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读长篇小说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1-31
好久没有读长篇小说,不是不喜欢,而是时间不充裕。但是,对黄陂作者写的小说,我再忙也要挤出时间阅读。除了欣赏,学习外,还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在一次《北湖文苑》的编辑会上,得知彭丽丽近期完成了长篇都市言情小说《分居生活》的创作,想一睹为快。会后不久,彭丽丽给了我电子版,满足了我阅读的欲望。
我一气呵成地读完了长篇小说《分居生活》,又将全文制成mp 文件,用播放器听了两三次。因为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要加深印象,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再说,在盛夏的晚上,靠在躺椅上欣赏彭丽丽精彩的小说,感受作者的才情,用一句话来形容,那真是朗月清风好惬意!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一对两地分居的夫妻,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作者娓娓道来,真实感人,就象是身边的朋友昨日发生的故事。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而对林静和明涛这对两地分居的夫妻而言,距离成了感情和沟通的天然屏障,给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他们就在这种烦恼中挣扎着,生活着,有时反抗,有时沉默。其实,人们本来就生活在矛盾中,即使天天在一起耳鬓厮磨,日子久了也不会总是鸟语花香,风平浪静。分居不过是给故事制造了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空间而已。作者对人物形像的塑造,故事情节的铺设,都把握得十分准确。虽然作者对生活相当熟悉,但没有一定的积累、沉淀、感悟,没有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分居生活》的创作是很难完成的,更不用说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分居生活》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人对待婚姻与爱情,家庭与事业的观念和态度。小说非常适合当代青年读者的胃口。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作者,热衷于码字,他们的初衷不是想当作家,不是想赚稿费,而是心里有话要表达。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追求和理解,渴望利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把自己的追求和理解与读者分享。我们姑且不论作者的初衷是什么,只分析一下《分居生活》这篇小说要向读者表达的是什么?我认为,作品向读者表达的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爱在琐碎中。对于底层百姓而言,爱情就是表现在那些锁碎的生活小事中。你给对方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语气,一个小小的决定等等,都包含着爱的因素。也正是因为爱藏在锁碎中才会被人忽略,感情的天平才会失重,矛盾才会滚雪球似地积累,越积越大,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爱情这个千古命题,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一直在追求她的完美,在追求中焦虑,彷徨。小说的女主人翁林静对婚姻生活的追求没有太高的奢求,她只要对方的理解和呵护,可是现实却不能给她,反而把她弄得身心疲惫,累累伤痕。因此,林静在明涛身上得不到的东西,正好娄志文有,所以自然就对娄志文产生了依赖,这就是爱情存在的一种互补现象,但真正能给她这些东西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所爱的人。同时,作者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境遇,并充满了同情和体恤。
与同类作品相比,林静作为一个贤妻良母型的人物,她的性格中或多或少有矫情、偏执、小气的一面,但这些并不影响人物的塑造。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作者这样塑造人物,我觉得不是艺术上的一个缺陷,而是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有的影视作品和小说,总是把主人翁写得太完美了,简直找不出一点缺点。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完人”根本没有。虽说人物艺术形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也总不能高得离谱吧?
《分居生活》的人物形像刻画表现得非常细腻,惟妙惟肖。明涛的无奈和矛盾,娄志文的豪爽大度,婆婆的泼辣干练,鹏鹏的天真可爱、瑞瑞的刁蛮任性等等,人物性格展示多姿多彩。尤其是林静与婆婆“交锋”的几个细节,看得人回肠荡气,拍案叫绝,这是在回放原生态生活的镜头,作者堪称捕捉生活画面的能手。
对婆婆的人物塑造,作者也花了一定的功夫。婆婆爱面子,勤劳干练,有传统的旧思想,唯我独尊,总想把自己凌驾于媳妇之上,要媳妇百依百顺。她知道,要想抓住媳妇的心,首先要抓住自己的儿子。为了让林静“就范”,婆婆想方设法抓住明涛,利用儿子的孝心做文章,甚至要他跟林静离婚。
明涛对母亲的孝心,有时的表现可称为“愚孝”。为了平息婆媳之间的“战争”,他夹在妻子和母亲之间也吃尽了苦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最后在妻子和母亲之间选择的竟然是母亲。当然,这个选择对他来说是艰难的,对任何一个作儿子的来说也是艰难的。如果非要选择的话,明涛只有这么做。好在明涛有个开明的父亲,在父亲的劝导下,他才开始醒悟,当他明白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自己所爱的人一步一步“红杏出墙”。这跟他的“愚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对林静“红杏出墙”的情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铺垫,为她的行为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对笔下主人翁的命运也深表同情。给读者感觉,似乎她的“红杏出墙”是对明涛和婆婆最好的报复。即使是性情使然,即使是无奈之举,走到这一步代价也太大了,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当然从故事的角度看,没有这一情节的推进,将逊色不少。
娄志文和林静从相识、相知到相恋,充满了传奇色彩。娄志文开始只是林静的蓝颜知己,倾诉的对象,后来身份才有质的变化,那要归功于明涛把林静一步步推到娄的身边。其实,娄志明也在感情的旋涡中挣扎,当林静有所察觉时为时已晚。作者在娄志文的身上花了大量的笔墨,尤其把娄志文的帅气描述得极为出色,故事也因娄志文的出现,增加了看点和悬念。作者用饱含热情的笔墨,把林静和娄志文姐弟的恋情写得相当出色,读者会认为他们就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没想到娄志文最后死了,死得那么惨烈!娄志文的死,对林静是个震憾,对读者同样也是个震憾。当然娄志文不死,他们也许不会走到一起,爱情就是那么残酷,那么让人捉摸不透,有缘的无份,有份的无缘,谁也说不清楚。
