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创新驱动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文保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0-19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组织、机构和团队,从事文物保护利用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文物保护利用相关行业领导近200人,围绕“活化利用创新驱动,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文保”的话题,各抒己见。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做了题为《文物保护利用:怎么看?怎么办?》的主旨演讲。他阐述了保护与利用的辨证关系,梳理了文物利用的内涵和边界,提出了文物利用的“四梁八柱”。 “四梁”是文物合理利用的基本任务,“八柱”是保证文物合理利用的底线和措施。四项基本任务是:进一步扩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度、促进馆藏文物的利用、充分利用互联促进文物价值的传播、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可以通过经营性利用实现升值。四项任务是文物合理利用最具基础性、必要性、可操作性的,而且是可衡量、可检验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开放率、藏品利用率、价值传播率、资产增值率为主要内容的文物利用的指标体系,使文物利用工作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以《谁为古今殊》为题,分享了文化遗产资源与当代设计相融合,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他指出,遗产保护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存留至今的古物进行被动地保护,它还是一种将物、场所与实践主动聚集起来的利用过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认为,文物合理适度的利用,其要点是统筹保护利用关系、保护成果惠及人民、文物部门守土尽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难点是权衡保护利用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谈利用。在新型城镇化中如何做好活化利用,他给出的建议是“先知禁区,再造新区”。

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陈履生会长认为,“活”易“化”难。要提高博物馆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展览质量上不去,只靠在上“抖”是没有用的。同时,“活”也要去除同质化,不是说把文物陈列或展现出来就实现了共享的目的。国家文物局政策研究处处长彭跃辉讲到,当前文物工作地位显著提升,体现了三个“前所未有”:党和国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国事活动站台频率前所未有,国际舞台出彩时刻前所未有。他举例阐述了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价值彰显和路径,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晶分别就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做了精彩演讲。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王唯山、上海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舒晟岚、香港信和置业有限公司中国业务总经理黄若红、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员会副会长孙君、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秘书长丁援、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杨秀清、山西文博志愿者之家创办人李强分别结合本单位文物活化利用实践做了案例分享。

论坛期间,还成立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该联盟是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等9家文保组织发起、国内各地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组织、机构和团队自愿加入的公益性的非法人机构。71个社团组织成为联盟首批成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被推举为首任轮值主席,同时确定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人文武汉学会)会长侯红志为下任轮值主席。

产后腰酸背痛如何调养

女性老年骨质疏松

小孩钙吸收不好怎么办

儿童小便黄
吃什么预防老年痴呆
怎样才能治宝宝感冒流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