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见自家的窗户br灯亮着br门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2-14


《冬天二三事》

(一)《夜归》

风,把夜幕吹成了霓虹
忽长忽短的影子
紧跟着我的脚步声

静谧的街道
偶尔有三两声汽笛
超市都关门了
公安局也关门了
只有买烤红薯的老王
那炭火依然红红的

我用安详的步履
切割一道又一道斑马线
远远地,望见自家的窗户
灯亮着
门,半掩着

读完诗人湖北山村的诗歌《冬天二三事(外二首)》,就可以感受到诗人简单、平实的生活,通过诗人自己的细心观察、体验和与生俱来的一种“家”的温情,从中捕捉灵感;通过去挖掘那些平淡生活中的内涵,让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向往,让读者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温情的感动。
来看诗,第一首《夜归》。
小诗分三节。
第一节,开门见山的指出了诗歌的背景,时间:冬夜。地点:城市的街道。读完这三句话,二十几个字,读者感受到的却是一份急切的心情。同时也让读者自己建构起一个立体的画面,冬夜,起风了,匆忙,归家。“忽长忽短的影子”、“紧跟着我的脚步”看似描写城市街道霓虹的闪烁,实则正是这个冬夜里归家时心情的外在反映。
第二节,整个第二节还是以环境描写为主,从而去衬托诗歌的主旨。从静谧的街道、超市关门甚至公安局都关门了,可以说明这已经是深夜了,从而进一步将“归家”的急切心情从诗中流露出来。
深夜,冷风刺骨,那种家的温暖是所有回家路上的人的心情。诗人抓住这种心情,用老王那炉红红的炭火将心中的向往表达出来。因此,“只有买烤红薯的老王/那炭火依然红红的”这两句用的极为巧妙。这就是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有立体感的文学架构。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歌中,所谓的“意”一般不会直白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所谓的“境”也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需由“意 来建构。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诗人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场景或场地,有机、有序的结合,顺理成章而形成的一种有内涵、有意蕴的、美的境界,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唯一、独特方式。它既是诗人一直追求的理想,也是我们研读、体味作品的重要依据。
在这里不得不提诗人说:公安局的门也关了。其实,常理下可以写一些其他商铺的门也关了,而诗人却写了公安局的门也关了。为何?公安局,代表的是政府的执法形象,是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等等的执法机关。公安局都关门了,诗人想表达什么意思?我想读者都会领会到。
此外,还要提一下诗中卖烤红薯的”老王“,这个”老王“似曾相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他,大街小巷里,街角路口旁都是他的身影,他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而这个人物的出现也许是诗人有意的安排。”老王“也正是普通来百姓中的一员,为了生活依旧坚守在在寒冷的冬夜,那一炉的炭火也是”老王“和我们老百姓的温暖和希望。
从第二节,是自然的过渡到第三节。
在这样静谧的街道上行走,诗人的心是安静的。因此步履也是这样的轻快。走过一道一道斑马线,离家越来越近,近的已经可以望见自家的窗户。诗读到这,那心中已是满满的温暖。
”灯亮着/门,半掩着。“诗歌戛然而止,诗人恰到好处的留白,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也使得诗歌的表现 增强了,将诗歌一下写活了。
纵览全诗,语言朴实,寓景于情,情景交融;一首不错的小诗。


