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广东塘厦镇垃圾分拣项目获8项国家专利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9-10

广东:塘厦镇垃圾分拣项目获8项国家专利

塘厦石潭埔垃圾填埋场自2011年底被评为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Ⅱ级以上无害化卫生填埋场后,便一直备受关注。它不但成为了我市首个无害化垃圾填埋场,而且作为镇级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其工艺和处理水平还走在了全国前列。

石潭埔垃圾填埋场,从2009年引进项目开始,塘厦便为它做了许多规划,无害化填埋、沼气发电,甚至未来改造生态公园等等,而为赶上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脚步,满足全镇生态环境方面的更高要求。近2年来,塘厦镇对石潭埔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与改造一直在进行;不久前,该垃圾填埋场又开发了一个新项目 生活垃圾分类终端分拣项目,现在已进入调试准备阶段,不久便可投入使用,该项目开发至今已获得8项国家专利。据悉,项目全面运营后,不但能有效延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而且可以进一步使塘厦镇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为塘厦镇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垃圾分类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过去附近居民封路,不让垃圾车通过

塘厦垃圾填埋场的前世今生,石潭埔附近的居民最具发言权,他们亲眼见证了垃圾填埋场的华丽蜕变。

石潭埔垃圾填埋场是塘厦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总面积有200亩。自1996年启用至今,累计填埋垃圾约370万吨,日填埋生活垃圾约为700吨。2009年以前,该填埋场一直采用简易堆放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无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导排设施,填埋气体向空中直接排放,周边渗沥液未经处理直接流出,造成填埋气体及渗沥液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对这一点,石潭埔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居民最具发言权。黄先生是一位石潭埔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据其回忆,从1996年开始,他便发现经过门前的垃圾车开始增多,垃圾车开过后经常会伴随着一阵刺鼻的异味,更有甚者将一些垃圾洒落在马路上。夏天经过烈日一晒,味道更加难闻。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先生发现臭味一天比一天重,直至2001年,黄先生不得不将自己的房屋出租为店面,在行政新区买了套商品房,举家搬迁。

然而,并不是所有居民都和黄先生一样,不少居民在每天忍受着臭味的同时,也用行动表达着自己的不满。据塘厦镇当时主管公用事业的党委委员刘兆福介绍,2009年以前,在垃圾场两公里外都能闻到臭味,当时多次发生周围市民一发现垃圾车开往垃圾场就拦路不让经过的情况。为此,塘厦镇的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曾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 2 现在

居民在填埋场入口开起了小卖部

转机出现在2009年,当年,塘厦镇为解决石潭埔垃圾填埋场的污染问题斥巨资引入了 三化 项目,决定对石潭埔垃圾填埋场进行改造,那年5月,塘厦引进了广东新科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让其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综合治理,该公司用高科技手段对填埋场进行治理,建设了4个超大型渗沥液收集池,还用这些收集池排放出来的气体发电。该公司总经理杨金明说,现在的塘厦生活垃圾填埋场将不会污染地下水和周围土壤。

经无害化整治,塘厦生活垃圾填埋场面貌焕然一新,垃圾填埋场变成了绿化地,臭味也没有了。往日让人避而远之的 垃圾塔 ,在经过一番整治后,如今已变身为一座绿林小山,每到秋天填埋场里会飘出阵阵桂花香;春天,填埋场里能听到声声鸟语。日前来到石潭埔垃圾填埋场时还发现,在填埋场的入口处,附近居民开起了一家小卖部,以方便填埋场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相关人员告诉,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他们感动的是,在填埋场 三化 项目开始实施后,附近有不少的居民曾义务地参与到了建设中,如挖土方、清运泥土等等。

关键词 3 展望

填埋场或将蜕变为生态公园

走进石潭埔垃圾填埋场,如果不是山腰上的4个超大型渗沥液收集池,也许你不会发现,你正踩在几百万吨的垃圾上,这便是石潭埔垃圾填埋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据介绍,每个垃圾填埋场都有其使用年限,塘厦镇在之前的规划当中其实早已给石潭埔垃圾填埋场留好了后路。

为保证石潭埔垃圾填埋场的周边绿化环境,塘厦对场内场外进行了图3:从雷友信息中清除历史记录全面绿化和复绿,铺设了约3万平方米的草皮,种植树木面积达7000平方米。如此一来,垃圾填埋场摇身变成了一片生态绿洲。若干年后,石潭埔垃圾填埋场将填满不可再用,届时塘厦将对该垃圾填埋场进行复绿,并将其改造成一个生态公园,供市民休闲游玩,而目前塘厦镇在填埋场内所有的造林措施,也似乎是有意给未来的生态公园做铺垫。而从周边居民如今的表现来看,这座昔日的废物堆,似乎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未来的生态公园更是为他们添加了些许期待。

