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越剧之花开得热烈奔放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1-27

越剧传承的嵊州实践

在传统戏曲普遍面临生存与传承困境的当下,只有70多万人口的江南小城浙江嵊州,却活跃着100多支越剧院团,不少院团演员的年收入达三四十万元。而当地越剧艺术学校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成为全国各地越剧院团争抢的 香饽饽 。越剧之花何以能在嵊州一枝独秀且开得热烈奔放?近日,走进浙江嵊州展开调研,试图揭开越剧传承嵊州实践背后的秘密。

恢复生态 传承文脉

越剧的前身是曾经流传于嵊州农村的落地唱书。1906年 月27日晚,嵊州的唱书艺人在嵊州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用门板铺在稻桶上搭成一个简易戏台,为村民们上演了小戏《十件头》和大戏《双金花》,把 落地唱书 搬上舞台。从此,这一新的戏曲形式便在嵊州大地兴盛起来,并传播至全国。

嵊州的经验表明,要让地方戏曲真正传承下去、兴盛起来,就要恢复地方戏曲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嵊州市文化广电出版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鹊屏介绍,近年来嵊州以办节、普及为抓手,从而使越剧根植民间土壤。每年举办一届的嵊州 中国民间越剧节,已成为全国越剧一年一度的重要节会;每月27日、每周周五作为全市固定送戏日,组织开展 越剧大巴 百村万里行、 周末剧场乡村行 等群众性活动,让基层群众都能看上家乡戏。

除了剧目演出,嵊州还不断加强越剧的原生态保护。越剧诞生地甘霖东王村 香火堂 、科班旧址 兴福庵 ,女子越剧发源地甘霖镇施家岙村等得到有效保护, 没有围墙的越剧文化博物馆 正在逐步形成。

现在,走在嵊州的村里乡间,随处可见年头悠久却又富有生气的古戏台,古戏台上百年前 水袖抛扬,舞衣翩跹 的场景得以回归。正如东王村村支委朱忠伟所言,现在是 大戏月月看,小戏周周有 ,越剧已经渗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才为本 政策为基

94年前,施家岙村的王金水散尽家财办起戏班,并动员自己的女儿、侄女以及邻村的50多个女孩一起学戏,越剧较为正规化的科班教育从此起步。

越剧的发展传承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当年如此,如今亦如此。嵊州市城南小学创办于199 年,走进这所学校,浓厚的越剧艺术教育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到了94年前的施家岙。跳韵律操、唱 小梅花之歌 、讲越剧名家故事 越剧教育渗透到了该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自1996年成立 小小越剧团 以来,城南小学6任校长对越剧教育的重视一以贯之,如今不仅学校的每个学生都会唱上几段越剧,还先后培养出22个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得主。

从娃娃抓起的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嵊州也不遗余力。在一些地方中专艺术教育生均培养经费连8000元还没达到的情况下,同为中专的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生均培养经费已高达 .6万元, 远远高于很多本科院校 。在高投入之下,办学50多年来,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培养出了白雪、李玲玉等大量优秀表演人才。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半开玩笑地说: 不少学生都不愿继续上大学深造,因为就业实在太好了。

嵊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启富介绍,近年来嵊州出台了各类扶持越剧传承发展的政策,每年的越剧专项资金多达2000万元,并且从2015年开始,嵊州推出了越剧考核(级)加分政策,将越剧演唱列入嵊州市中考加分项目。据统计,嵊州全市每年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学唱越剧学生达7000余人。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 2朵戏曲 小梅花 ,数量居全国县市之首。

走进群众 激活市场

越剧传承在嵊州的成功实践,不仅在于当地政府出台了多少政策,学校培养了多少人才,还在于越剧的民间市场被培育了起来,越剧这一剧种开始恢复自我造血功能。

胡云萍是嵊州市云龙越剧团团长。这些年她带着仅有45名演职人员的剧团走村入户进行演出,足迹遍布绍兴、杭州、宁波、台州等地,每年演出550多场,剧团年收入400多万元, 一些主要演员的年收入达三四十万元 。目前,嵊州像云龙越剧团一样的民营越剧团共有100多个,年均演出 0000场左右,越剧演艺产业年总产值逾1.5亿元,从业近8000人。

张鹊屏说,民营剧团坚持 来自民间、服务民间、扎根民间 ,不仅是活跃城镇农村山区群众文化的主力军,而且带动了戏剧服装业、演出培训业、演出中介业,让越剧剧种的自我造血功能得到加强。

在即将结束采访时,嵊州的 越剧小镇 刚刚破土动工。这个全国唯一一个以戏曲为主题的特色小镇,位于越剧的诞生地嵊州市甘霖镇。 越剧小镇将力争经过 年至5年的建设,打造成中国戏曲第一镇。 嵊州市文联主席、越剧小镇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金国勇说。

治小便发黄的药

老年人阴部潮湿是什么原因

男性阴部瘙痒是怎么回事

月经后期的颜色
吃什么可以补肾气
女性腰疼后背疼的原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