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乡村小人物志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09-14
戏母
秉章老汉是村里公认的戏母。
七十年代的陕南,是经济落后,文化封闭的地方。落生在偏远农村,就成了远离文明,与世隔绝的“塞外”愚民。但是,农民们并不因为贫穷落后就因此而活得缩手缩脚、毫无生气,他们往往要在一些特定的时间里酝酿一种气氛,宣泄一次沉积的无奈,排练一场虎虎生气的表演,成就一种农家方式的表现。可是,农村,有什么呢?偏就深山出鹰鹞,就每每成就了一批民间土“艺术家”。戏母,就是其中最厉害的。 戏母,是坐镇一方的文化师长,是乡村戏班的教师爷。但凡村里耍社火、扫五穷、以及文革时期唱样板戏等跟戏能接上茬、挂上钩的举动,我们村的秉章老汉就成了一个光光鲜鲜、浑身放光、唯一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说戏人——用现在时髦的说法,秉章老汉就是集编剧和导演于一身的双料执行导演。
当然啦,说戏,是要知道前三皇后五帝的来历,知道生旦净末丑的“过脚”,知道些“夸父追日”、“重耳逃难”、“太监乱朝”、“儒生救国”、”和纵连横”、”狸猫换太”等剧目的演义。事实上,秉章老汉胸中有丘壑,是个地地道道的戏匣子。
秉章老汉矮个、光头,细嗓,精瘦,老脸遍布黑斑,有点酒糟鼻。雨天时戴一副塌腿老光镜,后面用线栓着,扑踏扑踏老跑村支书家要报纸看。支书女人和他同辈,瞧见他浑身泥浆,就秧他:
“咳,谁家磨槽里的驴子蒙眼都没摘就跑这来了?”
秉章老汉早被她奚落惯了,只站在门口,委屈地说,
“快入冬了,曲曲还没影影哩。”
我们那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入冬交九后,伺麦子冬灌一毕,春节要耍社火的戏折子就得赶紧排练了。能不能上戏,可是他秉章老东西说了算。支书老婆早闪身里屋寻出一叠套红框框的报纸递过来。秉章老汉一个趔趄,急忙冲上石檐坎:
“慢些点慢些点,看别让碎雪把纸神神弄日塌了。”
说着撩开衣裳前襟,露出满身的肉皮和筋骨,把些报纸贴身掖在胸前,复放下衣裳,用双手交叠压住,就像猪八戒捧着罗汉肚一样,下了三级石檐坎,在绵绵的碎雪沫中瑟瑟摇摆走了,空留下一串歪歪扭扭的脚印散布在薄雪里,越拉越长。
据说我们那儿原先是不办社火的。后来办起了社火,完全是归功于秉章老汉的功劳。老汉在县剧团干过。
秉章老汉原先不识字。72年村里派青壮劳力去茅坪堰修水库,年轻的秉章随民工队去县里参加上劳前的集中思想教育,在 000民工队伍的誓师大会上,适逢西安易俗社来县慰问演出,就安排民工队看了一场。那场戏演的是《窦娥怨》,西安易俗社的名角严凤英把窦娥的冤屈唱得悲悲切切,把窦娥的冤屈演的逼真自然,让秉章在不知不觉中泪水涟涟……。秉章才知道曲曲的魅力,后来水利建设完工,就直接跑到县剧团,求情要学戏。县剧团一问,他大字不试识一个,死活不要。他偏赖在团里打杂搞剧务,参加了县里的识字扫盲班的夜校学习,算是成了半个文化人。可是秉章到底是个农民,年龄又过了学戏的畔畔,老是上路太慢。除了上台扮个家丁、人役什么的,决没有上场的机缘。过了大半年,眼看学戏无望的秉章私下里跟团长告了别,卷铺盖回家了。
重回农村的秉章演戏的心思更重了。一有时间就琢磨戏路,如痴如醉。可是对于农活,他却很外行:犁地不会带犁头,插秧不会换脚窝,担粪挑尿不会换胛骨……一干活就惹人笑话,成了个直不起腰的半塌子,眼看上三十了,说媒的喜鹊还没落枝。
秉章倒不急,他迷着戏哩——好东西总有用场。