(二)《沿着漫长的冬季行走》

故乡的炊烟
是一朵季节的浮云
从故乡到异乡
季节,换了又换
雁群南归
丢下白雪,丢下凄冷

从南方到北方
漫长的冬季难以丈量
推掉城市的踹息与琐细
仰起脸屏住呼吸
让心跳去触摸故乡

多少枯草
多少坑坑洼洼
多少冰封
炊烟的温度都让足印
开如朵朵梅花

冬天的漫长
走过一段岁月的彷徨
固守一份执着
在地球与目光的相切点上
那是春暖花开的故乡

每个漂泊在外的人都像是一只风筝,不管你飞多高、走多远,另一端的线轴始终放在你最初走出去的地方。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老人都要叶落归根,因为那根线始终牵连着自己的心,不想挣脱,也挣脱不了。多年来,我总在期待一个飘雪的冬日;就如同诗人这样沿着漫长的冬季行走,踏上旧时的归途,回到宁静的村庄,约上儿时的伙伴;打一场酣畅淋漓的雪仗,堆一个不曾堆起的雪人,叙一回经年别离的家常。在纷纷絮雪间,在斑驳的记忆中,在久别重逢的欢笑里,重拾起那段曾经鲜活的记忆。让那颗漂浮已久的灵魂,沉淀在故乡的怀抱里,让心不再远……
诗人以“故乡的炊烟,是一朵季节的浮云”开篇,撩起了诗人和读者的一缕乡愁。而对于乡愁,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可谓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一个异乡游子的心。
虽然从古至今,无数诗人都歌咏过心中的故乡;在诗人眼里的故乡是世俗的,弥漫着炊烟、麦香和亲情。对于现代文明日益发达的时代里,在生存压力日益增加的现实里,那仿佛遥远又抵近的故乡时常会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那里有青山绿水,父辈乡亲,一切都纯朴、美好、亲情脉脉。对于目睹畸形的、冷漠的现代文明的诗人和读者来说,故乡的美是单纯的而温存的,是毋庸置疑的,故乡就是一首诗。“从故乡到异乡/季节,换了又换/雁群南归;丢下白雪,丢下凄冷”。
四季轮回,四季变换;故乡有时是遥远的,诗人沿着冬季走在故乡的路上,去丈量自己与故乡的长度。“推掉城市的踹息与琐细”用心去聆听故乡,这故乡没有机器的嘈杂,没有欲望的升腾,没有 裸的争斗……
在这寒冷的冬季里,那份从心底里升腾出的温暖,“都让足印开如朵朵梅花”。这份温暖正来自这淳朴的故乡,宁静的家园里,自然、人、心灵,一切都是静美的,在这里诗人感到的是现代的人与世界的对峙消失了。
“冬天的漫长
走过一段岁月的彷徨
固守一份执着
在地球与目光的相切点上
那是春暖花开的故乡”
诗人与他的故乡家园在这里相互依恋。那一缕乡愁化为春暖花开的美好愿景。贯穿全诗的正是这种深深的依恋。
在《沿着漫长的冬季行走》的诗里,语言朴实,在充满田园式的描写里,在整首诗里,我们随处可见具体的意象,是它们负载着诗人的情感,传达给读者。我们可以感知到诗人在这里曾经有过的,难以忘却的宁静恬然:在草地里,在坑坑洼洼的田野里,在冰封的大地上,在春暖花开的春天里……甚至是凄冷的冬季里也“固守一份执着”,因为“在地球与目光的相切点上,那是春暖花开的故乡”。在这个质朴的理想家园里始终带给诗人和读者一个充满生机和情感暗示的一种生命现象。

