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乐亭才女忆母亲之一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2-20

自从2008年底,我建立了我的个人络空间以来,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与母亲有关的文字。2011年5月,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今年的这个秋天,是母亲远游灵山的第三个秋天,蝉鸣阵阵,秋思绵绵,让我十分怀念母亲。今天,我把在空间里记述母亲的文字和我此时此刻的心情,记录于此,聊表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秋韵如期而至,蝉儿叫的更欢了。它们预感生命的歌唱已接近尾声,即将重归寂静等待下一个轮回。它们以生命换取生命的方式,让此起彼伏的欢唱永不消遁。生命的泯灭与重生,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也是最神秘的物象。每当第一片梧桐叶亲吻大地的时候,自然季节就开始从浓郁的夏末,走向清淡的初秋。而此时人们的思绪却恰恰相反,各种思念的情绪会随着秋色秋景的逐渐演化,反倒变得愈加浓烈起来,特别是思念故去的亲人。我亦不例外,遇秋思亲,尤其是对三年前才离去的母亲,更是思情浓重,绵绵如云。

我的母亲是河北人。母亲192 年1月出生在唐山乐亭县大港(音:甲儿)村,19 0年7月至19 8年7月在本村读完初小和高小,19 8年7月至1941年7月在乐亭县汀流河镇刘石各庄尚义女中读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滦县师范录取,因交不起学费未能入学。1941年7月至1947年2月,被本村小学聘为教员,成为那一带第一位女教书先生。因为母亲姐妹4人,家里没有男孩,我姥爷年轻时候就独自一人在北京闯荡,很少回家。家里的几十亩土地没人耕种,只好出租给别人种,靠收租息生活,所以解放后评家庭成分时被评为小地主出租。对母亲家里的人,我了解的不太多,只知道母亲家有姥爷(姥姥1948年过世,姥爷又续过两个后姥姥)、大姨、三姨和老姨,我母亲排行老二……姥爷在北京石景山电厂工作,一直到他退休。大姨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老家,嫁到邻村马家,后终老于此。三姨1947年跟随我母亲参军,解放后在承德工作,一辈子从医。老姨在北京当老师,后来因为身体不好,很早就病退了。

母亲是她家乡那一带有名的才女加美女,在那个时代,能够从农村考上中学的女孩子,是十分罕见的。母亲家不是书香门第,只是个靠出租土地维持生计的小土地出租者。家境虽不算殷实,但基本的温饱还是可以保障的。即便这样,母亲上学交的学费,就是一袋袋粮食,这都是母亲靠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争取来的。因为上完高小后,家里就不想让她继续上学了,认为一个女孩子家,认几个字得了,没有必要在上什么中学了。可是,那年尚义女中揭榜时,母亲的名字竟然进了前三名,这让反对她继续上学的家里人犹豫了,毕竟这是一件脸上有光的事情啊。街坊四邻羡慕的目光和赞不绝口的议论,这让有点文化的姥爷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最后姥爷拍板,从每年的收成里预留出一部分作为二女儿的中学学费。就这样,母亲成了尚义女中的一名学生。这一段母亲背着粮袋去求学的经历,我是听母亲和姥爷讲的。姥爷对我说“:要是当年不让你妈去读中学,你妈一定会恨我一辈子的。”不过,我那三个姨妈就没那么幸运了。大姨就别说了,早早嫁人,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庭妇女,三姨后来跟随母亲参加解放军,是部队培养她成了一名军医。老姨是解放后被姥爷接到北京,才有机会上学读书,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留校做了中学老师和团委书记。

在母亲离开我的三年多的日子里,每当回忆起母亲当年给我讲她少女时代艰苦求学经历的时候,她都充满了自豪感和满足感,她苍老的脸上洋溢着难得一见的兴奋神情,还有对青葱岁月求学经历的无限怀念。而我的脑海里,也会常常出现一组组幻想的场景:一个扎着两个小辫的少女,身穿缀满补丁的小花衣,如蝴蝶般在一片绿色的原野中闪跃,肩上斜挎着自己亲手缝制的棉布书包,还扛着一袋沉重的粮食口袋,瘦弱的身体在晨辉的映照下,艰难的行走在田间小路上。虽然那细嫩的额头浸满滴滴汗珠,但上学的喜悦却让她忘却了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那嘴上不时哼出的不知名的小曲儿,脚步也随着高低起伏的音调越来越轻快起来……就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那个清晨,在那个旧时代即将瓦解,新时代曙光初现的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刻,我的母亲以她的聪慧执着,用她柔弱的肩膀,支撑起她追求自由美好的信念,坚毅果敢的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那就是:自强不息,争做一个的新时代的新女性……

