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目也是高雅艺术普及计划雅韵三湘艺动四拳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4-25
2015年湖南省艺术节参演剧目《桃花源记》由湖南省歌舞剧院主演,该剧目也是高雅艺术普及计划 雅韵三湘 艺动四水 板块之一。舞剧《桃花源记》以五柳居前陶渊明弹奏无弦琴为始,在桃花树下独自弹奏无弦琴为末,主体部份讲述的是 渔郎 偶遇桃花源及再寻桃花源的故事。全剧用诗一般的舞蹈段落陈述陶渊明所向往的和谐世境。
剧中, 渔郎 传奇般的偶入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的历程采用的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表现,故事情节有渔郎丧母的悲哀、有偶遇桃花姑娘的欣喜、有老妪摔倒众人搀扶温情,体现出的是对现实的批评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实际上,剧中 渔郎 所到的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之地是陶渊明之愿景,所遇的曼妙女子、孩童嬉戏、老翁相搀等和谐景致亦为主观意识所勾画,石上独抚无弦琴则是该剧哲学意味的点睛之笔。欣赏完全剧,笔者以为该剧突出了以下几大特色:
1、意在弦外的哲理安排
沈约的《宋书 隐逸传》中对陶渊明抚琴的形象有所记载: 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唐人修撰的《晋书 隐逸传》中说得更加生动: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舞剧《桃花源记》起始的篇章中上演的朋酒之会即依照古籍对陶渊明的描写。陶渊明独自弹奏石上的无弦琴,并醉乎其中,是舞剧《桃花源记》塑造的陶渊明典型形象。编导挖掘到了诗人陶渊明的人物性格特征,饰演者姚墨颖也演绎好了陶渊明的形与神。
舞剧《桃花源记》从陶渊明奏无弦琴为始拉开序幕,又以陶渊明独奏无弦琴闭幕,这1收尾呼应说明渔翁寻返桃花源的一系列故事情节与冲突乃陶渊明主观意识所建构。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中 桃花源 是不是真实存在,学界一直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陶渊明生活的年代 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成团躲起来,在地下社会里生活,那末,陶渊明塑造一个理想的桃花源是为了与当时的这种社会形成比较,意在表明陶渊明对政局的失望与回归田园之心。在舞剧《桃花源记》里,陶渊明正抚琴,服徭役的百姓、官差等人物顺次出现,通过神态与舞步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表现出晋末这一艰苦的时代背景,也为和后面的桃花源的美境形成比较。
正如李白所言: 取意在无弦 ,陶渊明这样的人,把整个生命都融炼成物我两忘的境界,有弦不张,音在弦外,意在弦外,大有老子哲学 大音希声 之意味。 无 才是 道 的全部和本质,恰恰是独奏无弦琴,表现出 桃花源 乃陶渊明之心曲,这很好的引领观众感受陶渊明的超凡脱俗及人间情怀,理解他得其意忘其形的处世之道。正如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说: 文以载道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根源,陶渊明思想出桃花源的故事所载之道富有意味的高度艺术化的展现在舞剧中陶渊明抚琴的神态与动作中。
舞剧《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和他构建的桃花源的和美世界并不是没有交集,在舞剧最后1章节,陶渊明在他种下的开满桃花的树林下抚琴,并逐渐推向了前台,与 梦中人 渔郎及桃花姑娘相遇,桃花源中曼妙的女子们、嬉戏的孩童们等父老乡亲都出来了,陶渊明饮酒醉乎其间,而后,陶渊明在舞台中央无声胜有声弹奏无弦琴掀起了全剧的高潮。此处表明了诗人已然入戏,意欲将梦想照进现实,他在他构建的世界里穿梭,到了忘我的地步。以此作为结局,符合中国古代悲剧 团圆 结局的特点,体现出传统文化崇尚长寿、永生、美满和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中和之美。尾声中陶渊明形单影只的独奏,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我们感受到诗人无比美好又孤独的心灵,感受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1 的情怀。
二、隐喻丰富的音乐表达
舞剧《桃花源记》的音乐设计契合了戏剧表达需求,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剧音乐在写作上考虑到隐喻的手法,值得一番解读。