(三)《路遇》

本是很闲暇的一段路
冬阳也温暖,美好
弯弯的随意,在弯弯地走

目光恣意地徜徉
心事也淡然的,偶然
前面传来一只羔羊的喊叫

走近了
羊的喊叫在心里打颤
并用角不断地蹭我
我蹬下,抚摸着,哟
白白的身子被染红一大块
顿时,我觉得好冷

慢慢地,我用一些纸巾
还原了羊身的白
可自始至终羊没流泪
我心中
长满了好绿好绿的草

《路遇》,这是一首叙事诗歌,讲了闲暇时的一次散步,路遇一只受伤的羊的故事。首先,我必须承认这是一首很耐人琢磨的诗歌,始终不能一下拿捏到诗歌的主题,当然这是此类型诗歌的特色,这种幻象式写作,使这种诗歌总是带有灵性和神秘的风格。
诗人笔下的这次偶遇(当然也不可以说是偶遇,应该是诗人安排好的一次奇遇),便被涂抹上了一层童话般的色彩。诗人说:羊的喊叫在心里打颤/并用角不断地蹭我/我蹬下,抚摸着,哟/白白的身子被染红一大块/顿时,我觉得好冷。
这里存在明显的二元对立元素,即区别于人类的“争强好胜、勾心斗角”,羊却是“温顺平和”的。或许在这浮躁的尘世之上,羊的“温顺、平和”品质恰是诗人最为欣赏向往的。那么在这首诗中,“羊”到底象征的是什么呢?这样我想到了中国固有的“羊”的文化。
羊性情温顺、易于人类的管理,可想而知在远古或者古代人类饲养的动物屈指可数,如果能有便于豢养的动物对于人类的食谱或者生存有着很大的意义。而这些特征使“羊”这种动物很容易成为人类身边的生物性伙伴,于是人类就不可避免地在“羊”的身上倾注或者标记许多的情感因素,并最终使得人们通过“羊”的外貌特征及习性达到了一种附加在其身上的外在品行和内在性格一定的认识和认同。而在其认同和认知过程中这些品行不可避免地被人性化,其中品行中的一部分被融入人类的价值观中,从而才会有温顺、平和、吉祥、仁义等的象征。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献里,“羊”也常常被描写成向善、向美的动物。如《毛诗注疏·小雅·无羊》里说:“尔羊来思,其角濈濈。”郑玄笺注言:“此者美畜产得其所。”这里,羊被郑玄视为美畜。因此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羊”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与羊之间是一种交互的关系。当人们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羊的时候,并向羊的所谓温顺、平和学习、借鉴的时候,人正在外化为“羊”。反过来,“羊”也正在外化为人。于是,羊就成为人化的羊,人则成为羊化的人。中国传统的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在形成过程体现了这样的相互关系。
说了这么多关于“羊”的特质,无非就是想从中找到诗人在路遇是为什么会是一只羊而且还是一只受伤的羊。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了,“这只受伤的羊”恰恰就是诗人想到通过其表现的现实社会中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或者阶层就如同“羊”的性格。
诗人的触角是敏锐的,因此当诗人看见一些现实中不良现象后,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这首《路遇》当中,诗人将这种现象中的个体幻化成“那只受伤的羊”而这只受伤的羊在诗人眼里是那么的无助:羊的喊叫在心里打颤/并用角不断地蹭我/我蹬下,抚摸着,哟/白白的身子被染红一大块/顿时,我觉得好冷。读来一阵阵心痛。
这就是这只“羊”带给读者的魔力。而在最后一节,诗人写道:“慢慢地,我用一些纸巾/还原了羊身的白/可自始至终羊没流泪/我心中/长满了好绿好绿的草。”诗人力所能及的暂时抚慰了受伤的“羊”,还原了羊身上的白色。表达了诗人一种悲天悯人的性格,同时诗人又说:“可自始至终羊没流泪。”包涵了诗人两层意思一是一种无奈。因为,即使“羊”抗争也会受伤,也会这样,对于这个群体或阶层来说,逆来顺受已经是他们的性格了。二是一种感动,对于伤的坚持和不退缩。也正是这样一种意思,才会让诗人继续写道:心中长满了好绿好绿的草。
有理由相信诗人借“羊”,这样一只大家常见的动物来到诗中。就是想从中抒发胸中那那难以言表的情感。我甚至在这一刹那间,也仿佛遇到了那只受伤的羊。整首诗歌虽已叙事为主,将“羊”拟人化,使得诗歌充满了童话色彩,同时也营造起了一种深沉、感伤的抒情意味,读来令人动容。

