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一个高远的理想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1-11
一、追求的内转——《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一个高远的理想。我们读书、受教育好像就是为了实现这种理想。我在少年时候,就把“少年心事当拿云”作为座右铭。其实,我们的理想无论实现与否,都是对外在事物的一种追求,诸如钱财、地位、官职、名利等。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迷失自我。特别是步入社会之后,更有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于是我们也变成了功利之人,“贪、嗔、痴”随时吞噬着我们的心灵。
于丹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要把追求从向外转为向内,也就是完善自己的心灵世界从而获得快乐。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当你看外界的时候,你就看不到自己的心灵,如果你长久地看不到心灵,心就会变成身体的奴役。陶渊明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不愿过这种生活,于是弃官归隐。
那么,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内心的快乐呢?
要追求快乐,先要学会面对不快乐。
“人首先要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
“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缺憾。”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遗憾。”
但在现实中,我们的内心常常不够强大,常常会陷入一些琐屑的烦恼之中。如何强大内心呢?于丹说要提高自信心。自信心又来自哪儿?“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可是问题又来了,怎样才能做到“淡定与坦然”呢?如果真做不到,就要修炼。如何修炼?就是读圣贤之书。例如《论语》。因为一切答案都在圣人的思想里。
其次,在处事态度上,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我们不好的人,我们用公正、磊落的心去面对;对我们好的人,自然应涌泉相报。此外,无论对任何人,包括领导、朋友、父母、兄弟、夫妻等,都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种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
第三,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呢?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在其位谋其政”的道理。)也就是说,我们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不该我们干的事不要去操心。这和我们现实中的认识好像不太一样。比如领导常常会表扬那些出力多的人,并树立这样的典型作为榜样。有时候出力多也会出力不讨好。例如,今天不该你值日,可你去的很早,走到后就打扫卫生。领导看到后可能会表扬你。但值日人员不高兴了,可能会说你出风头。另外,当你干得多时,如果有好处 得少的得到了,你心里也会不平衡。因此,不该自己干的不要去干;该自己干的尽量干好。
第四,“言寡尤,行寡悔。”
孔子提倡少说话,多做事,因为言多有失。很多人也谈到“少发牢骚”。我们大都知道发牢骚也不起什么用,只是在面对不合理,不公平时免不了要发泄。我想,发牢骚也有所不同,有人仅仅是抱怨个人的得失,并因此作为不认真工作的理由。有人在看到别人遭遇不公平时也会发感慨。甚至对和我们八不沾边的人和事也会大发议论,比如我们看到电视上报道巨贪文强的事,也忍不住对其痛骂一番。但骂归骂,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当然,无论怎样,发牢骚总不好,还是我们的修炼不够。再说,每个人看到不平都议论纷纷,那领导怎么还能心安理得呢?人人都没有牢骚了,社会也就“和谐”了。只是像我等之人,不知还要修炼到何时?
当然,追求快乐的方式还不止这些,每个人自然也有自己的方式。路虽不同,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求得心灵的快乐,同时强大自己。但强大之后干什么?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好像又回到了对外部的追求上。不过这种追求和强大内心之前有很大的不同,此时的心境可以说是“以出世之心入世”。要入世就要面对功利,那么应该持一个什么态度呢?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并不是说“富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不是不要富贵,而是不要“不义”得来的富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当手段得到的富贵是无可指责的。
在心灵“淡定、坦然”之后,再去“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也许是人生应该有的追求。其实这时候表面上是向外追求,实际上还是内心追求的进一步完善。因为你要做的事是内心认定的,是超乎功利的(尽管它也会带来功利),是和他人,国家利益连在一起的,是人生理想和社会道德的融合,所以它会带来更大的心灵的快乐。
“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此时的人生境界可概括为“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
而对照自己,才发现我离圣贤之道还差得太远,只有先沉入海底,潜下心来,向圣人学习了。
二、美化人生——读《谈美》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以书信形式为为青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这本书最终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也就是说,人应该过一种“美化”的人生,而不是“庸俗”的人生。作者认为“人心之坏,就是未能免俗。什么叫‘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追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德的修养。”