一晃三五年,打倒“四人帮”的喜讯如春雷咋响,拉开了农村的文艺序幕,也给秉章带来了释放和宣泄演戏情结的机会。一时间,全国上下都在对“四人帮”进行声讨。上级要求各地深揭猛批 “王张江姚”的丑恶罪行,大队村支书有些挠头,找到秉章,请他给 。
秉章早就按耐不住了,他凭借在县剧院的“修行”,做了一出批判“四人帮”的活剧,每晚在各生产队巡回演出,博得声誉,赢回自尊。改革开放后,我们那个“八山半水二分田”的丘陵山村,也实行了包产到户。田地分给个人,连续三年下来,家家粮满仓。俗话说得好:“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开门迎春风,进门有米粮的庄稼人的日子一下子赛过了吃蜜糖。吃饱了肚子的农民心情舒畅起来,脑腔却空洞了。他们积极要求耍曲曲的兴头在憋了整整十几年之后,顿时分外高涨,都私下里撮弄秉章老汉给编些曲曲耍一耍。
秉章老汉正中下怀。
秉章老汉沉浸在戏中如鱼得水。头一年春节,大年初五,秉章老汉挑起“扫五穷”的“壮举”,精心组织了九角的队伍,加上敲锣鼓枷笥的,随从帮忙的,上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里一直扫到县里。人们本来都一直穷着,突然富裕了,心中的霉气都想统统赶跑。秉章老汉在旧书旧报上参考来的“扫五穷”活动,赢得了家家户户的欢迎。本来是耍,却不料当年就收入现金三百元,粮食十麻袋。县长还夸我们村的“扫五穷”是在宣传包产到户的好政策,还跟秉章老汉握了手。
第二年春节大年十五,秉章老汉让我们村的社火又在县城里耍了个美。他做了一个“新唐僧取经”——一队人马,千里迢迢地装扮,是要取发财致富的新经;又做了一队“采莲船”——宣传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还做了一队高跷队——扭起五谷丰登的秧歌;最出采的是“抬社火”队——十辆架子车,每辆车上绑着一张方桌,方桌上扮演出一出出新、老剧目:将相和、花亭会、计划生育好、富裕人家……惹得满城人都抢跟着看这个跟“县老爷”握过手的戏母母编排的社火。
后来,我们县的社火上省城参加汇演,县长亲自去我们村请秉章老汉出山,和县文化馆的老馆长一起弄了一台精美的社火,送进了省城,得了奖、扬了名。秉章老汉一时名声鹤起。
可是,秉章老汉一辈子光棍一人。
今年回乡,恰逢村里请了罗曲的戏班唱大戏,我看见戏母秉章老汉又被戏班恭恭敬敬请坐在台前。
老汉歪着头,微闭着眼,在品味台上演员的工夫。
人生戏里,戏里人生。秉章老汉是用心思在做戏,用戏掩盖生活的无奈苦焦与内心得执着期盼。
老胜
陕南的早春依然是寒冷的。
节令虽已立春,气温仍在0下五六度。一九七六年的大年初一正是这样的天气。
一伙八、九岁的小孩端着老碗坐在门口的石碾上。碗里盛的都是元宵。因为要粘(音:ran,三声)灶,因此,大年初一的早饭是必须包元宵吃的。其中有一个小孩是有些奇怪的。他左手腕上套了一个用冰茬做成的厚约二寸、圆如碗口的冰圈圈“首饰”,冰化的水正一滴一滴顺着胳膊往袖筒里流。也许是套在身上的棉袄已经穿过几冬,袖口显得短了,露出一小节冻得红红的胳膊,黑乎乎的左手端着一碗元宵,正在大叫:
“谁敢跟我比赛吃元宵?”
元宵吃多了粘肚子,一伙小娃都没声张……他一口气吃了两碗——26个元宵,成了一伙小娃们的头头——这个小孩就是老胜。
老胜在后来的成长里程中,一直是有些惊人之举的,如同他在八九岁时一口气吃下26个元宵的举动一样令村人叹为观止、嘘咦不已。
有一年春末夏初,龙王滩水库翻塘了,门前的小河里涨了水,老胜想去河里摸鱼,可是又不能旷课。老胜就出注意,我们把过河的独木桥拆了,装成桥被水冲走上不成学的样子。他带我们一伙小娃下河摸鱼,鱼没摸上半条,一伙小娃被老师揪住。
老师很生气,问:都咋不上学哩?
