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征文英雄从此不死哪怕永远无名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1-30
他,穿着草鞋,打着绑腿,下穿短裤,上着单薄军装,背挎大刀和斗笠,左肩右挎一条空米袋,胸前竖挂两颗手榴弹,双手斜端一杆上了刺刀的仿德汉阳造“中正式步骑枪”,瘦削的身体跨步向前,表情刚毅,衣角带风。
几十年了,他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他的后面,是一排耸立蓝天似的万仞山峰。峰峦之间,瀑布奔流、涌泉喷薄、树木长青、鲜花常开。
我望着他,他望着前方。
我顺着他目光的方向,向东,偏北——川军出川抗日的方向。
这是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
一个细雨纷飞的下午,在成都人民公园,我专程去祭拜了他。
我不知道他是代表了谁的部下,是杨森的?是刘湘的?还是邓锡侯的?饶国华的?或是李家钰的?我只知道,他是川军三百多万抗日出征将士中的一员。
雨,越细越密,在风中,像飞舞的绣花针,扎得我泪水涟涟。模糊的泪眼中,我好似看见了当年几百万将士出川抗日的情景……
19 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国难当头,在川的各派将领纷纷请缨出川抗战,他们在成都少城公园联合举办盛大的抗日集会,轮流上台向民众明志。曾在四川内战中恶名昭著,有“唐瘟猪”之称的纵队司令唐式遵上台,推开麦克风吼道:“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真挚的发言感动全场,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时间,请战的人数竟达到 50万之多。这庞大的数目,为全国之最。按当时人口计,每个四川人中便有一人参军。当年9月5日,所有将士在少城公园宣誓,从成都的东北方整装出发。临行前,安县农民王者成,赠给儿子王建堂的竟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上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当出川的大部队准备离开四川时,部队集结完毕要向家乡告别时,军队传令员喊出:“向家乡告别了”!整个部队所有战士都跪在地上,不停哭喊着家里人的名字一一告别。那个场面太浩大,太悲壮,太感天动地,震撼了所有人……随即,他们抹干眼泪,开赴战场。
但,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啊!没有比这更糟的军队,武器装备极为低劣简陋,所有步枪十分之八为川造,十分之二为汉阳造,更因使用已久,质量太差,以致大部不堪使用,打一两枪就搬不开枪机,有的枪上连刺刀也没有。至于轻重机枪,其数极微,每师多则十余挺,少则数挺而已。火炮方面,每师除数门迫击炮外,山、野炮一门都没有。装备方面,每人仅有粗布单衣两套,而且是短裤,绑腿一双,既窄且短的单被一床,小竹席一张,雨鞋两双,斗笠一顶。而其所赴之地,则系气候多寒的黄河附近地区,真是武器不堪杀敌,衣被难以御寒。
更悲惨的是,由于后勤不足,川军的死伤士兵无法得到救治,甚至粮食都成问题。当时有记载:“第41军虽然参加了晋东的几次战斗,只因各师、旅、团,都是以平常行军的态势,进入战场,都没有配属战时卫生部队,如绷带所、担架队等,故,在战斗中,凡负轻伤、能行动者,就血淋淋地自个儿往后走;凡重伤、或轻伤而不能行动者,多遗弃阵地、或留置阵地后方的临时收容所,任敌杀戮,弃尸于野,只有待敌去后,靠当地人民出面掩埋尸体。又如,第三七二旅在平定的西郊附近作战时,先将官兵的随身被盖卷等等放于平定,战斗中负伤的官兵,即送入城内。由于城里军民已逃避一空,伤兵无人接运,只好满城搁置。晚间由于要继续赶赴前方,全旅撤退。数百名重伤官兵,见被遗弃,齐声痛呼:‘唉!连长!营长!团长!旅长!我们都是四川人啊,跟着您走了这么远,就忍心把我们这样丢下?’泪随声迸,凄厉难闻!其中有的恐落人敌手,于部队去后就急寻自尽的。翌日敌军入城,还是见人一刺刀,屠杀尽净。有些地方,部队没有配属兵站,长途行军,连餐不得食,弄得官兵饥疲不堪。据第七三一团副团长张则荪说:‘我在转进时,硬是饿得住,过榆次,抢购了三块冷豆腐吃,后来连冷豆腐也得不到一块了。’”
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可,就是这样一支如此不堪的队伍,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用自己对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实现了作为军人的价值!