关于‘俗’,作者没有作详细讲解。人们往往把追逐名利和物质享受看做‘俗’。我认为也不可一概而论,同样是做官,《论语》中说:“学而优则仕”。有能力做官的去发挥他更大的才能,为民造福,又有什么不好呢?像周公旦“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不仅不是庸俗,反而是一种美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贤相,流传千古。以此类推,钱、名、利等也无所谓“俗”或“不俗”,只是如果你是不择手段所获得的,获得后只是中饱私囊,那就不仅是流俗,而且有悖道德和法律了。
我们为什么要过“美化的人生”呢?作者说:“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净化。”“人要做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地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那么,作者要说明什么呢?就是要让我们去过艺术的人生,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生美化了,那么社会自然也就美化了。
我们如何去美化人生呢?首先要用美感的、创造的、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客观事物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是人的情感赋予了它“美”与“丑”。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她理想化了,也就是她和现实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距离。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跳出生活来看生活,就会用一种欣赏的态度来获得情趣。比如柳宗元被贬永州,政治失意,本来应该很消极,他却能寄情于山水,并写出流传千古的《永州八记》。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忍辱负重,倾毕生心血创作《史记》。这就是因为他们跳出了个人的荣辱,用坚强和毅力来美化了自己的人生。
其次,人生和艺术是连在一体的。“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那么,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成为艺术的呢?“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苏东坡论文,谓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伟大的人生和伟大艺术家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所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情愿辞官归隐,耕种田园。范蠡看出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于是灭吴之后悄然隐退。这就是“至于其所不得不止。”而诸葛亮感刘备三顾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姜尚垂钓蟠溪,“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这就是“行于其所当行。”政治清明,设职从政;奸党横行,归隐山林。然后求得养性修身之宁静,在思想的王国里自由驰骋。而千百年之后呢?“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那么,作为我之俗人,又如何美化人生呢?既无轰轰烈烈的功绩,也没有千古不朽的思想,又难脱物欲的追求,何以成就“艺术人生”?唯有在满足温饱之后“心向往之”而已!
共 1 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读《于丹论语心得》:我们要把追求从向外转为向内,完善自己的心灵世界从而获得快乐。首先要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不要纠缠在里面……。其次,在处事态度上,学习孔子提倡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第三,不该干的不要去干,该自己干的尽量干好。第四,提倡少说话,多做事,少发牢骚。追求快乐富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历练中,内心变得强大。人生的境界概括为“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二、美化人生——读《谈美》:人应该过一种美化的人生,而不是庸俗的人生。关于“俗”,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只要是为人民造福的,这样的俗也是一种美德。然后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生美化了,那么社会也就美化了。要用美感的、创造的、欣赏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放下个人的荣辱,用坚强和毅力美化自己的人生。人生和艺术是连在一起的。人生就是活着的艺术。两篇感想,站在人生的高度,深入思考,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方法得当。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佳作推荐欣赏!【:线线】
1楼文友: 10:14:24 问好作者,分享你的文字的思想内涵,,令人耳目一新,学习文字,做一个高尚的人,追求艺术的人生。 地平线,每天都是新的起点……
2楼文友: 10:17: 5 完善自己的心灵世界,就是要做自我改造。用客观的方法改造心灵,完善自我。 地平线,每天都是新的起点……
楼文友: 10:22: 6 美化人生,是每一个人的追求。每一个人都想生活得更好。这里面既有物质方面,也有精神方面。美化人生,不在于物质的丰富与否,而在与一个人能否有美化人生的追求。《五柳先生传》里,陶渊明追求的难道不是艺术人生吗? 地平线,每天都是新的起点……
回复 楼文友: 1 :08:40 我很欣赏陶渊明的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有人说是清高,有人说是不同流俗。我们只追求自己向往的艺术人生。感谢你的品评!不愧是中学教师,知识丰富,见解独特!
4楼文友: 10: 0:40 我的观点是,人生,是活着的艺术。追求不同,艺术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这就是哲学上的矛盾论,相对论。时代不同,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我不赞成的。为人民造福的中庸之道,为社会和谐的发展也是有作为的。个人观点,互相交流。 地平线,每天都是新的起点……
5楼文友: 10:21:06 那么,作为我之俗人,又如何美化人生呢?既无轰轰烈烈的功绩,也没有千古不朽的思想,又难脱物欲的追求,何以成就 艺术人生 ?唯有在满足温饱之后 心向往之 而已! 佳作!问好!
一岁宝宝便秘怎么办每日一次治疗ED
奥利司他胶囊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