我们都嘻嘻:水把桥冲烂了吗。
老师看看桥,说:水长手了吧,不然水离桥还有一尺高哩,咋能把桥给冲日塌了?
老师还说,谁在说假话就再别念书了!快说,是谁带的头? 一伙娃们都没言语。
老胜却狡辩:是水鬼借了我手弄日塌的。
老师叫他蹲墙根,他却偷偷拿本本写老师布置的作业。
事实上,老胜学习很好。上三年级时,有一回教数学的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数学题:
板凳马脚三十三,一百个腿腿往上按,问:板凳几个,马脚几个?
老师说,这道题是先前我考大学时考塌豁了的,看那个“鹞子”能算出来?!
怪了,老胜第二天上课跟老师说:
“老师,咳老师,马脚 2个板凳只有1个,对呀吧?”
老师就笑,说,你是瓜娃,头大脸圆额卤宽,是出息的料,可就是不学好。
老胜跟我说,学习有求用哩,我又不像你,是个居民户,将来可以靠学习在外面找工作;反正我大是木匠,我长大跟我大学做木匠活算求了。
老胜真的不喜欢上学。老胜不喜欢上学,喜欢放牛、拾柴。他当然有些令小娃们眼气的本事。
春天,他会用柳枝嫩嫩的树皮旋成长条做喇叭吹,呜哩哇啦的很好玩;用细细的柳条编成柳条帽武装成八路的样子,藏猫乎。
夏天,他在池塘里洗澡(游泳),能一个猛子从这头闷到那头;他还会踩水,两只手举着衣裳从这头下水从那头上来穿衣裳。最有本事的是,他能叫家里大人发现不了自己洗澡了(每家的大人都是不准小娃下池塘的)。我每次回家,我妈都要抓住我,用指甲在我大腿划,划出印子,就得挨打。我十分羡慕老胜能够骗过大人免遭皮肉之苦。我就问老胜,老胜你跟我说呷,我给你看娃娃书,我爸爸才从城里给我买的。老胜想看娃娃书,就告诉我:你穿衣裳时不要搽身子,湿着穿,保证你妈验不出来。我一试,果然我妈没扣出印子。
秋天,我们一伙娃们去放牛、寻猪草、拾柴。老胜却会骑牛。他拉住牛犄角,捎捎牛肚子,牛就听话地卧下,老胜骑上,一拍牛沟子,牛摇摇尾巴,立起来,走了。我家是居民户,没牛放,我就跟他们去拾柴。看老胜骑牛,也想试试。老胜把我扶上去,呀,不用腿走路,真舒服。晚上睡觉,我妈发现我裤子上满裤裆牛毛,把我一顿痛打。
冬天,没事干,我们玩“碰城”。一伙小娃分开两队,手拉手一字排开,轮流让一个人冲向对方的“城池”,碰开者,获胜。我们对每次都是老胜第一个出马。只听对方唱:“野鸡铃,白马城,马城开,谁先来,请老胜过来碰城来。”老胜猛地像头牛专往女娃伙里冲。一冲,赢了。 嘻嘻哈哈的童年一眨眼过去了。
初中毕业,我家搬进城里,关于老胜后来的事情都是村里人进城在我家歇脚时谝的。
老胜最终跟他大学了木匠。学了半年,就想在家里做风车。他大骂他:
“瞎熊娃没学会爬哩就想跑,脑筋叫狗给啃吃了,蹁平机去,磨斧头去,拿墨斗划线线去!”
老胜偏不听,固着做。风车的圆肚子到是做成了,就是不肯出秕谷和麦糠。
他大带他给河对面柱头家修新房,下料时他偏说他大把金柱、檩条、大梁的尺寸搞错了,非要用勾、股、玄来重新计算尺寸。气得他大直骂:把你个拐货,丢人显眼的吃才货,滚回去,我没你这瞎熊娃!
