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正月里来闹花灯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2-12
闹花灯,是老家扬州正月里最热闹的日子。这一习俗起始于汉,鼎盛于唐。诗人王建曾在《夜看扬州市》一首诗里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缤纷。”这从一个侧面描绘了当时扬州的繁华与奢靡。
相传很久以前,扬州城外有一大户人家,老爷视其独女为掌上明珠。其女很小就与知府的公子结成娃娃亲。 长大后,竟与一佃户家的儿子在正月里私奔了。知府大为震怒,准备暗使地痞去放火,把这户人家的房子全烧了,还要连人带畜通通烧光。玉皇大帝的六个女儿皆心地善良,她们不忍心看着这家人遭受大难,便驾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这家人。六姐妹还商量出了一个好主意:在屋檐下挂上灯笼,照得房前屋后如同白昼,这样坏人就无处遁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六姐妹的善举,每年正月里家家户户都要挂上灯笼、玩闹花灯。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对应玉皇大帝的六个女儿,每晚一位,闹花灯从正月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结束,共计六个晚上。正月十三这一日俗称“上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屋檐下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灯笼里点燃的是蜡烛,蓬勃的火苗透过五颜六色的花纸,散发出喜庆的光芒。即使再穷酸的人家,哪怕没有屋檐,也要在茅草房用柳树干做的椽子上挂上一只小花灯。正月十八这一天,人们在睡觉前,都把灯笼取下来,丝绸制作的灯笼还要用蓑草编织的袋子装好,以备来年再用。灯笼取下来以后,先放一掛鞭炮,然后吃一碗“团子面”的夜宵,这才上床休息。团子是用糯米做的,实心的,与面条一起煮熟,盛在预先调制了红汤的碗里。扬州人称团子为“元子”,喻义子孙满堂;面条细长,象征长辈寿长。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这是扬州闹花灯最热闹的夜晚。无论平时身处闺阁、大户人家的千金 ,还是采桑养蚕的农家少女,都走出家门逛街观灯。宋明以后,女人受封建礼教束缚日甚,未婚少女不可抛头露面。只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她们才能出门游逛灯会。宋时欧阳修曾作《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去年元宵节晚上与情人相会场景的缅怀,反衬今年不见故人的伤感与无奈。明朝唐寅,也就是世人皆知的唐伯虎有《元宵》一诗:“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在风流才子的眼里,元宵节无疑是最盛大的节日。那似玉的美人,不管头戴珠翠的富家女子,还是满街的朴实村姑,一个个都朱颜欣喜,芳尊动容。满街芳影叠重,玉面灵动,好一派热闹场景!
小时候,我住在扬州乡下。五天年刚过,离“上灯节”还有好几天,我就缠着父亲扎花灯了。扬州初春雨水多,父亲不便下地干活,很乐意为我们扎灯。上午他踩着泥泞的乡村小路到集镇上买回花纸。花纸色彩繁多,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都有。吃完午饭就到屋后的竹园里砍下几根竹子,用麻绳捆好,一路哼着小调背回家。只见父亲用竹刀先削去竹枝,然后在竹竿的横切面打上一只口子,左手提住竹刀,右手抓住竹竿猛力向竹刀方向拽动,随着“咯嘣,咯嘣”的声响,竹竿被破开了。每一个“咯嘣”声的传出,意味着竹腔被打开,那竹腔里藏满了孩子们玩花灯的心思。然后将竹片再去除竹肉,只留下青色的竹皮。竹皮弹性好,可以弯曲成不同的形状。孩子们在一旁玩,拿起竹皮用手一掸,竹皮都能发出悦耳的颤音。制作兔形灯最简单,几根竹皮一弯,便可成兔子的骨架;在骨架上糊上花纸,底座装上四只木轮子,孩子就可以拉着走了。麒麟灯最复杂,不仅形状不规则,而且色彩丰富,剪切花纸太费事。那家父亲的手艺好,耐心大,从孩子玩的麒麟灯便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孩子大都贪玩。还没到“上灯节”,我们就玩花灯了。有的拖着兔子灯,有的提着鱼灯,有的举着狮子灯,村庄上到处是灯,各式各样的灯。听到“呼噜噜”拉动兔子灯的声音从门前飘过,我们急忙放下碗筷,也提着自家的花灯出门。有时孩子们拥簇在一起,难免花灯不碰撞,加之风大,花灯里的蜡烛火苗一晃,便点燃了灯纸,一瞬间花灯就被烧枯只剩下了漆黑的骨架。“哇”的一声,传来了玩灯孩子的哭声。这时年纪大一点的孩子会主动走过来安慰他说:“小弟,别哭了,明天再让你爸扎一只。先玩我这一只吧。”有的孩子还是哭个不停,惹得他的母亲走出来,一问究竟,便骂道:“你这个小炮子崽,叫你别着急玩灯,你偏要玩。看,这灯烧了吧?你爸明天就去挖大寨河了,哪还有空再给你扎灯?!”