这场家庭“战争”扣人心弦,谁是嬴家?都不是。婆婆将失去一个好媳妇;明涛的工作受到了影响且不说,还将失去一个好妻子;林静陷入了情感的误区,自己不能原谅自己。
《分居生活》的作者文字功底深厚,语言驾驭能力强,行文干净利落。对群众语言相当熟悉,对武汉和黄陂方言经过提炼加工,在作品中进行了大胆尝试。著名小说家雪地说过:“写作对方言的运用要求很高。用得恰当,会增添作品的味道;用得不当,则会败坏读者的胃口”。作者对方言的尝试是成功的,从而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对当地风俗人情,名胜古迹的描写也具体生动,充满了趣味,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也给读者增加了知识面。
在 的描写上,作者把握了一定的尺度,没有过分渲染,只隐约点到为止,留有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遐想。这充分证明作者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希望能保持和发扬。其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的作者初出道时对待写作的态度也是严肃的,可一旦成名就忘了初衷,结果笔下纵横,戏不够用性来湊,把垃圾当大餐卖给读者,这是对读者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黄陂是个人杰地灵,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自古至今,从这里走出了不少优秀作家。我们祝贺彭丽丽创作的春天艳丽多彩,给家乡父老乡亲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共 278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中从多个角度对黄丽丽的小说《两地分居》进行了解读,先是作品的主题,然后是小说的人物形象,最后是小说的语言和性描写。文章观点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这部小说的喜爱和赞美;分析论述紧扣文本,解读具体,把小说的成功之处揭示得全面而清楚。好文!【编辑:春雨阳光】
1 楼 文友: 201 -0 -1 20:40:07 该文解读角度清晰,多样而具体。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 201 -05-19 11:56:0 谢谢编辑鼓励!宜昌治疗癫痫病医院小儿便秘的治疗方法运城牛皮癣医院咋样
我一气呵成地读完了长篇小说《分居生活》,又将全文制成mp 文件,用播放器听了两三次。因为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要加深印象,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再说,在盛夏的晚上,靠在躺椅上欣赏彭丽丽精彩的小说,感受作者的才情,用一句话来形容,那真是朗月清风好惬意!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一对两地分居的夫妻,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作者娓娓道来,真实感人,就象是身边的朋友昨日发生的故事。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而对林静和明涛这对两地分居的夫妻而言,距离成了感情和沟通的天然屏障,给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他们就在这种烦恼中挣扎着,生活着,有时反抗,有时沉默。其实,人们本来就生活在矛盾中,即使天天在一起耳鬓厮磨,日子久了也不会总是鸟语花香,风平浪静。分居不过是给故事制造了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空间而已。作者对人物形像的塑造,故事情节的铺设,都把握得十分准确。虽然作者对生活相当熟悉,但没有一定的积累、沉淀、感悟,没有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分居生活》的创作是很难完成的,更不用说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分居生活》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人对待婚姻与爱情,家庭与事业的观念和态度。小说非常适合当代青年读者的胃口。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作者,热衷于码字,他们的初衷不是想当作家,不是想赚稿费,而是心里有话要表达。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追求和理解,渴望利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把自己的追求和理解与读者分享。我们姑且不论作者的初衷是什么,只分析一下《分居生活》这篇小说要向读者表达的是什么?我认为,作品向读者表达的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爱在琐碎中。对于底层百姓而言,爱情就是表现在那些锁碎的生活小事中。你给对方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语气,一个小小的决定等等,都包含着爱的因素。也正是因为爱藏在锁碎中才会被人忽略,感情的天平才会失重,矛盾才会滚雪球似地积累,越积越大,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爱情这个千古命题,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一直在追求她的完美,在追求中焦虑,彷徨。小说的女主人翁林静对婚姻生活的追求没有太高的奢求,她只要对方的理解和呵护,可是现实却不能给她,反而把她弄得身心疲惫,累累伤痕。因此,林静在明涛身上得不到的东西,正好娄志文有,所以自然就对娄志文产生了依赖,这就是爱情存在的一种互补现象,但真正能给她这些东西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所爱的人。同时,作者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境遇,并充满了同情和体恤。
与同类作品相比,林静作为一个贤妻良母型的人物,她的性格中或多或少有矫情、偏执、小气的一面,但这些并不影响人物的塑造。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作者这样塑造人物,我觉得不是艺术上的一个缺陷,而是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有的影视作品和小说,总是把主人翁写得太完美了,简直找不出一点缺点。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完人”根本没有。虽说人物艺术形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也总不能高得离谱吧?
