最好的小说里,有她的两个短篇,《在医院中》和《我在霞村的时候》。

《我在霞村的时候》讲一个农村女人,被日本人 了,还被留作情妇,与很多日本军官有性关系。同时,这个女人又是八路军的间谍,弄情报。后来这个女人得了性病,回到家乡医病,小说就在这里开始的。“我”是一个工作组的组员,在霞村见到这个女人。女人叫贞贞,她原来有一个定了亲的丈夫。组织上对这个男人说,你一定要继续跟她好。但实际上有很大的问题。这个女人只好把所有的委屈都压在心里,只有和“我”诉说心事。

丁玲当时除了主编《解放》文艺版之外,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闯祸了。于是,舆论开始批评丁玲。尤其一九四二年抢救运动,丁玲在南京和冯达被国民党软禁这一段历史,被拿出来反复审查,审不清楚。审到最后,当时的组织部长说丁玲是一个好同志,丁玲也写了检查日记,毛泽东也保护她。从此以后,丁玲的文风就改了。

丁玲的文风改了两次。第一次是她参加“左联”,把《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写法,改成写革命加恋爱,文风大变。第二次是她到延安之后的改变。她写《我在霞村的时候》,写得很好;被批判以后,她又努力改。有才的人终究有才,后来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文风改了更多,还是比当时其他的革命作家写得都好,得了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丁玲在党内、在文化界是有地位的,但也受人质疑。据说一度有文化团体把鲁迅、郭沫若、茅盾、丁玲四个人的画像挂在一起,后来被人批评。

一九四九年以后,丁玲和主管文艺的周扬关系不好。这和冯雪峰有关。上海“左联”时期,冯雪峰、胡风、巴金和鲁迅关系比较近;而周扬、夏衍、茅盾、郭沫若等刚好是相反的。当年有两个口号之争,而丁玲是接近鲁迅、冯雪峰的。所以,她在一九四九年以后党内地位没有周扬高。

丁玲早在一九五六年就被打倒,她比大多数同行提早十年受苦,到北大荒劳改,当时是五十二岁。黑龙江兵团司令一直保护、照顾她,不让她太辛苦。但她直到“文革”结束还是右派,又拖了两年才平反,据说是因为她和冯达的那段历史。

丁玲晩年也和别的作家不一样。周扬、夏衍这些作家,到了“文革”以后,大彻大悟,说“文革”是错的,是忏悔的,可是据说丁玲绝不讲不好。“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这是丁玲的一生。

198 年1月,丁玲在澜沧江上。

.

早在九十年前,丁玲就敢写女性的情欲和追求了

回到丁玲最早期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在目前讲到的中国现代文学里,有三个典型的女性,在道路的选择上都很困难:一个是大 ,“绣枕”被人糟践,盼不到好的婚姻;一个是子君,跟一个穷书生同居,分手后还回不了家;还有一个是莎菲。

这些女性,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形象,就是娜拉。“娜拉”来自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一出戏。这部戏在当时的中国影响非常大。大意是说,女主人公发现自己在家里只是一个花瓶,所以离家出走。剧本的最后,她推开门走出去,“砰”地关上门。当时胡适翻译了这个戏,叫《玩偶之家》。在当时,“娜拉出走”一度变成一个口号,一个象征。

跟这个戏一样有名的,是鲁迅的一篇文章,叫《娜拉走后怎样》。鲁迅的观察非常厉害:娜拉出走了,大家都鼓掌,戏落幕了。可她出走以后怎么办?只有两条路,要么回去,要么堕落。因为娜拉没钱啊!当时,一个女人在社会上是无法自己活下去的。所以,《伤逝》里的子君只有回家,曹禺《日出》里的陈白露只能堕落。

一百年前时,是争取女性的独立自由。莎菲女士,就是一个出走的“娜拉”,她不需要靠男人,也有一点钱,还是个文艺青年。她有恋爱的自由,也有自由的麻烦。大 是没有自由的哭,子君是有了自由、选择失败以后的哭,莎菲是有自由、不知怎么选而哭。

《莎菲女士的日记》手稿。

《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文学史上一再地被提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它是中国现代比较早期的女性主义的文学。

有一本书叫《浮出历史地表》,其中一位作者戴锦华是北大教授,专门教电影的,来过岭南大学,是很受欢迎的一个教授;另一个作者孟悦,是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同学,她本来是在北京打排球的,现在加拿大教书。这本书是从女性主义角度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属于最早、最成功的一本书,非常称赞丁玲的这篇小说。

还有香港学者周蕾,她是美国杜克大学的讲座教授,在一本很有名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也讨论丁玲的这篇小说。

为什么这篇小说如此受女性主义批评家推崇?因为小说里有一个双重的角色颠覆。

第一重角色颠覆就是苇弟。苇弟很善良,对莎菲非常好,但是没有莎菲聪明、坚强。小说颠覆了一个最基本、最传统的性别模式,这个模式就是:男人是树,要坚强;女人是花,要温柔。比如《春风沉醉的晚上》、《伤逝》,都有这个模式,就像爱情电影的海报:男人高,女人矮;男人低下头来,女人仰起头来。但“女性”和“女人”是两个概念。“女性”是天生的,而“女人”的很多特点是后天造成的。可丁玲把它倒过来了。

第二重角色颠覆,就是对华侨凌吉士的描写。“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他,这生人,我将怎样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颀长的身躯,白嫩的脸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但他还另外有一种说不出,捉不到的丰仪来煽动你的心。”“我看见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的嘴角了。我能告诉人吗,我用一种小儿要糖果的心情在望着那惹人的两个小东西。但我知道在这个社会里面是不准许我去取得我所要的来满足我的冲动,我的欲望,无论这于人并没有损害的事,我只得忍耐着,低下头去,默默地念那名片上的字:‘凌吉士,新加坡……’”

即便是今天的女人,见到一个男人很吸引她,也会克制自己,把它压到潜意识里去。而丁玲在九十年前,就敢这么写了,完全打破了“男人进攻女人是为了 ,女人吸引男人是为了生活”的常规思维。小说 裸地描写女性的 ,毫不羞涩地写女性的追求。

后来,丁玲的风格变了好几次,但《我在霞村的时候》其实是“莎菲”到了延安。这么一个柔润、敏感的知识女性,当她到了黄土高原这么个战争背景下,她能注意到的东西,还是与众不同的。在这个意义上,郁达夫没有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和进步。郁达夫的《沉沦》是他一辈子的基调,而“莎菲”是到了延安而且产生了突变。这是丁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选自《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王怡婷)

宝宝白天不咳嗽晚上咳嗽怎么回事

宝宝晚上咳嗽白天不咳

宝宝夜里咳嗽白天不咳怎么回事

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能吃
晚上夜尿多怎么治
一天中吃钙片最佳时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