老胜再不跟他大学木匠。他整天在家耍,一来二去学会了打麻将。 乡上干部下来检查工作时,支书就叫老胜支一腿。老胜每回都会赢了乡上干部的钱,干部却不气,嚷嚷:下回看不输得你瞎熊娃脱裤子。
老胜的妈看娃成了二流子,日急慌忙给他说了个女娃,结了婚。不出一年生下个丫头,叫秀娃。老胜的心思却不在媳妇和秀娃身上放。整日还是在耍。
老胜端得是个机灵人。和干部们搓麻将时,老胜听得一伙干部说起深圳、海南钱好挣得很,就起了心里巧,直问南边的情况。把个那边的事情闹了个根根到梢。
有一天,老胜跟家里说,他想去县里种猪站买头猪娃回来喂。他妈想是好事情,喂母猪能下猪娃,一窝一窝接茬下,就可以买了赚点钱。于是给了老胜200元钱。老胜一个猪娃买的再没见影影。老胜就这样离开了村里,离开了家里的亲人,自此杳无音迅。
这是八五年的事情。那时侯,打工潮在我们县还没开始。我猜他是跑到南方打工去了。
九十年代末,我们村几乎见不到年轻人。他们实在不愿意在黄土地里像鸡子一样地刨食,就都像老胜一样出外打工去了。村里的年轻人在外面打工挣了钱,好多人家都盖起了楼房。
有人回来边数钞票边说,在某南方城市看见过老胜,给人做了上门女婿,日子还不如村里。又有人说,老胜在某南方当了大老板,做得一手时兴家具,开着一家家俱城,生意火得很。老胜父母听得,就呜呜哭个不止。
我不知道谁的话真实。可我宁愿相信后者。凭他的灵性,他不会不出息的。有时候,我常常会想起老胜。想起他幼童时的万般调皮和成年毅然决然的出走。我想,是不是农村在更多的时候压抑了他的思维发挥和想象空间,抑制了他超长蔓延开来的对世间事物的认识和感知?
共 1911 字 5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组乡村小人物写的栩栩如生。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各有千秋。都是个性十足,让人钦佩,让人尊重!都是农村发展的脊梁,有他们农村才能沿袭发展,才能壮大辉煌!戏母有天生的艺术细胞,老胜聪明机智,磨刀人老王精明强干,还有大爹的勤俭持家,摆小摊的老夫妻俩相濡以沫支撑小摊,小本经营,薄利多销,大妈的事情婆婆妈妈,却是千百万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还有破烂村长,建秀和她男人,都是乡村生活的一道道风景,朴实本真,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曲意奉承,就是这些小人物撑起农村一片天,描绘一副副丹青水墨图,构成了乡村最新最美的图画。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氤氲开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却在烟火气息十足生活中,撷取感动瞬间,字里行间闪动着时光长河的波光粼粼,把世俗生活织缀成了锦绣文章,可见作者文学功底的深厚和对生活的洞悉能力的独到锐利。感谢赐稿,问好作者。【;冰梅】【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92014】
1楼文友:201 - 21: :0 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氤氲开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却在烟火气息十足生活中,撷取感动瞬间,字里行间闪动着时光长河的波光粼粼,把世俗生活织缀成了锦绣文章,可见作者文学功底的深厚和对生活的洞悉能力的独到锐利。感谢赐稿,问好仗剑! 自幼酷爱文学,笑看世间百态,广交天下朋友,共谱华丽辞章!
孩子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三岁宝宝口臭是什么原因
宝宝中暑症状
宝宝中暑开微商城小程序
哪种药排毒减肥最有效
上一篇:麦家隐藏真实的自我
上一篇:江南八一与我有关的内容散文
- [经典语录]李宗原 ‖ 节日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香港画院名家作品邀请展
- [经典语录]为什么据说茶客都比较喜欢收藏易武茶呢?
- [经典语录]咖喱酱证件照曝光,眉目清秀颜值颇高,还意外撞脸白冰
- [经典语录]通威股份(600438.SH)2022-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已完成投资者购买 斥资约54.88
- [经典语录]妈妈“乱数数”散手娃喝药火了,网友:但凡有幼儿园文凭也不至于
- [经典语录]冯远征大8岁老婆太身为了,同框小28岁蒋欣,穿蓬蓬裙竟似同龄人
- [经典语录]海洋水质的网站监测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 [经典语录]把女朋友当女儿养的男生也比较聪明 女孩子本来就是你越宠爱 她越可爱的 你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和保护 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