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农今昔之结语纪实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08-24

摘要:《三农今昔》简介 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农业,是提供人们衣食的行业;农村,是社会整体繁荣与否的标志。改革开放前后,变化巨大,回顾起来,既扼腕叹息又欢欣鼓舞。 河杨根据这些情况,撰写了这部《三农今昔》的书。全书102篇,以叙述的形式书写而成。 这部书力求文辞简洁,客观具体。叙述的是从生产队到农民们大规模“转业”的具体经过。是五十多年来“三农”变化的历程。 农民就业新途径

东圩这里土地平整以后,谷口镇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向农民推行“土地流转”的新的经营方式。因为平整后的土地,水田大面积标准化,适应机械化耕作,便于进行大型农业生产。

于是,镇政府向农民们反复说明,平整后的土地可以交给政府集中,由政府向大户招标承包,叫做“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户收取流转补偿。并且规定,这一次流转期为七年,每年每亩补偿400斤稻谷。期满后仍然由农民自主,可以收回自己经营,也可以继续交给政府流转。当前不参加流转的,便自己经营,在平整过后的土地中,丈量出本人所应有的土地面积,由本人自己耕作。

这样的宣传进行了两个多月,人们终于明白了“流转”的真实意义。于是,全东圩村的耕作土地,仅七户自己经营,绝大部分都交给了政府流转。镇政府与原意参加流转的农户签订了流转合同后,便开始了招揽承包大户进行经营的工作。

镇政府规定,承包者必须在交足了承包金和保证金以后,才能签订承包合同。许多有经济实力的人,都找镇政府要求承包。镇政府通过“竞标”,并且核实了承包者资格,平整后的几千亩土地,只是由少数几个人承包了下来,一般是一千亩左右。

政府与流转农户签订的合同,土地补偿是每亩每年稻谷四百斤;可是与承包者签订的合同,却是稻谷当年的“平均价”,按规定的数量计算付钱。这样给了承包者可钻的空子。因为稻谷价格,每年的上场价和稳定价都有悬殊。第一年是参考上一年的价格,确定为每百斤90元。其实,那一年的价格,上场就是110元,稳定价是115元。许多农户因此向政府要求稻谷,不接受所谓的“价款”,可是,政府不能改变与承包者的合同,农民的要求不能满足,许多农民强烈要求退回土地。

第二年开春后,又有农民强行阻止承包者经营,要求退回属于自己的土地。政府只好与承包者做工作,退回了部分土地,满足了这些人的要求。第三年,承包者将给农户的稻谷价格增加到每百斤100元。农民们见承包者可以将稻谷价格“随行就市”,要求退佃的少了,这样,承包者和政府才将流转土地的秩序稳定了下来。

这些承包经营者,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尽量使用农业机械。于是,他们在享受国家补贴的情况下,自己购买大型农业机械,仅一两年时间,现代化的大型农业机械,在平整后的土地上,全面运用了起来。当然,农业上无论如何,人工的劳动还是不能完全免掉的。他们在使用了机械化的同时,也临时使用人工生产,只是与传统的农业比较,人工用的非常少,生产成本大量减少。

农民们流转了土地后,各人都做着自己的打算。原来以农业为主业的人,改成了以常年打工为主。他们在有着土地流转的收入情况下,还有着打工收入,而且只是一门心思地打工,不用烦农业的神,工资收入很稳定,总的收入比专门从事农业更高。一些土地不多,本来以打工为主的农民,更是免除了打工时对土地的“后顾之忧”。总之,土地流转,已经被农民们认可,是现代农业的一条新路。

农民们依靠土地而生存,是千百年来的事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土地“流转”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为大型机械不适合一家一户生产;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农民们也不能老是守着这一点点土地。土地流转了,农民无法安心的,是经济收入不能稳定。土地流转补偿,数量甚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外出打工没有可靠的保障,只能是得过且过。这些问题,将会长久地困扰着农民。

土地流转,势必使大批农民脱离土地。这些脱离了土地的人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必须要开创新的就业途径。现在的农民,在职业上,正是承前启后的新人群。

