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家我的母亲我的天堂散文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1-16

『母亲的鸡』

每年春季,不少母鸡开始发春,不思下蛋,整天“咯咯咯”,寻思着孵蛋。它们看见别的母鸡生下蛋,连忙鸠占鹊巢,抱窝不再离开,赶都赶不走。

每当这时,母亲都会从中挑出一只肥大的母鸡,承担起孵化的重任。其它鸡,母亲也有对策,用绳子吊起来,用水淋,淋它三五天。经过冷水的洗涮,它们清醒了,重新回归到生蛋的行列。

挑鸡蛋是个重要环节,必须是受过精的。时间都定在夜晚,母亲拿出手电筒,对着鸡蛋照看,里面有阴影的留下,其它的留着卖或煮吃。

孵的蛋不需要多,二十个左右即可,挑个温暖的场所,铺上一些干草。母鸡整天张开羽翼,趴在上面。这时候的母鸡食物吃得少,一天吃那么点,匆匆啄完又回到它窝里。母亲都是单独给它加餐,喂精米,享受别样的待遇。其它鸡吃的,还是和原来一样,是未碾过的稻谷。

经过二十天多天,鸡蛋出壳了。晚上,母亲会细细地听,听到小鸡在蛋壳里有啄动的声响,会喜笑颜开。小鸡是陆续孵化的,母鸡偶尔会带着部分小鸡去晒下太阳,找些食物,但大部分时间都不离开窝,等着所有鸡蛋孵化成功。

小鸡出生后,全靠母鸡保护照顾。母鸡也承担起重责,稍有异常就“咯咯”叫上两声,所有小鸡都钻到翅膀下,躲藏在母鸡安全温暖的怀抱中。母亲也时常注意小鸡的动向,喂点食、添点水,窝要温暖干净些,还要防止鼠害。

小鸡在母鸡的照料下,很快长到半成大。母鸡母性顿失,原先的爱与精心荡然无存,反而霸占食物,甚至与小鸡抢食。母亲也不恼,看母鸡们吃得差不多,把它们一阵赶,留下半大鸡,单独给它们喂食。

半大鸡是不能与母鸡们同窝的,不然一晚上要被啄得半死。母亲让父亲用竹子编了个鸡笼,给半大鸡住。

待到公鸡长出鸡冠,开始啼叫,母亲都会隔上一段时间,宰杀一只公鸡,烹煮着吃,或者用粉蒸起来吃。小时,很少沾荤腥,这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忍不住多吃几碗饭。公鸡不能生蛋,养上两三只,用来给母鸡授精即可,其它的养着只能多耗费谷子。

公鸡啼叫,母鸡也开始下蛋。第一枚总是格外得小,比平常的蛋要小三分之一。母亲看了,却格外高兴。有了第一,第二第三就会接踵而来。家里的母鸡,一般情况下,天天下个蛋,有时个把星期也停上一天。这没关系,属于正常现象。

有时母鸡隔上几天没下蛋,母亲就会在早晨打开鸡笼时,提出那只母鸡,进行摸蛋。抓住母鸡翅膀,在它的屁股下轻轻捏上几下,就知道有没有蛋。有蛋,它没生在窝里,必定在其它地方。这天,我们有了任务,就是盯母鸡梢,看它在什么地方落脚。

生蛋的鸡十分警惕,稍微有点疏忽,它就生完蛋回来,在那里“咯咯咯”地唱响凯歌,似乎嘲讽我们这群不谙世事的稚子小儿。盯紧了,它等不住,直奔生蛋的地方,你等它生完蛋,再一看那窝,十几个蛋排在草丛中,整齐有致,让人看了兴奋不已。晚上,母亲会煮上一个蛋,犒劳我们一下。

鸡蛋攒起来,母亲并不多吃,谁家生了小孩子,可以提上几个鸡蛋去看望;亲戚来串门,母亲打上两个荷花蛋,迎接客人;装在篮子里,拿到街上去卖,换点油盐回家。我们这些小家伙,想吃了,缠着母亲,母亲拗不过,农忙时煮起来,农闲时打鸡蛋饼,或是炒葱花,甭管是怎样的做法,味道都出奇得好。

现在我们长大了,母亲也老了,她依然养着几只鸡,等着我们回家。

『母亲的戒指』

1975年,母亲嫁给父亲,嫁妆就一个箱子。母亲心灵手巧,里面有她亲手做的鞋和衣服,后来穿在父母和我们身上,让她赢尽脸面。但最让母亲风光的并不在此,而是压在箱底深处的一枚重约2克的戒指。几年后母亲戴过一次,在阳光下,闪烁着夺人的光彩,这在我们乡村是绝无仅有的。

乡村贫穷,短暂的风光后,复归平静。母亲和父亲一起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我们几个孩子也相继出生,两年一个,直至小弟,整整五个。

一家两双手做,七张嘴吃,在当时的农村,贫困可想而知。父母凭着两把锄头,把附近能开垦的土地都开了荒,种上玉米和红薯。一畦畦长势喜人,收成都很好。就在每天玉米饭、红薯果的日子里,我们依旧饿得人仰马翻,每天按着空瘪的肚子,直喊“饿”。听着我们的叫唤,父母愁容满布。一个严冬的夜晚,北风呼号,我们在厅堂内玩耍,父母在房间里商量,母亲说:“你看,孩子们都吃不饱啊。”“唉。”父亲叹气道。母亲:“要不,把我那戒指卖了吧?”“那怎么行,那可是你家祖传的宝贝。”“不行,那你说怎么办?”父亲没了话语。沉默良久,又是母亲的声音:“就这么决定了。”