更新的项目在不断研发并被运用

石潭埔垃圾填埋场累计填埋垃圾已有370万吨,目前日填埋生活垃圾约为700吨,为进一步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量,科学地延长石潭埔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广东新科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从2011年10月1日起开始研发生活垃圾自动化分类及等离子体气化发电系统,经过18个月的研发及设备制造和安装,现将进入系统段调试运行操作阶段,不久或可投入使用。

该项目工作原理是:由两个独立的系统组成,先是将生活垃圾分类出可回收利用物和有机物;再将分选后的有机物送入等离子体超高温气化系统处理,最后将产出的可燃气体进行发电,其余小部分灰渣处理合格后回填或当成肥料使用。

另据了解,石潭埔垃圾填埋场整治工作,自2011年作为东莞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后,经过两年的综合整治,实现了旧填埋沼气回收发电、渗沥液导排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并成功通过了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的无害化等级评定,达到了国家卫生填埋场I级无害化标准,成为我市首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今年塘厦镇又着力推进研发生活垃圾分类终端分拣项目,该项目按照每天处理800吨的生活垃圾量设计,项目开发至今已获得8项国家专利,项目全面运营后,不但能有效延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而且可以进一步使塘厦镇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

实干型的广东新科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金明并不愿意透露更多未投入到市场运作的成果,但他告诉,如今处于调试准备阶段的生活垃圾分类终端分拣项目仅仅是一个前奏,待时机成熟之后,他们公司将为塘厦政府多年来在环保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献上一份礼物。

石潭埔垃圾填埋场 变废为宝 之做法

被全市推广

作为全国首个 国际生态安全示范镇 的塘厦,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石潭埔生活垃圾填埋场上作出了诠释,石潭埔垃圾填埋场也被当成典范在全市推广。

基本上没有异味,复绿工作也做得不错,整治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这是2011年广东省环境卫生协会秘书长郑曼英当时对石潭埔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评价。其实,塘厦垃圾填埋场最受外界关注的还是它的变废为宝,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009年5月,塘厦引进广东新科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让其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综合治理。经无害化整治,塘厦生活垃圾填埋场面貌焕然一新,垃圾填埋场变成了绿化地,臭味也没有了。杨金明还算了一笔账,填埋场日进场垃圾约800吨,按15%的水分计算,可产生120吨渗沥液,这些渗沥液通过收集处理后,一天减排110吨二氧化碳,一年就是4万吨。

另外,填埋场不仅实现了节能减排,还成功实现了 变废为宝、点废为金 的目标,其收集的填埋气体还用于发电,目前每天可发电1.8万度,电力出售并入了南方电,年节约标煤2500吨,年温室气体减排量4万吨;每年渗滤液处理量可达1.25万吨。

据悉,塘厦垃圾填埋场采用生物原理填埋。包括臭气无害化处理:分区分单元填埋,边填埋边覆土,阻止恶臭散发到空气中;在覆土区布设气体导排收集管,对填埋场内蓄积的沼气进行收集;渗沥液无害化处理:在垃圾填埋场内设置渗沥液导流沟和收集池,并用泵将收集到的渗沥液抽回生物反应处理岛,进行分解处理以便植物吸收和物理蒸发;场地无害化处理:对垃圾填埋覆土区进行植树、种草、育花,共铺设草皮3万平方米,种植树木6800平方米,恢复生态功能。

天时地利人和助推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生态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到良好的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这一战略要真正落到实处,却非一件易事。所谓 天时 、 地利 、 人和 可能最有说服力。

塘厦石潭埔垃圾填埋场如今被东莞视为可持续发展之典范加以推广,该填埋场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典范,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和国家发展大方针这一 天时 ,正是因为在这样的一个发展大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才被推上了台面,成为社会之焦点。

然而,在国家发展大方针的指引下,真正彻底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实处,更需要地方政府持之以恒的决心,塘厦做到了这一点,4年来,塘厦镇能不惜重金引进整改项目,不断地探索改进整治方式与措施,终于换来了变废为宝的成效,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良好的资源环境,可谓一石你不是杀手三鸟,这便是所谓的 地利 。

塘厦镇领导班子一如既往高度重视垃圾填埋场整治项目,换来了民众的支持,也换来了广东新科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倾力相助,使之将最新的研发成果在塘厦落地,不断提高垃圾填埋场的处理水平,造福一方,这便是 人和 。

未来,具备了 天时 、 地利、 人和 的塘厦,在可持续发展上或将报出更多的惊喜。

刘永丽




张掖白癜风在哪里治疗
临汾白癜风重点医院
脑梗塞后遗症昏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