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汉语新诗界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1-20

摘要:在近年来的汉语新诗界,那些实验与探索时代的 ,还在有意无意地继续操控着这方净土,读者的不买账就是明证。这些年来,究竟有多少首创作的诗歌,可以在自家的客厅,大大方方地给家人高声诵读。这是一代人的悲哀,也是整个民族的不幸。 中外的艺术家们,有很多人,都钟情于灵感。
所谓灵感,一般指艺术家们在艺术构思探索的过程中,由于某种情境或机缘的诱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与精神亢奋的心理现象。
灵感往往给艺术家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艺术创造,然而它的产生与出现往往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的,并不为艺术家们的理智所控制。
不过,灵感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神秘,它只不过是艺术家们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专注程度与思考深度的外现而已,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灵感。
谢益群的这首《守望》,在细读之后,很明显就带有这种灵感突发的特质。
诗人显然是某一瞬间,因为某种内在或外在的因素,被自己内心深处某种无法抗拒的情绪所控制,然后一气呵成,完成了这首短诗。
这首短诗,在我读来,从对中国未来诗歌负责的角度,最起码有这么两个特点值得重视:
一、水 融,不事雕琢,宛若天成,环环相扣,意蕴迭生。
这首诗总共三节。第一节是告知性的叙述,短短五行有意无意间告诉阅读者:“我”终于找到了那个在游子与故乡之间,能安置守望站立的最恰当的支撑点了。
这节有三个关键词:“游子”、“故乡”和“守望”。
“游子”一词一出现在诗里,那种沧桑与漂泊之感便悠然而生并无法抗拒。这是一个中国诗歌最经典的意象,几千年来,这个汉语词汇身上所凝聚的情感与精神力量是非常厚重的,所以是个的深沉之感也很自然地泛透其中。
“故乡”本是一个被当代诗人用滥的词汇,同时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伤痛。时代发展到今天,由于科技的力量,这个世界的距离感与陌生感早已消失。因此“故乡”的温馨与亲切便变得非常贫弱和空乏,甚至成了落后、愚昧与守旧的代言。
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在“故乡”与“异乡”之间做出符合时代特质的最佳选择,便成了遍地“游子”时代的所有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故乡”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总是意味着“本”,而“异乡”在中国人的情感深处总意味着“末”,本末倒置是中国人最鄙视的事情。
于是这个第一节在情感上给人的,不仅有豁然开朗,也许诸多期待,使后面的诗节充满了悬念质感,也为后面的诗节拓开了表述空间。
紧接着的第二节同样也是五行,悬念很自然地被诗人揭开了:那个在游子与故乡之间最恰当的支撑点是“独守永恒的温暖”。
这节的最大特点是用“风雪”、“寒潮”、“不倦的翼”这三个精选的普通意象完成了对诗歌形象性的建构。如果没有这三个意象的介入,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倦,诗歌毕竟是要靠形象的建构来完成对生活与命运思考的表述的。
同时这节出现的另外三个词语:“永恒”、“温暖”和“幸福”,也很是关键。它们既与“风雪”、“寒潮”和“不倦的翼”构成了呼应与对照,也通过“独守”一词完成了诗人情感的独特表述。
这节诗里,诗中“我”的遗世独立的形象,很是感人。
是啊,在“游子”与“故乡”之间,最恰当的支撑点就是“独守永恒的温暖”。而这“永恒的温暖”,我想,恐怕不仅是正直、良善、忠诚、坚毅等许多人性中优秀的一面,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无论在什么地方生活,都应该“独守”的幸福。
这个世界,邪恶与黑暗总是和我们如影相随并在某些特定的时间貌似总会控制这个世界,但是人间正气,浩然永存,邪恶总是要败给正义的,尽管正义与公平总是在许多时候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这首诗如果仅此两节,从情感表达上来说,虽然有一定的完整性,但似乎还缺少一些什么东西的支撑。也许是灵感创造性的余威,也许是诗人本身蕴蓄的意识使然,这首诗还有一个同样五行的第三节。