武汉会战中,在太湖沿线与日军发生激战时,将军范绍增来到前线,与穿草鞋、背斗笠的川军官兵说:“弟兄们,明天就要打仗了,本人叫伙房杀了几口肥猪,犒劳大家。不过,老子先把丑话讲在前头,到时候哪个畏缩不前,在小日本面前丢人现眼,莫怪老子翻脸不认人!”下面的士兵异口同声的说:“决不给四川乡亲丢脸!”就在当时一无枪二无炮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动手,土制了许多“麻花手榴弹”,炸得日寇人仰马翻,纷纷向军舰逃跑。扔下的皮背包和呢大衣,全部为川军缴获。这一仗,四四七旅阵亡营长周道昌、伤亡连长以下官兵200多人。但打死了日寇指挥登陆的大队长,生擒了曹长荒木重知注等人,缴获军用品500多件。
还有,川军奇袭马当要塞,不但攻占了马当最高峰,日军矶田守备队一部也被歼殆尽,川军还焚烧了日军的弹药库汽油库各一所,缴获粮仓一所,战马50匹,其他战利品无数。12日攻占马当要塞后,又以塞内的日军大炮向长江中停泊和往来的日本船舰开炮,击沉击伤多艘,完成了腰击日舰,控制长江的任务,阻断敌人长江航运数天之久。而且,从攻占马当最高峰到炮兵开始射击,攻击部队未伤一人,被认为是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受到各方称赞……
这样的战役还有很多很多。如:豫西鄂北会战、独山战役、桂柳会战、长衡会战、豫中会战、常德会战、鄂西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晋南之战、南昌会战等二十多次战役……
川军在抗日战场上取得赫赫战功的同时,也牺牲了太多太多。
1941年 月18日,第二十三集团军的陈鸣谦部奉命布雷时,搜索排士兵庞德贤和日军巡查队狭路相逢。他要战友回部队报急,自己却被敌人抓住,要把他带走。他大骂鬼子。日军残暴地挖掉了他的眼睛、割去他的鼻子和舌头,终至悲壮而死……
又如李家钰四十七军,也出现不少英勇献身的烈士。1944年5月1 日云梦山之战,第一○四师三一○团八连李连长,与敌激战到最后一人,身受数伤坚不退却,仍怒骂杀敌。一个日军军官使用战刀从背后把他拦腰劈为两段……
又如,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122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四千余人。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1 1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极感慨地说:“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这些事例举不胜举。川军在抗战中进行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抗战结束后,整理出来的数据令人震撼:出川抗战的 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其中,阵亡26 991人,负伤 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仅从这些简略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应该说,这样的川军,临战之勇,奋斗之烈,较国内任何部分军队亦无愧色。
说实话,在当时的抗战中,川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中国军队的正规部队,而是一支地方军阀武装。无论是部队的装备和军事素质、部队待遇,都无法与国民党中央军相提并论。在数十年的内战中,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没少干过坏事、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甚至伤天害理的事,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他们很难有现在一些“理性的精英”那样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关系的感悟。但,当他们投身于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投身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时,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军人的使命和荣誉!只有在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斗争中,他们体内火一样的 才被唤醒,并且像火山一样地迸发出来,令他们可以无视敌我实力的悬殊而奋勇前行----为了身后四万万同胞,宁可战至最后一人而决不后退!在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用自己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名声。”毛泽东在哀悼王铭章的挽联上挥毫写下:“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抗战八年,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川军牺牲更多的是‘无名英雄’,即普通战士。”
近三十万的川娃子,永远留在了他乡的黄土之中。
无坟。无名。
但,四川的父老乡亲从来未曾将他们忘记。决心为他们雕塑立碑。当时,为普通士兵塑像立碑,不仅在成都,在全国来说都是开先河之举。这个提议得感谢我们的鲁迅先生。他说,以前的雕塑只是做菩萨,现在该轮到做人了。当时的成都市长、曾经也上过抗日前线的与中英,也积极响应成都各界的提议,请来了雕塑家刘开渠亲自设计制作。于是,刘开渠决定做一个普通人塑像,一个代表着全中国不屈服同胞的顶天立地的人。随后,刘开渠与成都“万兴隆”号主人有名的铜匠蒋万兴、以及工头朱木均协作,由四川省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民间传统铸铜技术,翻砂成型,以坩锅熔铸成铜像。1944年7月7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正式揭幕。从此,昭示川军魂兮归来,永留故地。那天,许多无处可哭的川军战士遗属簇拥到铜像前,呼喊亲人的名字:“XXX呀,你该安心九泉了!”