在我接触的离休老同志中,母亲的文化程度是比较高的。1947年7月,母亲不顾家人尤其是我姥姥的极力反对,带着我三姨在一个雨夜里悄悄离家,投奔了正在母亲家乡招兵的解放军医科大学四分校,随后随着部队亲历了冀东战役和辽沈战役。她记忆最深的,是在辽沈战役的锦州前线抢救伤员。她说当时上万名的伤员从前线转运下来,她们所有的学员全部投入抢救工作,可是仍然感到人手不够;虽然一天24小时连续工作,可也难以应对源源不断运下来的伤员。缺胳膊少腿的、肠子掉出来的、眼睛打瞎的,什么样的伤员都有,可见攻打锦州的战斗有多么惨烈。母亲从刚开始的害怕恐惧,到后来的从容淡定,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适应了这残酷惨烈的战争场面。在稍作休息的片刻时间,母亲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完全被伤员的献血染成了红色,就像一个“血人”似的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的担架之间。救治伤员虽然不是直接面对敌人的真正战场,但也是血肉碎溅极度恐怖的场面,它所呈现出的血腥场景,同样考验着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神经,尤其是刚刚步入战场的女性……母亲很少有直接参加战斗的机会,所以打锦州是她一生中记忆最深刻的、也是最骄傲的事情,以至后来同我们讲起这段战斗经历时,总是绘声绘色,好像又重新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她也常常遗憾的说,我不能和你父亲比啊,他身经百战,数次负伤,九死一生……

母亲离家参军,投笔从戎,虽然走得坚定而果断,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常常有一种不安的情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然涌动,那就是她对自己母亲,也就是我姥姥的歉疚和思念。因为,在她带着我三姨走后不久,我姥姥因思女心切,忧郁成疾,1948年夏天,也就是我母亲参军的一年后,姥姥就去世了,终年四十八岁。每当说起这段往事,母亲都会流露出无限的哀思和深深的自责。听母亲说,我姥姥是个富裕人家的闺女,从小没吃过什么苦。自从嫁给了我姥爷后,就肩负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因为我姥爷性情孤傲,心志高远,加上年少气盛,早就厌倦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结婚不久就独自一人去北京谋求发展,一年中回不了几次家。回家也就只住一两天,看看四个女儿,丢下一点生活费,就又走了。所以我姥姥就成了这个家庭真正的顶梁柱,一年到头,辛苦操劳,与四个女儿相依为命,始终无怨无悔。即使是我姥爷如此的不顾家不管家,她也从未埋怨过我姥爷,也从未同我姥爷红过脸吵过架,一辈子任劳任怨,真是不容易啊。也正因为如此,一夜之间一下子走了两个女儿,而且是她最欣赏和疼爱的二女儿和三女儿,所以,我姥姥那颗本已疲惫不堪的心,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压垮了,以至于在我母亲和三姨参军不到一年,她老人家就撒手人寰。我没有见过我姥姥,我是在她去世八年后才出生的,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找到,但我的心里经常会浮现出一位慈祥仁爱的老夫人形象,她善良、勤劳、坚强、独立,只做奉献,不求回报。她有富裕的出身和良好的家教,又不失劳动妇女的朴素无华,她遵从支持丈夫进京闯荡,她无怨无悔的撑起一个家……

随着辽沈战役的进行和结束,母亲跟随部队进了沈阳,而我三姨则跟随另一支部队去了承德,从此姐妹俩天各一方,几乎很少再见面了。早年间是一年通几封信,后来就是每年中秋、春节等节日时通个,彼此报个平安,毕竟年龄都大了……到了沈阳不久,母亲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医科大学)的内科学院学习,1951年秋毕业,成为中国医科大学建国后第一批毕业生,也是建国后我党培养的第一批医科大学生。母亲虽然学医,但医生的工作几乎一天也没干,由于政治表现好,毕业后即留校做政治工作。也就在这个时候,父亲从野战军调入沈阳解放军高级炮校任职。经组织介绍,父亲与母亲相识、恋爱、结婚。那个时候的部队干部大都是经组织介绍才能找到对象的,我的父母亲也不例外。同父亲结婚后不久,母亲告别了大学校园又回到部队。在部队当过指导员、协理员、人事科长、组织科长、副政委、政委,到地方后做过企业党委书记,直到离休,可以说做了一辈子政治工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布尔什维克。晚年的母亲常回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岁月,尤其是在1997年父亲去世后,这样的回忆就更加频繁了。老年的母亲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先埋怨嫁给了父亲,没过一天好日子。因为什么呢,她说:解放了,打了半辈子仗,总该享享福了,可你父亲却没干几天舒适的工作,全都是艰苦环境的苦活累活;不像人家有的军队干部,在大城市大机关里“享清福”。