那孩子更觉得委屈,哭声更大了。这时,隔壁人家的老伯走出来安慰说:“别说孩子了,今晚风确实大,灯烧就烧了。他爸没空,明天我再扎一只。”然后转过头来对自己孩子说:“小兵,你这灯先给弟弟玩吧。爸明天再给你扎。”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到了“上灯节”这一天,天还没有完全黑,就有人提着花灯在外面转悠了。碰到晚归的大人,顽皮的孩子还故意把花灯举得高高的,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等着大人夸他这只灯漂亮。大人一般都会奉承几句:“哇,这是谁扎的灯呀,这么漂亮,简直就像画上的一样!”孩子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扭头,气宇轩昂地走开了。天渐渐黑了,这时村庄上不仅孩子玩灯,而且大人们也走出家门一起观灯。有的大人抱着孩子,帮着孩子提住灯走。孩子还小,还不会说话,两只明亮的眼睛好奇地望着花灯。走过来一位大婶,拉了拉孩子的嫩手,半是恭维,半是夸赞道:“这是哪家的孩子呀?长得这么客气。笑一个,再笑一个。你看,你看,他真的笑了。”男女老少,观灯的观灯,说笑的说笑,快乐的笑声回荡在村庄的上空。
到了正月十五,闹花灯活动达到高潮。不仅村庄上到处是灯,而且乡村小路上也流动星星点点的灯火。人们提着灯笼从四面八方赶往乡间的戏台。戏台上灯火通明,只见几个略施粉黛、穿着古代服装的演员唱着经典的扬剧。二胡、芦笛、竹箫、唢呐,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交替奏出不同的音阶,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欢快,时而悲切。有的大妈被剧情感动,时不时还用手帕擦拭泪水。一阵锣鼓声起,几个武生展示翻筋斗的真功夫,惹得台下一片叫好。突然,一阵更响亮的锣鼓声由远及近,这是一支送灯的队伍。过年前村庄上有一户人家刚生了一个儿子,以前也曾生养过几个孩子,但都没能活下来。外公外婆为了祈福,就给外孙送来麒麟灯。锣鼓声的间隙,由送灯队伍里说好先生说好,还必须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好。与其说是说好先生,不如说是“唱好先生”,因为说好先生说好时是用方言唱出来的。曲调有的选用《拔根芦柴花》的调门,有的选用《好一朵茉莉花》的曲音,还有的就用在扬剧里常听到的“滚板”唱腔。每一段唱词都寄托了长辈对新生儿的祝福,都蕴藏了他们的爱意。
到了正月十八,孩子们玩花灯已经疲倦了,晚上村庄上只有零星的灯火。寒假就要结束了,孩子们有的忙着补做作业,有的在收拾书包。大人们纷纷把屋檐下的灯笼取下来,将农具拿出来,准备整墒、莳苗。这年就算过完了。闹花灯,虽然是农耕文明的一种民间活动,但对于现代人来说,那浓浓的乡情,人与人之间那友善的相处场景,仍然让人怀念。
共 282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正月里来闹花灯》用华美而朴素的文字,把读者带到了繁华而古典的扬州,一起感受那花灯的传统文化。扬州花灯,无论是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是那令人神往的神话故事,还是儿时那些欢乐的记忆,都代表着中华独有的过年文化。花灯不仅仅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乡情;扬剧的悠扬唱腔更是让着挂满花灯的街市平添一分热闹。佳作共赏,祝创作愉快。【山水神韵:米饭团团】【江山部•精品推荐180 050024】
1楼文友: -01 19:17:28 传统文化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在接纳新时代带来的成果之时,应该把这些属于我们独有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不要问我去哪儿,永远在路上。
回复1楼文友: -02 09: :04 汲取传统之精华,放下历史之包袱,与时俱进,轻装前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感谢老师精心,敬茶,问好!
2楼文友: -01 21:04:4 好文!带我们走进古老的扬州,品味闹花灯的传统年俗!
回复2楼文友: -01 21:09:4 诚请朋友有空到扬州来。每年四月十八日,是烟花扬州旅游节,也很热闹。
楼文友: -01 2 :4 :41 前年去扬州,瘦西湖边有个寺院!正好赶上那里的僧人上晚课!我看到一个个年轻的僧人都很帅气!还有戴着眼镜的,同行的说,有很多僧人是佛学院毕业的!这事当真?
回复 楼文友: -02 05:12:48 那是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那篇散文里提到的法海寺。扬州是有一家佛学院,听说在蜀冈。欢迎朋友到访,敬茶,问好!
治疗小儿呕吐吐奶溢乳的方法
吃了很辣的东西拉肚子
汉森四磨汤治便秘什么时候吃
灯盏花泡水怎么喝D3滴剂和鱼肝油的区别
糖尿病胃轻瘫便秘吃什么好
上一篇:流年守为你守候短篇小说
上一篇:木马香谷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