《分居生活》的人物形像刻画表现得非常细腻,惟妙惟肖。明涛的无奈和矛盾,娄志文的豪爽大度,婆婆的泼辣干练,鹏鹏的天真可爱、瑞瑞的刁蛮任性等等,人物性格展示多姿多彩。尤其是林静与婆婆“交锋”的几个细节,看得人回肠荡气,拍案叫绝,这是在回放原生态生活的镜头,作者堪称捕捉生活画面的能手。
对婆婆的人物塑造,作者也花了一定的功夫。婆婆爱面子,勤劳干练,有传统的旧思想,唯我独尊,总想把自己凌驾于媳妇之上,要媳妇百依百顺。她知道,要想抓住媳妇的心,首先要抓住自己的儿子。为了让林静“就范”,婆婆想方设法抓住明涛,利用儿子的孝心做文章,甚至要他跟林静离婚。
明涛对母亲的孝心,有时的表现可称为“愚孝”。为了平息婆媳之间的“战争”,他夹在妻子和母亲之间也吃尽了苦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最后在妻子和母亲之间选择的竟然是母亲。当然,这个选择对他来说是艰难的,对任何一个作儿子的来说也是艰难的。如果非要选择的话,明涛只有这么做。好在明涛有个开明的父亲,在父亲的劝导下,他才开始醒悟,当他明白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自己所爱的人一步一步“红杏出墙”。这跟他的“愚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对林静“红杏出墙”的情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铺垫,为她的行为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对笔下主人翁的命运也深表同情。给读者感觉,似乎她的“红杏出墙”是对明涛和婆婆最好的报复。即使是性情使然,即使是无奈之举,走到这一步代价也太大了,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当然从故事的角度看,没有这一情节的推进,将逊色不少。
娄志文和林静从相识、相知到相恋,充满了传奇色彩。娄志文开始只是林静的蓝颜知己,倾诉的对象,后来身份才有质的变化,那要归功于明涛把林静一步步推到娄的身边。其实,娄志明也在感情的旋涡中挣扎,当林静有所察觉时为时已晚。作者在娄志文的身上花了大量的笔墨,尤其把娄志文的帅气描述得极为出色,故事也因娄志文的出现,增加了看点和悬念。作者用饱含热情的笔墨,把林静和娄志文姐弟的恋情写得相当出色,读者会认为他们就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没想到娄志文最后死了,死得那么惨烈!娄志文的死,对林静是个震憾,对读者同样也是个震憾。当然娄志文不死,他们也许不会走到一起,爱情就是那么残酷,那么让人捉摸不透,有缘的无份,有份的无缘,谁也说不清楚。
这场家庭“战争”扣人心弦,谁是嬴家?都不是。婆婆将失去一个好媳妇;明涛的工作受到了影响且不说,还将失去一个好妻子;林静陷入了情感的误区,自己不能原谅自己。
《分居生活》的作者文字功底深厚,语言驾驭能力强,行文干净利落。对群众语言相当熟悉,对武汉和黄陂方言经过提炼加工,在作品中进行了大胆尝试。著名小说家雪地说过:“写作对方言的运用要求很高。用得恰当,会增添作品的味道;用得不当,则会败坏读者的胃口”。作者对方言的尝试是成功的,从而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对当地风俗人情,名胜古迹的描写也具体生动,充满了趣味,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也给读者增加了知识面。
在 的描写上,作者把握了一定的尺度,没有过分渲染,只隐约点到为止,留有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遐想。这充分证明作者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希望能保持和发扬。其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的作者初出道时对待写作的态度也是严肃的,可一旦成名就忘了初衷,结果笔下纵横,戏不够用性来湊,把垃圾当大餐卖给读者,这是对读者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黄陂是个人杰地灵,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自古至今,从这里走出了不少优秀作家。我们祝贺彭丽丽创作的春天艳丽多彩,给家乡父老乡亲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共 278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中从多个角度对黄丽丽的小说《两地分居》进行了解读,先是作品的主题,然后是小说的人物形象,最后是小说的语言和性描写。文章观点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这部小说的喜爱和赞美;分析论述紧扣文本,解读具体,把小说的成功之处揭示得全面而清楚。好文!【编辑:春雨阳光】
1 楼 文友: 201 -0 -1 20:40:07 该文解读角度清晰,多样而具体。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 201 -05-19 11:56:0 谢谢编辑鼓励!宜昌治疗癫痫病医院小儿便秘的治疗方法运城牛皮癣医院咋样
上一篇:一brbr君凝眸
上一篇:武极破天传 第421章 冰族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