共 412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感激水墨老师对诗歌《冬天二三事(外二首)》独到又精辟的赏析,我们有幸看到水墨老师对诗歌层层剥茧,抽出细丝的精华,从而在读者面前展现诗歌的意蕴精髓。让读者能够对诗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让读者在诗歌艺术作品形象内容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及生活经验,艺术性的对诗歌深入理解。通过水墨老师的赏析,我再重新又来看《冬天二三事(外二首)》,感觉诗歌原本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赏析的锤炼,比原来更加生动具体形象起来了,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它激发了读者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感激水墨老师叙事写人的细腻深刻赏析。堪称佳作!特推荐大家共读。问候水墨老师冬琪!笔健!期待精彩继续,佳作连连。【编辑:如风姐姐】
1 楼 文友: 2014-12-15 06:26:51 问好水墨老师,太佩服你啦!敬茶!
回复1 楼 文友: 2014-12-15 09:40:4 问好如风姐姐!辛苦了!
2 楼 文友: 2014-12-15 06: 2:06 感激你对《冬天二三事(外二首)》独到又精辟的深刻赏析!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是你用心捕捉到了诗歌要表达的意蕴精髓。丰富了读者对诗歌理解和想象。佳作!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 2014-12-15 09:41:09 如风姐姐过奖了,祝好!
 楼 文友: 2014-12-15 06: 5: 7 心灵深处的懂得,胜过万语千言;精神层次的认同,超越风尘俗世。代三村老师给你敬第一杯好茶!接着是我自己要敬你一杯好茶!茶虽虚拟,却是真情实意。
回复  楼 文友: 2014-12-15 09:41:40 谢谢如风姐姐!本应水墨来敬茶的!开心快乐每一天!
4 楼 文友: 2014-12-15 09:57: 4 拜读大作,佩服水墨老师细致的分析和讲解。让我们对原作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严肃文学不太景气,静下心来读一篇已属不易,何况这么认真地分析作品呢 !问好老师,恭祝笔健!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4 楼 文友: 2014-12-15 18:06:42 问好秋语老师!秋语老师过奖了,祝好,开心快乐每一天!
5 楼 文友: 2014-12-15 17:29:4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点缀心灵、溢美江山!
回复5 楼 文友: 2014-12-15 18:07:21 问好木石语社长!谢谢心灵,祝好!
6 楼 文友: 2014-12-15 17:45:5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6 楼 文友: 2014-12-15 18:07:42 问好雨春老师,祝好,开心快乐每一天!
7 楼 文友: 2014-12-15 20:12:18 感谢鼓励,感谢赏析!山村唯有多遍的品读,还需要说什么比这一遍又一遍的细读和回味更好呢?
回复7 楼 文友: 2014-12-16 09: 5:12 山村早上好!我是乱点,不当之处多包涵。
8 楼 文友: 2014-12-16 09:14:21 水墨的赏析与山村的诗作可谓是珠联璧合,山村的诗在含蓄与立意上大有突破,言尽而意无穷。水墨的赏析理论性,趣味性,知识性非常契密。字字句句点到作者的内心。让人眼界大开。特喜欢这样浸润灵魂深处的剖析。问好水墨!祝好!
回复8 楼 文友: 2014-12-16 09: 5:47 问好小桥!小桥过奖了,也就这样了。凑合看吧。祝好,开心快乐每一天!
9 楼 文友: 2014-12-16 20:27:06 感谢小桥的鼓励!也再次感谢水墨老师的专业细致的点评!谢谢
回复9 楼 文友: 2014-12-16 22:27:16 问好山村老师!喜欢就好,就害怕整坏了。
10 楼 文友: 2014-12-16 20: 2:05 我想收藏这篇赏析,不知水墨老师同意不?如果同意,请发到我的邮箱好吗?谢谢

附:山村的邮箱:zhaohuanming@foxmail.com
回复10 楼 文友: 2014-12-16 22:27: 5 已经给您发过去了。祝好!大庆男科医院
老年人便秘的调理
济南白癜风医院地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