第一件让母亲有感触的事情是:建国初期的我军炮兵部队的炮车,都是由训练有素的军马来牵引的,当时炮兵部队急需优良品种的军马来充实部队。再加上朝鲜战争已经打响,军马的需求量骤然增大。鉴于形势严峻,军委决定成立解放军炮兵军马种场,父亲有幸成了这个军马种场的头儿,也是我军第一个正式的“弼马温”。父亲受命后即刻投入到军马种场的筹建工作之中,先后数次奔赴前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考察引种,再加上大量的基建工程、技术引进,人员培养、草料储备等,几乎不着家。母亲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父亲却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乌克兰。母亲是个好强的人,她一个人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坚持工作,依然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父亲养马,事业初创,困难重重,顾不上照料母亲和孩子。但母亲没有因此而拖父亲的后腿,毅然决然挑起家庭和工作的双重担子。我可以想象到当时母亲的样子,一个年轻的女军官忙碌而疲惫的身影,不停地奔波在家庭与单位之间,但她的精神是充实的、乐观的、坚强的。其实那个时候,母亲还有一副担子在肩上,那就是我的爷爷和我大伯的儿子也来到这里,母亲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可想而知,当时的母亲有多么的辛苦啊。

第二件让母亲有感触的事情是:当军马种场建好了,有了相当的规模了,生活刚刚平稳,一纸调令又将父亲调到了进驻北大荒的先遣队,跟随王震(时任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长)先期进北大荒考察,为后来的十万专业官兵开进北大荒做准备。这次父亲和母亲心里都有点犯嘀咕,当年建军马种场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这还没享受两天呢,又要去北大荒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而最让父亲母亲想不通的,是他们不想离开部队。可是王震将军的一句话,让身为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父母亲毫不犹豫的坚决服从了这次工作调动。王震说: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这个上将都不要了,你们还留恋你们那几颗星吗?父亲到了北大荒,官升了,可工作更忙了。而此时母亲已经生了第二个孩子,身上的担子更重,这次更指望不上父亲了。北大荒的开垦与建设是个人类的奇迹,而父亲就是创造这个奇迹的功臣之一。因为有两个孩子和老人要照顾,母亲就没有跟随父亲进北大荒,而又是一个人肩负起家庭和工作的重担。不久,母亲又怀上了我……回忆起这段不堪重负的往事,母亲其实是骄傲的。因为有她无私的付出和支持,父亲在北大荒追随王震部长,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北大荒一天一个样,为当时十分困难的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的大问题,受到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表彰,全国人民都在学习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总算可以松口气了吧,可是父亲人生中的另一件大事又发生了,这也是第三件让母亲有感触的事情:在王震同父亲的一次谈话后,父亲即奉命调往新疆工作。因为新疆的形势不稳,尤其是边境地区叛乱叛逃事件常有发生,再加上中苏关系紧张,急需一些有军事斗争经验的高级干部进疆,加强和巩固屯垦戍边这一战略部署,使新疆的形势尽快稳定下来。就这样,父亲成了首选人员。一辆中型军用吉普车拉着我们全部的家当,从大东北奔赴大西北,开始了父亲和母亲的第三次人生征程,那年我刚满四岁。母亲对陌生的新疆一点也不了解,只知道那是个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风俗和汉族不一样,而且很乱。慎重起见,在途径北京时,母亲决定把老大留在北京我姥爷家,在北京上学,以防万一有什么不测,也算留下了一个根。

