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先后赴上海北京等地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1-08

本报大型系列策划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于今年 月初展开第二轮报道,先后赴上海、北京等地,专访10余位作家、批评家、学者。 月4日、11日,王安忆、洪子诚、程光炜、陈众议、谢天振、许钧、史国强等7位作家、学者的专访陆续在《辽宁》刊发,引起全国性反响。其中,王安忆的独家专访更是引发近百家络媒体转载报道。

除新华、腾讯、中新、人民、中青、和讯等重要络平台转载之外,本报独家专访王安忆的报道还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站、中国作协官方站中国作家、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等重要机构站转载,同时,包括深圳、浙江作家、湘、艺术中国、当代中国文学、天涯社区、中国写手之家等数十家专业站以及地方也纷纷予以转载。

在王安忆专访中,她分别回应了文学市场化、文学影视化等相关话题,同时,还就围绕她个人创作的一些评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其中,她在回应外界将她与张爱玲频繁比较的问题时表示,自己跟张爱玲并无相似之处。这一回应引起广泛关注。媒体转载本报报道时,大多将题目改为《王安忆:我和张爱玲其实根本不像》,显示出该话题的热点性。有友也将王安忆与张爱玲进行了比较,认为“王安忆关心的是一件华丽的旗袍的褪色问题,而张爱玲则关心的是华丽的旗袍上的虱子”。也有友说:“我第一次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读了几页就会想到张爱玲。 ”

另一方面,洪子诚、程光炜、陈众议、谢天振、许钧、史国强等批评家、学者的专访也在上被普遍转载。同时,本报“重估”小结《致敬!以文学和文化的名义》和中央党校教授范玉刚的 《重估文学?还是重估文化?》被《当代作家评论》今年第二期转载。

今天我们刊发的是大型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之八,陈众议、谢天振、许钧、史国强4位教授作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专家继续发言,在此,他们站在中西方文学研究的中间点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中国作家与西方作家相比是否真的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同时,当西方研究界对文学的中国存在误读和偏见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如何让世界去认识一个真正的文学中国。

他们的观点是:

陈众议:缺少一份持守,也就是对于时流,包括市场价值、大众审美等等方面的背反,这或许是当代中国文学最缺乏的。

史国强:中国小说在西方影响力有限,中国作家确实应当承担一部分。当下的中国作家:一是普遍的储备不足,二是普遍的不够真诚。

谢天振:文学其实应该给人以崇高,给人以美好。但是,我们当下的文学,尽管把生活发掘得越来越深刻,但却遗忘了传达美好和崇高,许多作品写得太猥琐。

许钧:中国作家目光参照系还是小了一点。中国作家关注很多问题,但是,却很难从人性的根部去进行思考。

史国强:一个当代的小说家未必要在母语之外的语言上有很高的造诣。但是,一定要懂点外语。

谢天振:我们应该花比较大的力气,鼓励和培养海外的翻译家来翻译中国文学。

许钧:向世界展示文学的中国,还需要重视海外汉语的发展。

(:李明达)

安徽治疗牛皮癣费用
沈阳治疗白癜风费用
狮马龙活络油治疗跌打伤的效果好不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