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降旗百尺竿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1-18
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注释】
⑴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埭(di),水闸,土坝。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
⑵一片句:刘禹锡《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指吴主孙皓投降晋龙骧将军王浚,也指陈后主投降隋庐州总管韩擒虎。百尺竿,高的旗竿。
⑶三百年: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国年代的约数。
⑷钟山:金陵紫金山。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白话译文】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
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
【赏析】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南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李商隐咏史诗往往借助抒慨、设问、反问等方式,在篇末将全诗意蕴凝聚起来,以加强咏叹情调,也使整首诗显得奇警遒劲而又韵味深长。他的《隋宫》如此,《马嵬》、《梦泽》等也是如此。纪昀说:结句是晚唐别于盛唐处,若李、杜为之,当别有道理,此升降大关,不可不知。(《玉溪生诗说》)以这种方式曲终奏雅,是晚唐律、绝体咏史诗的艺术创造,就中以李商隐比较出色。
整首诗层层作势,逼出末句,但由于气脉辽阔,并不显得艺术上刻意用力。结尾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中含顿挫之致。也因如此,诗之主旨虽在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但总体以感慨咏叹出之,讽刺刻露之迹淡而悲慨叹惋之气浓。
南充治疗癫痫病方法太原妇科医院哪家好
赤峰治疗牛皮癣方法
上一篇:br第一个不知是否自度曲
上一篇:时节还不到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