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pp8月8日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2-04


《废都》 贾平凹 著  作家出版社  9.00元

  重版《废都》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韩浩月

8月8日,各方挑选了一个好日子,用于首发重版后的《废都》。一部作品被禁16年后重新以正大光明的形式再版,贾平凹用“既有喜悦,也有惶恐”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但不管怎么说,“喜悦”也是排在“惶恐”前面的。待签售那天,媒体云集,名流捧场,愿老贾心境澄明,只剩下痛快。

新版图书还未上市,有人已迫不及待将《废都》重版列为2009年度文坛大事,并从多个角度解读了重版所隐含的重大意义,大略分为以下几种:文学价值凸显说、中国社会进步说、文化政策开明说……欢欣鼓舞的语气,大有迎来一个出版新时代的架势。一本《废都》,能承受如此之大的意义吗?在这股热议的潮流过去之后,也许大家会觉得,它的重版,与其他曾经畅销或者曾有争议的书的再版,并无太大区分,并不能够拓宽多少文学创作的边界。这枚16年前的“石子”,投到今日时代之湖面,溅起几圈波纹后,仍避免不了直落湖底的命运。

在对《废都》重版的解读中,有一个人们自己加上的词,“解禁”。何谓“解禁”?这要从199 年《废都》被禁说起。尽管已经找不到当初那纸禁令的原文,但所有报道和评论在说到《废都》被禁时,都以肯定的语气证实的确有“官方正式发出的禁令”存在。既然禁令是官方发出的,那么理论上也需要官方有一个正式的解禁文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解禁”。当然,一部曾经被禁的图书正式出版,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阻止和干涉,说成“解禁”也未尝不可,但毕竟这只能是一种诠释。

作家出版社社长助理刘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不是解禁,请不要用‘解禁’这个词”。一方面对“解禁”讳莫如深,一方面对“解禁”又有着近似狂欢式的解读,这种令人寻味的现象构成了《废都》重版后的一道文化景观,也成为《废都》重版后最大的一个新闻点。这个新闻点看上去似曾相识——现在常用于郭敬明等偶像作家身上的营销手段,其实早就在《废都》身上演习过了。现在想想,招来禁令之祸的究竟是《废都》的性描写,还是《废都》的另类营销?

“解禁”成了《废都》的最大看点,这个看点已经超越了这部小说的内容而成为一个文化话题,读者还会关心方框改成省略号、“此处作者删去××字”改成“此处作者有删节”吗?16年来《废都》盗版不断,据说超过了1200万册,互联网上也能轻易找到全本,如今加入套装行列、每套售价116元的《废都》,还能够销出多少,恐怕很难给出一个乐观的数字。与当年被禁促销取得的奇效相比,现在《废都》解禁取得的促销效果,只能用小巫见大巫来形容了。

在“解禁”带来的话题之下,无论是重新认定《废都》的文学价值,还是借它研读出版政策,都有些操之过急。将对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种种期待强加于《废都》身上,是《废都》不能承受之重。《废都》的重版,不过是还原了它单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本质,这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自然而然得到的一个结果。付出耐心的等待,被禁500多年的《金瓶梅》也会有重新回到书架上的那天。

[NextPage]

  重版《废都》至少是反市场的

  作者:李清

最近,贾平凹先生的《废都》重版,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这部小说在十几年前刚面世时,就曾引起巨大的争议,贾平凹本人甚至说,“《废都》留给我的阴影影响了我整个90年代,现在也没有完全消除。”事实上,对每一位读过《废都》,或者对《废都》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重版《废都》引起社会强烈关注,都不是一件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出版机构何以会在今天选择重版《废都》,尽管笔者无从了解他们具体的想法,但简单分析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这本书已被有关部门开禁,重版已不是什么犯忌的事,没有任何风险;二是在出版者看来,《废都》是一部有价值的小说,有必要将它奉献给读者。当然,不排除出版方希望通过重版极具知名度的《废都》,获得经济效益。但不管怎么说,相信出版方会自信地认为,重版的《废都》会有人买。

但笔者想说,市场很可能会让出版方失望。因为高的新闻点击率,未必能换来图书销售量,就像当年徐静蕾出版《老徐的博客》一样,议论的很多,买书的却很少。事实上,十几年来尤其是《废都》刚被禁之后,这本书已经被盗版了据说有上千万册,包括笔者在内的大量想读它的人,都已经通过盗版书实现目的。说句刻薄的话,现在将《废都》放在旧书摊上低价卖,很多人都未必会感兴趣,毕竟它已经“过气”了。

如果有人抱着好奇、兴奋的心理,想去买来重版的《废都》,看当年的那些“□□□□(此处作者删去××字)”,都是怎样让人心惊肉跳的内容,他们也只能大失所望。因为这次重版,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将小方格的内容给补全了,而只是将小方格改成了省略号。有人甚至不无愤慨地提出,“新版《废都》依然在玩弄读者”。可是,不玩弄读者又能如何?难道今天的读者就缺点性描写看吗?

其实,从文学角度来看,《废都》算是有较高成就的。当然,传说的季羡林对它所作的预言,并不足为信。但至少在当年和今天,都有一些文学评论家对它进行了高度评价。比如中山大学的谢有顺教授指出,《废都》反映了一个时代在理想上的崩溃,在信念上的荒凉,它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命运和存在境遇的探查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则认为,《废都》勇敢地表达和肯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心,勇敢地质疑和批判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灵魂。

不过在笔者看来,说《废都》是当代的某部巨著,实在是一种庸俗的拔高。在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堕落、沦陷方面,它不过是一部相对较早的作品而已。今天类似的批判小说,无论是《桃李》还是《风雅颂》,哪一部不是同样的尖锐犀利、情节生动呢?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文人堕落的速度,都早已超越我们的想象,《废都》已难以满足今天读者的阅读需求。

或许,《废都》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正是它今天重版能引起关注的原因之一。但今天高调地重版这本书,在笔者看来至少是反市场的。今天大家议论《废都》重版,兴奋点仍然多在那些小方格,既反映了这本书曾经的尴尬,也是它和作者的巨大悲哀。 

  (编辑:李明达)

心绞痛患者能吃中药通心络吗
营口男科医院地址
滨州治疗男科费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