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进入五月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2-04

进入五月,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的路边书报摊,小报亭,悄然出现了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国家队”的《人民文学》杂志。而在北京,这一切早在去年底就发生了。主编李敬泽说这一做法是“希望纯文学能够增加自身的沟通能力,走进生活,走进受众,赢得市场,赢得喝彩。努力寻找中国文学走向未来的力量”。作为文学爱好者,笔者不禁为《人民文学》叫一声好!且不说开拓零售市场的期刊售出率达70%,十分可观。单就其胆识,及其显示出的文学消费方兴未艾的广阔前景,足以让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启示一,应充分重视文学的消费属性。文学作品作为商品,消费性始终是它的属性之一。所谓象牙塔的“纯文学”和市井的“俗文学”,本质上没有区别。马克思曾经指出:文学艺术“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而在当前,物质日益丰富的市场化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文学的消费性更加凸显出来。文学的教化功能,审美功能,熏陶功能,娱乐功能,都要通过消费来实现。没有市场的支持,再高雅的文学艺术也难以为继。《人民文学》向来被视为主流文学的主阵地,发行量曾高达186万份。但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一度下滑到不足2万份,成为整个文学界面临困境的缩影。值得注意的是,负有引导文学发展方向责任的文学批评,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于文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应采取的对策,缺少深入的研究探讨;在文学如何适应高度商品化社会,如何促进文学消费等重要课题面前出现“失语”。一些人认为,消费文学(即进入消费领域的文学作品)是“快餐文学”,“缺少营养”、“少厚重感”,从而不屑一顾。这种轻视文学消费的现象,不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应引起学界的反思。

启示之二,尊重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是发展消费文学的根本之路。支持文学走向未来的,是读者与市场。消费文学要始终把读者放在第一位,视消费者的需要进行创作。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产品,担负着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既要满足社会各层次、各年龄段读者群的欣赏趣味,做到雅俗共赏,又要融合多元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这需要作家群体下大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握时代脉搏,把握读者脉搏,努力创作出深邃、前沿、时尚的优秀作品。把握市场规律至关重要。《人民文学》试水零售,就是一个顺应读者阅读习惯,找寻传播渠道的成功范例。文学作品如何传播;怎样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借船出海;怎样培育文学消费市场,形成浓厚的文学欣赏氛围,都是促进文学消费的现实问题,有待于业界人士认真思考和大胆实践。在文化市场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今天,只要坚持创新,循市场规律而动,文学一定会与市场结缘,市场也一定会成为推动文学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

(编辑:刘彬)

宜昌妇科医院哪家好
云香精泡脚对祛风湿
扬州妇科医院地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