该剧一开始陶渊明奏五弦琴是无声的,这类无声让有的观众有些讶然,由于陶渊明已经十分 入戏 的在演奏,却半晌没有音响。但随后,音乐的加入让观众豁然开朗 陶渊明逐步进入了他的意想世界。朋酒相会后,陶渊明醉后幻化为三重人格 官场陶渊明 、 理想陶渊明 和 本我陶渊明 ,此时音乐与之对应,用三个旋律 古琴、笛、大提琴对位出现,这类不和谐的音响布置体现出陶渊明醉酒后复杂的心绪,预示着戏剧将从此展开。之后出现的渔郎与桃花姑娘的缠绵情节,运用了大小提琴二重奏的手法,大提琴旋律代表小伙,小提琴旋律代表姑娘,隐喻着二人的情感流动。在之后的故事情节中,展现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和谐自然的景象配乐里笛为主奏乐器,十分明朗与喧闹;渔郎得知丧母后悲痛万分,此时音乐用应用埙主奏旋律,埙的音色是十分接近人的哭泣声,这里埙的加入营建了哭泣的悲伤气氛,这些都恰到好处的用到了传统乐器的音色性情。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陶渊明的主题音乐是古琴所奏的三拍子旋律,在剧的开始和结尾部份反复出现,古琴3拍子的旋律让重音落在第二拍,有种头重脚轻之感。这种形式和阮籍著名的琴曲《酒狂》十分相似,阮籍以酒醉佯狂表示对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他所作的《酒狂》比较准确地表现了一种醉意恍忽的神态和蹒跚行进、步履踉蹡的醉酒者的形象。舞剧《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主题音乐借鉴了这类三拍子的手法,用精炼的音乐语汇生动的展现出陶渊明的心智与神情。
三、简约写意的舞美设计
舞剧《桃花源记》舞美设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整体风格彰显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简约与灵动。在灯光设计上,全部剧灯光没有大节奏的变化,比较稳定,用色也十分简约,大多时候是单一色调,少许的渐变的双色调;其中,现实世界主要用蓝色及黑色为底色,理想世界(桃花源中)主要以粉红做为底色。在舞台布景上,该剧也十分简约,背景的布置是交叠的山丘,这些山丘可以独立的平行移动以进行多寡疏密的变化;表现渔郞穿越风浪布景仅由前后两条舞动的绸带完成。在道具运用方面,《桃花源记》所应用的道具很好的与舞蹈表现相契合,例如桃花源里的女子们人手1枝桃花,在她们舞的过程中很好的将道具融入了舞蹈中,尤其是隐线牵引下发挥了道具的弹性,让观众感受到姑娘们与桃花枝是融为一体的,表现出桃花源是个花柳繁华之地。在 D舞台美术应用上,舞剧《桃花源记》应用了中国国画风格的背景投影,如表现桃花源背景投影里出现了纷飞的桃花,让背景变得动态、丰富,又十分写意;在最后1章节用 D投影制作立体的正在生长的桃花树及迅速生长成花瓣飞扬的桃花林的场景,从1而生,生出大片桃源的繁华,此处 D效果带给观众竹苞松茂的感受,在音乐的辅佐下将全剧推向高潮。
舞剧《桃花源记》的舞美设计富有中国画的层次感,简单的看似不变却在变化的几座水墨色调的假山,一棵单线条的柳树,以 虚拟性 的自由舞台空间, 程式性 的场面布局和切末的应用,构成了装饰的外观、写意的神韵、民俗画的情势、文人画的意蕴的表现魅力。舞剧《桃花源记》无不沉浸着民族文化思维,文化传统精髓的厚重底蕴,它的舞台美术设计用象征性的、写意性的艺术手法,创造性地完成了舞剧《桃花源记》的戏剧舞台美术演出空间的造型 用一片粉红的底色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温顺而又繁华的桃花源,用绿色和蓝色渐变让观众感受到春日里的生机,当舞台背景变为黑暗,追光灯打给苦苦寻找桃花源的渔郞,观众感受到渔郞的落寞 设计者即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虚与实的艺术表现,在虚实相生、以虚拟实、因虚得实的种种表现手段和处理方法上,都达到了真境而升华神韵的艺术效果,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的意境。
4、如梦如诗的戏剧结构
舞剧《桃花源记》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叙事结构,采取倒叙、插叙等方式,将剧中人物渔郎偶遇桃花源及再寻桃花源的故事分解成若干片段再重组起来。这样的结构打破了传统的顺叙逻辑方式,散得如诗般随性,如梦般自由。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并不觉得插叙、倒叙是突兀的,相反,这种表现形式能给观众留下悬念,同时通过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对比让表现的主题更加深入,在同一个舞台空间内,能够有效呈现出多个维度的审美心理空间。
如果说,渔郎寻梦桃花源是陶渊明醉后的一场梦幻,舞剧的这种结构很好的将这个梦展现出来 这样一个假定性的梦境中,不同的戏剧片段予以展现,但片段与片断之间的过渡并没有紧张的戏剧逻辑可言,这些片断有渔翁在风浪中行驶,有婀娜多姿的绣女们弄针线,有女子在桃花源中轻歌曼舞,有孩童们调皮捣蛋的嬉戏,更有老妪摔倒后众人上前搀扶 正如叶圣陶先生言: 胸中有丘壑 ,陶渊明在创作 武陵人偶遇桃花源 时,就已掌控到了其中深远的意境,在舞剧中,采用酒后奏无弦琴传 弦外之意 的情势进入这个故事,如梦似幻,诗化的展现寻访桃花源这个传奇故事,带领观众感受到世外桃源的怡然自乐与竹苞松茂。
正如陶渊明文学作品的风格:真淳、自然,舞剧《桃花源记》感情真挚而无复杂的修饰,整体艺术风格有如清水出芙蓉,却能让人身临其境。虽然舞剧《桃花源记》是以历史上陶渊明作《桃花源记》为原始素材,但这种向往和谐世界的梦和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是一致的,从陶渊明的 世外桃源 到托马斯 莫尔的 乌托邦 ,从孙中山的 大同世界 到 主席的 中国梦 ,社会和谐、民主自由是人们普遍的追求与向往,从这一点看,舞剧《桃花源记》是 剧以载道 、 情深意长 。
作者:蒋 河
无锡治疗龟头炎方法快速缓解痛经的小妙招
老年人腿抽筋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