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取悦这两类读者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1-12
经济学家和专栏作家是两种知识分子,他们的写作面对口味迥异的两类读者 经济学同行和爱好阅读的大众。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取悦这两类读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却是这样一位。身为经济学家的他曾获得2008年度的经济学奖;身为专栏作家的他则在《纽约时报》上开辟了自己的言论阵地。当该报称赞他为“经济学界的超级明星”时,我们很难作第二人想。
手上这本《现在终结萧条!》(End This Depression Now!)就是克鲁格曼的最新力作。此书写成于2012年2月,感谢国内出版人的工作效率,让我在七个月后就读到了此书的中译本。也许你已经看过不少关于当前经济低迷的报道和分析,美国经济是否也正在走出萧条见仁见智,可这一本值得让你的书架再拥挤一点。因为以往的著作大都发问:“这是怎么发生的?”而克鲁格曼则试图回答:“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这位致力于改变世界的经济学家可谓“新凯恩斯主义”的当代传人。克鲁格曼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欧美国家的经济现状相结合,力陈货币政策已经不能帮助西方人摆脱危机,在克鲁格曼看来,“山姆大叔”已经跌入“流动性陷阱” 即使利率降至零点,负债累累的私有部门依然不肯借钱投资。美国因此不会实现其充分产能,只有依靠政府扩大支出,才能扭转颓势增加就业。简言之,“我的支出就是你的收入,你的支出就是我的收入”。政府刺激大家都花钱,经济便会重新繁荣起来。他批判奥马巴政府的财政政策不够有力,应当使每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4%才够劲道。
在克鲁格曼看来,只要当权者认清现实,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一“发动机难题”。那么,为什么在位者对此视而不见?作者将原因归咎于一小撮“坏分子”:“糟糕的政策和观点之所以能够盛行,是因为长期以来它们对一小部分非常富有且极具有影响力的人很奏效,但对整个国家则不然。”于是他怒火中烧,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支持这些政策的“正人君子”们。
克鲁格曼多次用近乎粗鲁的口吻攻击其论敌,诸如“简直是一派胡言”或“他们是完全错误的”。针对另一位学者型作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克鲁格曼轻蔑地嘲笑他提出的问题“太愚蠢”了。他对华盛顿的政客们嗤之以鼻,认为那些家伙尽是“彻头彻尾的骗子”;而保守派的经济学家则等而下之 “不过是共和党里跑龙套的”。既然精英不可信赖,克鲁格曼只好寄望于读者。他坦陈写作此书的宗旨在于“使公众知悉情况,从而一起给决策者施加压力,促使其改变方针,结束经济萧条”。
我们已经领教了这位学者的傲慢,他的主张是否也充满偏见?
我不能不承认,克鲁格曼谈论起社会现象,不时也有些信马由缰。比如,他仅凭观感就认为“实际上,西方世界的极端政治已经明显增加……,而且所有的示威游行都体现了独裁主义倾向”。拜托,“实际上”从何而来,又有什么数据支持?不过,纵观全书,无论在事实层面,还是价值层面,我基本上被克鲁格曼说服了。
《现在终结萧条!》开篇即强调终结萧条的必要性。美国的广义失业人口已达2400万,是金融危机之前的两倍(本书著于2012年2月,这是当时的数据。根据美国劳工部2012年10月的报告,美国目前失业人数为2 00万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长期失业简直是可怕的梦魇,大学毕业生中的“啃老族”比例由此显著上升。据克鲁格曼估算,美国因经济萧条损失的资金高达五万亿到七万亿美元。不少州财政困难,纷纷解雇公立学校教师,砍掉基础建设项目。诚如克鲁格曼所言,紧缩性货币政策服务于贷款人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借款人或劳动者的利益。尽管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发通货膨胀,不仅损害贷款人,也会影响购买美国国债的外国投资者,我还是倾向于克鲁格曼的立场 充分就业优先于其他政策目标。
如果说此书有何不足,那便是克鲁格曼对劳工失业的分析有些武断。在他看来,今天的经济萧条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并无不同,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结构性失业”。然而,由于全球化带来的结构性调整,美国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会带来就业增长。同为诺奖得主的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在去年七八月号的《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称,过去二十年间,美国几乎所有的新就业机会都出现在非贸易部门(nontradable sector),如政府机构和医疗系统;而可贸易部门(tradable sector)的大量工作,如低端制造业,则纷纷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转移。作为一位研究国际贸易的专家,克鲁格曼在此书中基本没有提到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影响,不能不令我皱皱眉头。
据说克鲁格曼对历史很有兴趣,可他更长于诊断具体政策问题,不属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那种洞察天下大势的思想家。长远来看,人类的许多工作,尤其是体力工作,终将被机器取代,充分就业也将成为越来越难企及的政策目标。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工作的终结》(The End of Work)一书中对此早有论述。保守派讽刺凯恩斯主义是“一座通往无人岛的桥梁”。如果财政支出仅仅为了解决就业,投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共项目,无非变相进行了收入再分配而已。经济复苏了,就业增长了,可我们的确需要那些产出吗?里夫金指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如种种公益组织,或许是吸收剩余人力资源的最终去向。
经济学家生活在理论世界,专栏作家又太贴近时事。为解决人类面对的问题,我们还需要眼光深远把握未来的观察家。这种知识分子供给之稀缺,纵天才如克鲁格曼者亦难为也。
(:野狸红)
作者:田方萌
上海肿瘤医院在线咨询哪种他达拉非可饮酒服用
青岛治疗癫痫病方法
上一篇:它是猴园里的唯一的一棵树
上一篇:情绪似乎也随着已淡去的光辉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