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享有的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1-10

历史学家茅海建首本学术随笔集《依然如旧的月色》出版

“如同智者所言,你写的 那些人与那些事 不过就是些故人旧事。那么,在这个千变万化的近代中国与当代世界,还有什么是恒久不变、又可让读书人心常相守的?或许就有这眼面前依然如旧的月色 多少年,多少地,多少人,所享有的,应该是同样的。”

茅海建

“职业历史学家的与本事,不正是破译作伪的证词,揭开被掩盖的谜底?”着名历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茅海建教授在其刚面世的学术随笔集《依然如旧的月色》中如此定位历史学家的职责与使命,而这本随笔集是茅海建教授第一本学术随笔集。此前,茅海建出版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戊戌变法史事考》、《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等皆是近代史研究的佳作,广受同行和历史爱好者的欢迎。

茅海建教授严守历史学家职分,学者张鸣称之为“学界苦行僧”,除上课外,其时间都是在档案馆、研究室度过,甚至大年三十也不例外,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在百度上几乎搜索不到他的任何个人性材料,一位享有盛誉的近代史学者在公共领域几乎没有任何“足迹”,这在海内外华人史学界也堪称“奇迹”。

《依然如旧的月色》展现了这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生活和心灵世界的吉光片羽。该书第一辑收录的是茅海建教授怀人的文章,第一篇就是在其导师陈旭麓先生诞辰90周年、逝世2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读来感人至深。他追忆的一些细节彰显了1980年代初期师生关系的纯粹、真诚:“我心中最为温暖的,也是我多次说过的,是我第一次去陈先生家,刚入门就听到陈林林在说,爸爸,今天的西瓜太小了,茅海建来就不够了。正好我踏入门内,大家看到我,一屋子的笑声。师生之间在这笑声之中是最为接近的。然而,我对学生谈到最多的是,我与陈先生之间经常性的争执,特别是他在京西宾馆开史学会时,我和他之间的对吵。当时的我相当激进,主张以西化东,他对此不同意,认为西化不了东。与陈先生住同一房间的先生(我已忘记其姓名)出来为我们师生劝架。现在我的年龄大了,感到了陈先生的正确,西确实也化不了东。 夷 入夏后,会有多种形态的异化。而我现在的学生却不敢跟我对吵,他们似乎很尊重我,但这种尊重之后,又是我的失落。”在茅海建教授记忆中,他在华东师大历史系求学时的导师陈旭麓先生就像赵越胜笔下的燃灯者周辅成一样,是照耀、温暖其寂寞学术之路的燃灯者。

复旦大学历史系已故着名学者朱维铮是茅海建交往较多的学者,在《依然如旧的月色》中有篇专文细腻而真切地呈现了17年前他们的初次见面:“1997年2月,我还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一次回上海,朋友刘申宁君提议一起去看朱先生。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在一所日本式的老房子里,各种书籍杂乱地摆放着,到处都是,强烈的阳光射进窗来,也只有一丝淡淡的暖意,三个人坐在很旧的沙发和小椅子上,只是他一个人在海阔天空地谈论,一副意气张扬、才思锐捷的模样。晚餐在他家附近的小餐馆,他与店主很熟,点菜时不看菜单,喝的是黄酒。他说,下午起来没多久,这一顿饭可算是早餐,也算是午餐,此后才是工作时间,由此不能喝白酒,不然又要睡去了。初次交谈有好几个小时,内容我也不太记得了,只觉得他是善谈的人,只要你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想法,然后就可以不说话,静静地听着。我当时因《天朝的崩溃》稍受小累,他也知道此事,却在长时间的谈话中,善解人意地不提此事,而多次言及他对陈先生的回忆,让我感到了温暖。他送了我一本他的着作《求索真文明》。”

茅海建曾先后任职军事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回首研究生毕业之后长达 0余年的学术生涯,他最为感怀的是在北大的九年岁月(1999年至2008年):“我在北大的九年,是人生中最为愉快、最有成效的一段生活。当时我刚刚换了研究课题,一连三年没有发表论文,系里的领导没有人来说我。我因为在北京事务太多,没有时间写作,便经常跑到海外,一待就是很长时间,以致罗志田教授一见面就讽我为 国际学者 、 境际学者 ,系里的领导没有人来说我。我上课、培养研究生完全照着自己意图来,不太去理会各种规定(当时的规定好像也没有今天这么多),系里的领导没有人来说我。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个人的学术事业是开展的,是向上的,今天回过头来看也是富有成效的。一所好大学的本质,也由此表现出来。我离开北大后,外间有一些传言,多为不确。我回上海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照顾父母。”

收录在《依然如旧的月色》中的另外一部分文章就是茅海建各种学术着作的序言、导言,讲述其研究两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等的缘起与心路历程,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学术旨趣。在《戊戌变法史事考》自序中,茅海建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弊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就我从事的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来说,学科发展的轨迹是主题先行,很早就有了许多重要的结论。但这些结论所依托的史实却在匆忙中搭建,根基并不是很深。今天,年轻学生经常告诉我,他遇到的已有定评的 史实 经不起查证,往往是一考即错。对此我也有同感。在不可靠的 史实 之上,现在正运行着大量的推导、演绎、归纳,其结论也只能是不可靠的。学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手中已经并不缺乏结论,相反的是,我们的思考却为各种各样互相对立抵牾的结论所累。其中一个大的原因,即为各自所据的 史实 皆不可靠。因此,到了21世纪,我个人以为,在我们这一专业中,最重要的工作似为 史实重建 。”可是现状却让人不容乐观,根据茅海建的观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查档条件越来越好了,阅档室有了空调,不收调档费,还可以代订午饭,可是查档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此外,《依然如旧的月色》还收录了一些介乎专题论文与学术随笔之间的文章,主题涉及清末帝王的教科书、醇亲王府的菜单、醇亲王府分期付款购买的《大英百科全书》、康有为的房师和京师同文馆的年终考卷、晚清大臣张之洞如何给王公大臣、外国政要送礼、给慈禧太后进贡等,这些文章读来会让今天的读者从一个更为日常化、人情化的视角来观看和了解晚清的历史。

至于这本随笔集的书名为何如此文艺范儿?茅海建教授在序言中写道:“夜深人静,月亮一次次飘出云层,让我忽然有了一阵阵轻微的感动 回想起十年前也是在东京的那个夜晚,月光铺床的景色,引出了第二天的悲怆陈词。如同智者所言,你写的 那些人与那些事 不过就是些故人旧事。岁月如风,情景不再。那么,在这个千变万化的近代中国与当代世界,还有什么是恒久不变、又可让读书人心常相守的?或许就有这眼面前依然如旧的月色 多少年,多少地,多少人,所享有的,应该是同样的。”

(:焦娇)

孩子容易积食怎么调理
小孩补钙什么牌子好
幼儿积食咳嗽呕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