这是川军战士的化身,它不仅是一尊艺术品,标志性建筑物,更是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
雕塑的原型是张朗轩,他外形高大俊朗,而且,曾是邓锡侯率领的第22团军一员,于19 7年9月从成都东门出城,经川陕路北上投入抗战,连同刘湘部、杨森部,首批抗战川军共14个整编师,20余万人,从此踏上了生死未卜的前路……他参加过多次的战斗,亲眼看见无数的战友在他眼前倒下,目睹过无数血流成河的场面。所幸的是战争结束之后,他还活着。1952年,张朗轩转业回家。转业后的他被分配到成都某医院,但自认为没文化,自愿到搬运公司拉起了板车,后因患水肿病退职,一生清贫。2008年12月24日,95岁的张朗轩在成都家中安详离世。他的魂终于可以“归队”了,回到千千万万的战友中去。
雨,不知何时停了下来。被雨洗涤后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庄严、耀眼、高大、雄伟、肃穆。
英雄从此不死,哪怕永远无名。
共 420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在这篇文章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数字:“出川抗战的 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其中,阵亡26 991人,负伤 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19 7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对华的全面侵略战争,以不可抗拒之势迅速侵占了大半的中国领土,四川是非占领区,可就是这个没被敌人占领的地区承担了反侵略的主要作战任务,为全国的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代价。全国人民应该对四川的军人和抚育了这样军人的四川人民致以最高的敬礼。二是那面“死”字旗,“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一个父亲送儿子上战场送的不是吉祥话祝福语,而是“死”,表现的正是勉励儿子,勉励家乡子弟要以不怕牺牲勇于赴死的精神去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热烈企盼。父亲送儿上战场,四川送出自己的子弟打东洋。三是武器装备极为低劣后勤严重不足,受伤的川军无法得到救治,在战事危急之时又不能带走不得不弃之于敌的惨烈。被弃置者也许会有怨愤,然而弃置者在抛弃战友之后又何尝是心安理得呢?他们心中有恨,有痛,有愧,有不得不为之的内心撕裂。然而他们还要继续踏上征程去完成将战友未竟的事业。这对双方来讲都是惨烈,都是牺牲,都是血与泪。人们没有忘记四川子弟的牺牲,特别是无名英雄,以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为原型,塑造出一个无名英雄的代表的塑像。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张朗轩由一个普通人建立了不朽的传奇又回归于普通,它代表了一部真实的历史,代表了千千万万牺牲者的功绩与淳朴平凡。“英雄从此不死,哪怕永远无名”这个标题本身就表现了作者对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无名英雄的崇敬和爱戴。也说出了广大民众的心声。。:冰络
1楼文友: 14:24:09 有名的英雄凸显了历史丰碑的高大,无名的英雄奠基了历史的厚重,因为厚重,所以能够承载得住高大。不管有名还是无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英雄,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书写者。
2楼文友: 17:1 :20 川军作战英勇是出了名的!虽然这支部队曾被人称为土匪,但他不打穷人,枪口不对老百姓,是一支可以争取的武装力量。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英魂不死,那怕无名。
楼文友: 06: 6:41 英雄的雕塑是历史的丰碑,是千千万万川军将士的代表。在抗日前线川军作战勇猛,不怕牺牲,也是损失惨重的部队。但是他们是抗日的英雄,是抗日的旗帜。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川军的英雄,不会忘记那些无名的烈士!你们的英魂不死,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4楼文友: 02:01:4 我是通过电视剧《正者无敌》了解川军的。
俗话说:无川不成军,而冯天魁正是川军永州守备司令兼66师师长,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一地长官,冯天魁掌握着川东一带的重兵之权,国民党反动势力、日本侵略者等各方势力都对他虎视眈眈。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冯天魁步步为营,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阴谋诡计。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后,冯天魁率领川军走出四川,在补给匮乏,辗转大半个中国,率领川军坚持抗战,使川军在国军中声望剧增。台儿庄大战爆发,川军在兵力不足,武器弹药匮乏的劣势下,和日军两个精锐师团战斗了七天七夜,川军全军覆没,而师长冯天魁也壮烈牺牲。川军的顽强抵抗,为台儿庄大战赢得了时间。
作为半个四川人,我为川军蛙玩命叫好!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哪里卖生物谷灯盏生脉胶囊
生物谷灯盏细辛胶囊从哪里买
生物谷灯盏花滴丸哪里有卖
女人便秘吃什么能调理精神焦虑抑郁消化不良胃胀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
- [情感日志]水庆霞谈水妈妈:我带队员的时间比她父母亲都长 唐佳丽就跟了我12年
- [情感日志]准备和公婆一起长住,买四室大房子,160㎡,光想就激动了!
- [情感日志]本月有趣 +1!中底「带闪电」的三叶草三方联名曝光!
- [情感日志]泽璟制药:盐酸杰克替尼片获取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 [情感日志]重磅!墨尔本顶级私校酝酿新校,学费低很多!华人妈亲述4岁琪一波三折入学过程
- [情感日志]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平均工资数据:IT业最高者
- [情感日志]在一起贵了你就会发现 他不仅会骂你 烦你 还会盖起被子继续睡 不管你哭成什么样都不会哄你 只会觉得你
- [情感日志]在《单纯的世界》中,相较于孙少安,李向前或是润叶最合适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