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因为她是戴光中的学生位置位置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1-02-01

我认识毛海莹是因为她研究海派文学,还因为她是戴光中的学生。戴光中不但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还是“宁波大学宁波帮研究所”的所长。这让外地的北方人听起来会摸不着头脑,觉得一个“帮”字与“青红帮”什么的很易联系起来,不够雅驯。但事实上,这个“帮”字原无褒贬之分,“宁波帮”不过是商帮、行帮的一个名称而已。且扩大了,还可以指称一切出生于宁波、以宁波为籍贯的人,也无优劣之分。如果鲁迅在与其论敌的驳难中都不避自己的“浙籍”身份的话(见鲁迅《我的“籍”和“系”》),那么我辈也无须掩盖戴光中、毛海莹、吴福辉均属“宁波籍”这一事实。而当下要论及的文人苏青,正是个标准的老宁波。

苏青这个作家一生总共“红”了一次,那就是20世纪40年代她写出《结婚十年》的时候。这本小说几年里就印了18版,让她大大风光了一番,以至于现今还是因为这本书才有要谈她论她,并给她写传记的必要。除此以外,她命运多舛,悲惨薄命。先是婚姻不幸起于只会生女孩子,等到生了整体呈降低趋势三位千金后终于生出男孩,也就过了半辈子该和自己的男人离婚了。接着是因为与“胡风集团”的贾植芳先生通了一封与胡风没有什么牵涉的信,于是锒铛入狱,种下了下半辈子被“株连”的命运。

现在有人给这个仅仅“得势”了一次,却前后都是生不逢时的文人,写下了评传。是忧?是喜?是毁?是誉?都任凭后人去检验。但这毕竟是苏青的第一本完整的传记,总是有它的意义存在。写法上是有传有评、先传后评、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虽然不能说有多少创新,但也如传主的宁波人性格,是实实在在的。这里有对苏青生平材料的独立钩沉、调查、梳理,有对苏青其人看法上的个人体会。一个还不能说是重量级的研究对象与现在所能达到的研究成果,自不必一定构成因果律,但相互间的激励或限制总会隐隐约约地显示着。对此,我们已经觉得十分可喜了。

从学术上讲,本传对苏青这个海派作家的理解,是有所推进的。其一,是突出了苏青女性作家的身份。这并不是一句废话。现代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女性作家不绝如缕。女性作家虽似都有女性角度,但每每千差万别。萧红作品的回忆者的强势性质几乎压倒了潜在的女性性质,冰心的写作姿态在她结婚前就已经是母性大于妻性,丁玲刻画莎菲女士的时候是一种融入“自我”的女性叙事,张爱玲写曹七巧却只具“他我”(算是我创造的词汇)的女性立场等。而本书提出苏青的“母性世界”、“母亲神话”失落的论题,把她与新时期个人经历写作、欲望写作的女作家联系起来,道出了一脉传统,认为是现代的独立生存第一、优美生存第一的女性文学,是对男权社会颠覆性强烈的女性文学,是有道理的。我自己也写过几篇苏青的文字,觉得毛海莹有较为中国富豪做出榜样。陈光标说。鲜明的女性视野。她在“私人化写作”的背景下,找到了苏青这个婚姻不幸的独立职业女性身份的所在,这是一眼就能捕捉得到的。

其二是对苏青市民性的深入剖析。这点本书做得异常全面,从苏青的生平、入世经历、性格形成,到决定她作品特色的世俗题材、语言文字个性、平实审美风格等,各处都论及,无一遗漏。苏青文学的现代市民的“日常性”,被牢牢锁定。她之所写“婚姻家庭”、“饮食男女”,有突出的“物质”一面,但在“心理”层面上又有美化世俗的精神内容。这些以往被我们看做是“小市民”的东西,被一律打入冷宫的历史杂碎,有一天突然发现也可以构成历史分分秒秒的础石材料。市民的引入,让现代大众文化(文学)的面目分外清晰,它的前瞻性和媚俗性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本书作者尤其还用一整章节,来阐述苏青市民性的风俗、民俗内涵。所论的物质民俗、心理民俗、地域民俗、历史民俗,虽然不一定有多么透彻,但却是研究现代市民社会、现代市井,阐发苏青的重要侧面。

其三,从前到后,强调苏青是宁波籍海派作家,在海派阵容内部点明她的特殊。对于宁波家乡的勘查,是本传的一个特色。这并非仅是叙述苏青童年的需要。“乡”的根性,宁波城西浣锦村融进了祖父母的笑容、剃头司务和撑船公公的声音的家乡,那个青苔斑驳的浣锦桥影又融进了她所有的文字,是为苏青的生活之源。苏青与我父亲同龄属虎,记得父亲生前我曾复印了苏青的散文《谈宁波人的吃》给他老人家读,同样生于宁波也同样在上海成长的父亲是如何发出会心的微笑呵。苏青的作品好像就是我自小熟悉的操宁波话住在沪滨南市、虹口一带的亲友的大汇聚。我能从苏青文字身上体味宁波籍上海人的充满乡气的都市味:倔强、热辣、实利、不陈腐、兢兢业业,比滑头的上海人诚实(当然也有诚实的上海人),欠灵活,却也缺少回味。宁波人偏咸的饮食口味绝不仅仅影响上海的菜式,而是像苏北苏南皖南江南人都会作用于“上海人”的人格构成一样,渗透到海派作家的文格中去。在中国,没有纯粹的都市作家。“新感觉派”里面施蛰存比刘呐鸥、穆时英多乡村性,因施蛰存始终没有脱离松江县的根,不然写不出《春阳》、《鸥》这样的作品。在海派当中,苏青的乡根比施蛰存还长。当然,在长期的上海生活习性的作用下,无论是苏青、施蛰存又多了一份长江三角洲地区共有的新兴的气象、在现代工商业影响下的新兴的都会品质。这两方面的合成,可区别出海派与其他作家的不同。

如果不从学术角度来看本传,一个普通读者所要求的苏青传记,应当是色彩斑斓的,好读好看的。本书叙述亲切,论述通俗,一定程度上已经照顾到此点,但相信连作者也会承认,这还不是大众传记性的读物。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现代作家的资料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加上政治的文化的各种偏见的掩盖,收集调查变成了一项繁杂的工作,恐怕任何作家的传记也无法一次性将材料聚拢。我们看坊间女作家张爱玲、林徽因的传记之多,且互相重复,资料稀薄如同缺氧,便知道这绝不是一种传记的缺失。好了,现在终于有了这个宁波上海人苏青的传记了,我们应当知足。在知足后再生起一点期望,希望见到其他呈空白状态的海派作家传记的诞生。这不应当是个奢望吧。

(:邵钰杰)

定西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湖州包皮过长治疗费用多少钱丹东白癜风好的医院

通化白癜风兰州治疗早泄多少钱攀枝花看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临沂白癜风专科医院是哪个
太原哪白癜风医院好
北京宫颈糜烂哪家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