从此,我们再也没见过母亲的戒指。也因此,我们熬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日子。

慢慢地,我们长大,读书,毕业,参加了工作。每次回家看父母,母亲都异常高兴。而在傍晚时,母亲走到院外,站在夕阳下,“啄啄”地给鸡喂食,鸡纷起争食。而母亲,常常对着天边的晚霞,一动不动,久久地凝视,已然忘了神。直到我喊母亲,她才回过神,对我一笑。而我,总能看见母亲眼里闪过的淡淡哀愁。我知道,那是因为她的戒指。

第二年,我省吃俭用,用一月的工资买了一个戒指,回家时带给母亲。母亲接过,戴上手指,跑到阳光下,对着阳光照了又照,戒指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母亲满脸幸福。

我很高兴,为母亲的高兴而高兴。

半夜,我起来小解,月色如水,我站在天宇,看了看天地间这最美的景色。良久回屋,经过父母房间时,又听见他们的悄悄谈话声,一时好奇,我停住了脚步。父亲:“也难得孩子孝顺。”母亲:“是啊,只是他哪里知道,我原来那枚戒指,又岂是别的所能代替。”

一下,我怔住了,我原以为,我很了解母亲,了解她的心,孝顺她,为她买来戒指,让她高兴,可哪里知道,白天的那一切,原来她只是假装,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戒指,能与母亲的戒指相提并论,那是她的一场梦,一颗珍藏在内心深处的梦。

『母亲的被子』

家在农村,祖辈世代为农,干活对父亲来说不在话下。母亲更是干活的好把式,一天到晚没个闲时,家里家外整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庄稼地,母亲每年都要种上许多棉花。春天播种,每一寸土地都小心莳弄过,土要敲得细碎。夏天锄草施肥,不留一根杂草,肥要施足,这是母亲的种地原则。每逢秋天,看到白色的棉花闪动在绿色的棉株中,母亲就掩饰不住脸上的喜悦之情。到了秋末,母亲便带上篮子,去摘棉花,她小心翼翼地剥开棉壳,将里面白白的棉花,带籽慢慢扯出,放进篮子,一个接一个,不急不躁,那副模样,宛若手心里是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宝贝。

棉花采摘回家,母亲会趁晴,摊开几个竹匾,将棉花一一散放在里面,隔上一个小时,她都要细心地翻晒一次,利于棉花的水分及时晒干。为防露水,母亲每晚都将棉花收归回屋檐下,每早再拿出摊晒,乐此不疲。

摊晒十余天后,棉花已干燥异常,没有一丝水分。母亲便用几个编织袋,将棉花塞满,挑到邻村,找到打籽的师父。师父用机器,一一将棉花中的棉籽去除殆尽,但从不收钱,只要里面的棉籽作抵,还常招待母亲喝上两杯茶,吃上一碗饭。母亲打籽回来,逢人就夸师父的好,让年幼无知的我也感知世上好人多,待人友善终有善报的道理。

棉籽打完,母亲也不歇下肩上的担。她接着挑起棉花,赶到乡里的弹棉花店。棉花店主人手起手落,棉絮在阳光下飞舞。要不了一整天,几床棉絮就弹好。趁着空闲,母亲也到大街上逛逛,看看热闹,挑上几样家用的东西,然后带上捆好的棉絮,赶回家。到家时,常已是星辰漫天,母亲喝上几口水,眉间虽有累意,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知道这是崭新的棉絮带给她的。

棉絮弹好,母亲将它们晾晒两天,认真叠好,存放在橱柜里,等我们打工的游子归来。

每年年底,我们这些打工的游子,到老板那领上工钱,挤上拥挤的客车,回乡享受一家团圆的浓浓亲情。这时,母亲早已知道消息,两天前她就将棉絮从橱柜里拿出,晒上两天,让被子里充满阳光的气息,然后用上针线,把被单被底棉絮缝在一起,密密麻麻的针脚串联在一起,足以让我们感知沉甸甸的母爱。我们回到家,放下打工包,吃上团圆饭,然后对着窗外的星光躺在被窝里,一年打工的艰辛和疲惫就在不知不觉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惟剩下一股子山里人的特有的善良与淳朴,在现实生活中披荆斩棘,去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共 19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市井百姓吟咏母亲的文字不可计数。本文作者截取母亲生活中的三个片段,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真实、质朴、简洁的文字,把母亲淳朴的爱娓娓道来。整篇文章弥漫着蓬松的新棉絮蕴藏的阳光的味道和温暖,让人不由感慨: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子女报与不报,母爱都在那里,圣洁无私,一如既往。欣赏,荐阅。【:素馨】 【江山部·精品推荐1 】

1楼文友:201 - 20:54: 2 文章起笔和结尾都干脆利落,没有拖沓之感,但又不缺乏感动人的力量。学习。问好单老师。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回复1楼文友:201 - 18:47:28 非常感谢。

2楼文友:201 - 16:42:10 遥远的记忆,如此凝重而深沉,母爱,在平凡中彰显伟大和温暖。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2楼文友:201 - 18:56: 0 非常感谢。

楼文友:201 - 16:4 :05 珍惜生活,珍惜平凡日子里的亲情。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热淋清颗粒功效

热淋清颗粒喝多久

热淋清颗粒能治尿路感染吗

人的精气神如何产生
治疗厌食症的方法
男人小便刺痛吃什么药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