如果说前两节在整体上带有呼应性,但一首诗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有两节,而且只是呼应性的两节,那么,诗歌就显得平面化。而第三节的有意无意的建构,就使这首诗呈现除了三维的立体性,不仅从结构上给予了这首诗稳定感,也从情感与精神层面赋予了这首诗广度、深度与厚度。
第三节其实是一个假设性的叙述。假设如果“我”站不稳而后仰前倾,那么,“我”就选择“前倾”,“正好给故乡下跪”。
这个第三节其实传达了三层意思:一是“我”要站得更稳;二是“我”永远不会忘本;三是“我”永远会奋然前行,即使踉踉跄跄,即使心有余而力不足。
正是这个看似多余的第三节,既让“我”坚毅、大气、纯澈、遗世独立的形象更加得突出,也使阅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享受了一次正向的审美体验。
二、直抒胸臆,通俗易懂,语言干净,底蕴深厚, 十足。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在最普通的叙述中长于抒情。不过,这个普通的叙述,并不让阅读者觉得有沉冗之感;这个直抒胸臆也并不让阅读者觉得过于简单和平直。
在许多人的眼里,诗歌应该用形象说话,其实形象太过容易使诗歌朦胧;许多人也觉得诗歌应该是间接抒情,即长于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其实场景建构太过又很容易使诗歌沦陷于晦涩。
谢益群的这首诗歌,从表面上看是以直抒胸臆为主,三节诗每一节的诗眼句都表述得很直接;但是,在我读来,却有催人深省的精神力量。
谢益群的这首诗歌,无论从局部还是整体来看,用词、构思、选词、组合很是老套,但是,在我读来却有古典与传统的魅力。
谢益群的这首诗歌,既没有那些不堪入目的污秽词语,也没有那么费神费思的深涩词语,更没有那么让人如坠云雾里的哲思性词语,但是整首诗却显得既用语干净,也底蕴深厚、 十足。
当下的中国新诗,在历经了二三十年的探索实验之后,传统的精神底线与最值得人们重视的道德情感已经被许多所谓先驱者解构殆尽。整个中国诗坛可以说是满目苍夷千疮百孔。
尽管也有那么几位,他们在高处的声音,也会偶尔闪现一下东方的情感与道德厚度,但也总是被主流的喧嚣之声淹没击碎。
这些年,时代的确变化很大,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人们的幸福感与尊严感,却在与时俱进般的显露出严重的水土流失,整个社会似乎都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困境。究其原因,我个人觉得,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源于对本民族传统的底线与规则破坏太过,而那些引进的外来规制又水土不服。
同样,在近年来的汉语新诗界,那些实验与探索时代的 ,还在有意无意地继续操控着这方净土,读者的不买账就是明证。这些年来,究竟有多少首创作的诗歌,可以在自家的客厅,大大方方地给家人高声诵读。这是一代人的悲哀,也是整个民族的不幸。
我喜欢谢益群先生这首简单、深厚、质朴而又发人深省、催人上进、 十足和底蕴深厚的《守望》。
感谢谢益群先生,祝福谢益群先生。谨读之以记。
◆附:
◎守望
文/谢益群
我终于
在游子与故乡之间
找到了一个
最恰当的支撑点
安置守望站立

任凭风雪交加
寒潮一次次来袭
我独守永恒的温暖
让一对不倦的翼
夹护幸福

我要站得更稳
千万不要后仰前倾
后仰会再次跌入漂泊
前倾,无所谓
正好给故乡下跪

共 262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对于新诗的创作,对于新诗创作现状,做了很明确和诚恳的评论。说明确,是因为指出了问题所在,说诚恳,就是以例子说法,毫不矫情。作者通过对谢益群《守望》诗歌具体的分析,给出了可信、可赞、可以让诗歌爱好者得以学习的论点。任何文学创作,都必须遵循现实主义,才有生命力。这首诗歌,就是这样。诗歌不论辞藻华丽还是土得掉渣,只要有生活内涵、只要朗朗上口、只要带有艺术性、只要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升华启动了灵感、只要有形象思维的推动,是诗歌,就会得到认可。拜读。谢谢赐稿。【编辑:欣雨文萃】
1 楼 文友: 201 -04-20 06:12:47 欣赏佳作。推荐。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威海治疗妇科费用
南宁治疗妇科方法
江苏中医白癜风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