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了宇将军跑了汤元帅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0-04

《捉了芋将军,跑了汤元帅》

话说三朝帝师元老朱轼朱大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元年,享年七十二岁。

朱大人是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人,他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有关他的故事很多,尤以《南瓜记》著名。但我要讲的却是关于他的另一段风趣往事……

记得还在朱轼很小的时候,经常和发小一起放牛。有一次,三两发小把牛拴好,拿出早已备好的瓦罐,在田间偷芋头,并把偷来的芋头洗净加水放入瓦罐,捡拾柴火煮起来了,当芋头快熟的时候,三人被芋头的香味馋得直流口水,等不及芋头煮熟就开抢了。只听砰的一声瓦罐被打破了,汤流了一地,三只小馋猫也顾不得其它,赶紧拾起地上的芋头津津有味的吃起来了!

此事过去很久……后来朱大人在朝为官,一天听得下人报告有家乡发小来访,朱大人好不高兴,叫上文武百官一起宴请“老根”,好酒好菜招待着。这“老根”酒过三巡,突然说:“朱兄,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在田间偷芋头打架拿罐里打破了么?”朱大人一听,脸一沉,随即离席,并命人立马打发他回去了。

此人回到乡里,找到另一发小,如此这般的诉了一通委屈。此发小说:“这能怪谁?你看我的!”

于是他也上京来找朱大人,朱大人也是邀请文武百官高规格,地接待他。酒过几巡之后,此人见时机差不多,抹抹嘴上的油说:“朱大人,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杀进田州府,攻破罐城,你一刀我一杈,活捉芋将军,逃跑了汤元帅么?”文武百官一听,个个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哎呀,朱大人啊,想不到你小时候就这般英明神武啊!”朱大人一听可高兴了,留着此发小接连住了好几月,才让他回去,并送了好多东西!四乡八邻的好不羡慕。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为何同样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因为前一个人他忽略了两点,一: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不管是批评的话还是表扬的话,你把它说好听了,人的心情就愉悦了,心情愉悦了气氛就和谐了,气氛和谐了当然一切就都好了。二:他不懂得语言是一门艺术,并运用这门艺术!而另一个人却把它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逞一时之快,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本来有希望的事就毁在你这张嘴上,最好能做到每日三省吾身。

但好话不等于奉承的话。一味地谄媚,阿谀奉承也是不可取的。为人处事还是要从善从真,营造和谐社会,好好说话,把话说好,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相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共 9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捉了宇将军,跑了汤元帅”是一个蕴含着三朝帝师元老朱轼朱大人和儿时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偷芋头用火罐煮来吃的故事,朱轼在朝围观后,当年的一个小伙伴去看他,因为酒过三巡,高兴之余,提起了往事,说了真话,朱轼不高兴,那小伙伴被打发回家,而另一小伙伴只是把偷芋头的事换个方法说来,却赢得了朱轼的赞赏。作者通过这个典故,来借以说明,语言是门艺术,凡事先三思而后行,不假思索,逞一时之快,会适得其反。懂得语言的艺术,把话说好,往往会事半功倍。前提是不要阿谀奉承。【:秋天的风】

1楼文友: 16: 8:02 给人醒悟,受益颇深的佳作,学习了。问候作者,祝写作愉快。同时也多写些这样的文章,真的受益匪浅。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2楼文友:- 1 19:2 :02 谢谢秋天老师,遥祝老师快乐。

小程序查看注册进度

建微商城的费用

制作一个微信小程序

冠心病秋季的饮食注意事项
老年人脑梗死怎么治疗
灯盏花龙头企业官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