不是结束的言语

河杨的《三农今昔》,连续撰写了一百篇。这一百篇文章,粗略地叙述了农村五十年的经历,简洁地反映了农民们从拮据的生产队时期走向开放后的过程——虽然只是立足于一个地方,却是全面的基本情况。因为“窥一斑”是可以“见全豹”的。

这五十年里,特别是其后三十年,由于政策开放,农民们有了发展空间,生活环境改善巨大。期间也发生了一些阻遏与逆流,使农民们在新的环境里经受了考验,增加了适应社会的本领。总的来说,这五十年是农民们生活变化重要的转折,回忆起来,既扼腕叹息,又欢欣鼓舞。

这些变化,让农民们深受感动的是:

历来的农民,必须上交“钱粮国税”,然而,如今的农民不仅不再尽这个义务,还享受着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本来的农民,只是“尽义务”的群体,没有什么社会福利,现在却享受着国家“养老补贴”和医疗保险,一些困难户还享受着“低保”照顾。而且,国家对农村的巨额投资,大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生活环境。虽然,农民群体与其他人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却已经使农民们深深感受到,社会福利,也有自己的一份了。

从整个社会经历看,所有的人都在大环境里“颠簸”,农民当然不能另外。有人说,持“大环境”的观点,是“政治万能论”。河杨不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试问:三年的“大跃进”,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二十年的大集体的环境,任是超群的精英,有谁可以在大环境以外运作?事实上,怀着超越“大环境”的想法,只能是幻想。

事实无数次地说明,什么样的大环境,便会造就什么样的社会因素。东周列国之时,没有思想禁锢,便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便只有儒术“一花独放”了——所谓“乱世出英雄,治世出能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大环境所造就的社会因素,是决定社会发展与否的条件。虽然所有的发展,都是人民的创造力;可是人们的创造力只有在大环境“允许”下,才有可能产生。因此,珍惜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应该是明智的态度。

正因为这样,河杨才不遗余力地撰写了长篇《农家》一书。在那“曾经”的年代里,农民们做梦都想能有一个自由自在的生产环境,而且念念不忘,其心情之殷切,其愿望之朴素,实在令人怜悯。可是,《农家》只写到了改革开放,开放后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写,而且生产队时期也写得非常简单。所以,河杨觉得应该将这些不足之处补写起来,以完善长篇《农家》的内容。

《农家》是以小说体裁撰写的,主要叙述了农民们特殊岁月里的真实经历。因为篇幅较大,叙述得比较详实;《三农今昔》只是一事一议的短文,其故事情节和相关内容只是叙述了事态的本相,而且仅仅写了一百篇文章。这些文章,河杨力求“精致”、翔实,目的是要还原事态的真面目,更是想为三农的变化保存真实的历史资料。然而,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这一百篇远远没写全面。不过,大体上已经有了基本轮廓了。

可是,《三农今昔》也只写到了土地流转,并不是“三农”真正的结束。因为,农民们正在以崭新的心态开拓新的生活,河杨希望,处在职业转型的广大农民,都能够有着理想的就业机会;也正在以期待的心情,展望农民们新的明天。

我们中国幅员广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河杨所写的“三农”,在生产队时期大约可以让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开放后各地情况相差很大,请朋友们另做对照。

感谢站给了我发布这些文章的平台,得以有与友们交流的机会;谢谢关注“三农”的朋友们!

共 276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流转,很多农民离开世代守候的土地,寻找新的就业途径,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考验。最后,对《三农今昔》的创作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推荐欣赏。【:北极主人】

1楼文友:201 - 22:22:28 谢谢点评。《三农今昔》102篇文章,发布到这里,算是结束了,可是三农却是无止境的文章。我们期望,将来能够在 三农 的题目上,做出更新更美的文章来。希望读者朋友,对这个题目多多关心,对本人关于 三农 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问好老师,谢谢关注这一组文章的朋友!

动脉硬化的症状

糖尿病足怎么能治好

饭后血糖正常值是多少

白带多是为什么啊
宝宝流鼻血
上火小便发黄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