到了新疆后,母亲不太适应那里的气候环境,经常生病住院,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而进疆后的父亲依然是他的老作风,工作第一,家庭第二。父亲的主要职责就是边境谈判和边防守备。可想而知,这是两项多么重要而神圣的工作,那是关系到国家安危、民族尊严的头等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于是,家,又成了父亲的旅店。拖着病体的母亲负责起两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而此时的母亲也是领导干部了,大量的工作在等着她去处理。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就没断过保姆,在我们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我们却经常见不到父亲,母亲也只是匆忙之中抽空指导一下我们的学习,甚至大多数家长会都是保姆代去的。母亲没有辜负党对她的教育,身体不好她克服了,家庭重担她克服了,工作压力她克服了,不公待遇她克服了,她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胜任了所有的工作,她被评为优秀组织科长、模范政委(党委书记),经常受到组织和上级的表彰。直到“文革”爆发,母亲被莫须有的罪名打倒,遭到残酷迫害,失去了为党工作的权利,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也失去了做母亲的义务,被关押、流放、劳改……以至于让我们有近两年时间没有见到母亲。

母亲一生喜欢梅花,她曾对我说,梅花的品格有点像她。不做亏心事,不做媚俗事。做人要有梅花那样的清高,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做事要有梅花那样的热情,凌寒怒放,就像对待工作,绝不挑肥拣瘦,好似梅花从不抱怨冰天雪地,照样香赠人间。母亲爱花,也喜欢画花。她年轻时酷爱梅花,崇尚梅花的清风傲骨。老年钟情牡丹,欣赏牡丹的高贵华美。从乐亭走出来的母亲,不愧是李大钊的故乡人,她的一生是朴实平凡的,是丰富壮丽的,也是坚毅卓绝的。虽然她老人家已离我而去,但她的一眸一笑、一言一行,已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我永远怀念她,乐亭才女——我的母亲。

共 556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母亲,是每个人最亲最亲的人,她孕育了生命,奉献了无私的爱;无论她职位高低,贫穷富贵,尊卑贵贱,她都是值得爱戴、尊重、感恩、怀念的人。作者用炙热的情怀,娴熟流畅的笔法,叙述了多才聪颖的母亲辉煌的一生。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位具有咏絮之才又具领导才能的贤妻良母的母亲形象,让人在行文中感受生活在旧中国,长在红旗下新一代中国女医务工作者的卓越。作者饱蘸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浓墨,详细的记述了母亲出生成长的经历,母亲一生戎马生涯,南北转战,从东北到西北,留下赫赫战功,为下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文中描写细腻,不难读出作者对母亲的用情,充满了崇敬,充满了思念。具有想象力的结尾,把全文推向高潮,母亲喜欢梅花,其品格也如梅的高洁,梅花似母亲,而母亲的精神即时梅花的神韵,梅花的魂。一位脱凡超俗的母亲在作者笔下卓然而立,令人敬仰,令人生畏。行文流畅,意境亲切饱满,把母亲不平凡的一生呈现给读者,定会引发共鸣!堪称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雅韵!【:冰山雪峰】 【江山部·精品推荐1 】

1楼文友:201 - 14:5 :55 拜读远梦老师的母亲篇,全文洋溢着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写出了母亲光辉灿烂的一生,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来自心灵的文字,感人动情,真情实感,引发共鸣!创作愉快!期待佳作!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记住曾经绽放的万种风情。快乐休闲,感受友情,养心颐气,笑谈人生。

回复1楼文友:201 - 08:59:49 谢谢您精彩的编按,辛苦啦,祝好!相信雅韵在您的带领下,会越来越好。

2楼文友:201 - 15:22:29 远梦兄长用饱醮浓情的笔墨,真切地抒发着自己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怀念。一位才貌双全、智勇兼具的可敬可亲的母亲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充满敬仰!问好兄长!祝福母亲天堂安好! 记住美好,忘掉烦忧,开心快乐每一天!

楼文友:201 - 15:2 :44 原来,兄长还是高干子弟哈,失敬!失敬!O( _ )O哈哈~ 记住美好,忘掉烦忧,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 楼文友:201 - 09:10: 8 呵呵,不敢当啊,准确的说,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父辈都是地道的农民,只是穷则思变,我父亲为争取命运的改变,而投身了革命,跟了共产党 幸运的是,共产党竟然 赢了 ,要不然,不是阶下囚,就是抛头颅啊 谢谢你的欣赏,祝好。

4楼文友:201 - 21:09: 7 文章用极朴实的语展现了母亲完美的形象!她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值得她的儿女骄傲与自豪!欣赏佳作!祝老师写作快乐! 崇尚自然,任其自然,顺其自然,乐得自然。

回复4楼文友:201 - 19:47:51 谢谢凉儿,祝快乐。

汉森四磨汤怎么服用

什么食物可治疗便秘

如何治疗厌食症症状

精神焦虑抑郁消化不良胃反酸
灯盏花产业领军企业生物谷
小孩出汗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