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一九八五年四月里的一天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1-05
摘要:1 公元一九八五年四月里的一天,省文学期刊《沃土》小说老祝收到一封电报。电报内容如下: 小说底稿叫羊吃了,寄去的小说稿千万不要丢失! 1
公元一九八五年四月里的一天,省文学期刊《沃土》小说老祝收到一封电报。电报内容如下:
小说底稿叫羊吃了,寄去的小说稿千万不要丢失!
这样一个没头没脑的电报,让老祝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个什么小说?是谁写的?嗯,发电报的名叫杨三白。那么应该就是这个杨三白写的?但小说让羊吃了,这是咋回事?老祝摇摇头,把电报放在一旁,做自己的事去了。
一直到一周后,部收到一个鼓鼓囊囊的邮包,打开一看,原来就是杨三白的小说《六月》。面对这被羊吃掉底稿的小说,老祝首先就在心里打了个问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小说,值得作者专程打电报来说明呢?
嗯,小说不错,土的掉渣的语言,乡土气息浓郁,反映羊倌们生存困境下的内心挣扎,情爱悲欢,挺有味道。看着看着,老祝的疑问大了,这一点不像是个新人写的嘛,文笔如此老辣,对人性的揭示如此独到,那份敏锐的文学感觉如此之好……嗯,老祝拿定主意,要具体落实下,可千万不能让一个不明不白的新人随便拿人家谁的一篇小说来蒙混过关,那我可就失职啦。
2
老祝决定下乡去走一趟。
老祝反复盯着电报上那个地址, 县城南镇左林村,翻来覆去琢磨了一番,想,这个左林村,估计是个小村庄,要是偏僻的话,还不好找呢。干脆,先到县文联找找看,小说写得这么地道,就算作者不是在文联工作,文联的人也应该知道吧。于是老祝吩咐单位的司机小何说:“咱直接到 县委大院,找文联的人。”
当车子驶进县委大院,在文联门前停下,就有文联的人迎出来。老祝大家认识。文联主席使劲握住老祝的手,摇了摇,说:“哈,老祝,稀客啊!什么风把你给吹来啦?”
老祝就也摇摇主席的手,环视一下围着自己的人,道:“今天我别无他事,是想来找一个写小说的作者。”
人们面面相觑。谁也想不到老祝这个远天远地的大刊会来这个边远小县,找一个小说作者。大家听老祝翻来覆去说道了几遍,才弄懂了他说什么。文联的小张就说:
“噢,你是说放羊的杨三白吧,知道,在离他左林村不远的山上放羊呢。”
“他真的放羊?”老祝睁大了眼睛。
“是啊,真放羊。”小张说。
“他真的写小说?”
“对,写小说,咱县刊上发表过。”主席肯定地说。
“噢,走,去找他。”
“现在?”主席说。
“现在。”
“那吃过午饭再去找吧。”
“还吃甚午饭,现在去!”
于是一溜人分两辆车上了路。
出县城往南,是条水泥路。路上文联主席跟老祝介绍说,杨三白的爹,本来是省城建筑工人,当年六二压,就给压回村里来了。没几年政策变了,全家又迁回城里,但是杨三白因为过了年龄,户口迁不出去,只好一直待在村里,靠姑姑接济。到初中毕业,去城里找他爹,他爹大大小小一伙子娃,自己也年纪大了,挣不了几个钱,也没办法帮他,他只好回来给人放羊谋生。按他自己的话说,成天在山上除了羊就是山,闲得无聊,就问人借书看,一来二去也抹划上三笔两笔的,最初递给他小说时,还腼腆得诺诺说:也不知像不像个东西……
一直顺水泥路走,差不多走了四十来分钟,才来到了左林村。抬头看,村南就是当地有名的毛寨山了。老祝知道,这是本地当年打鬼子打得最惨烈的一个地方。车子停在村头,大家下车一问,坐街的老人们就指着不远处一间房子说:“看,那就是杨三白家,不过他这阵儿应该不在家,多有在山上放羊咧。”
于是在几个孩子自告奋勇的带领下,大家就一路上得山来。
还没走到跟前,文联小张就一指前面不远的地方说:“那不是杨三白!”
大家定睛一看,嚯,好架势!一面绿油油的山坡上,二十几只绵羊这里那里悠闲地啃草,那杨三白则顺山坡仰面躺在一棵山杏树下,脑袋下面枕着一本书,怀里搂着一杆鞭杆,呼呼地睡得正香甜哩。大家就咕咕咕地笑。文联主席忍住笑,吼喊了一声:
“你个狗日的,倒会享受哈!”
老祝忙“嘘——”一声,意思是别惊动他。不过这家伙睡得也是死,主席的一嗓子对他来说不起任何作用,照旧呼呼地打着鼾。
还是一旁一条牧羊犬霍地立起来,“汪——”地发出了警报,那享福之人才睡眼惺忪地迷离着双眼,不情愿地半坐起来,一眼看到主席他们,就忙忙地往起站。一边站起来,一边就势在裤腿上拍打着手,呵呵地笑着,就走到了众人跟前,伸手过来,一一跟大家握手。主席就对他说:“三子啊,给你介绍下,这是咱省刊《沃土》老祝,人家专程来看你的。”杨三白就又慌慌地伸出手来,跟老祝握手。
老祝看着杨三白经风历雨黝黑粗糙那沧桑的脸庞,感慨万端。赶紧让司机小何拍照。先拍了一张他和杨三白两个人的,接着叫文联的人一起过来,大家合影,最后让杨三白手拿鞭杆,站在自己的羊群旁,蓝天白云,青山绿草,憨憨地露出灿烂笑容的杨三白,咩咩叫着的羊们——这幅照片随后被老祝安排与杨三白的小说《六月》在《沃土》同期刊发,自己还给加了编者按。当然这是后话了。
杨三白发现几只羊觊觎山杏树下那本书,就赶紧过去捡起来。老祝就问杨三白:“你那是本什么书?”
杨三白说:“《忏悔录》。”
“卢梭的?”
“卢梭的。”说着,杨三白把书递过来。
老祝接过书翻着,点点头:“难怪啊难怪,你写的小说羊也要吃哩……”
在杨三白不好意思的叙述中,老祝,包括文联的人们,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4
誊写了整整一夜,杨三白终于划下了最后一个标点。看着厚厚的一沓稿纸,杨三白出了一口长气。他转脸瞅了瞅炕桌上那些纷乱的小说底稿,想,先去邮局吧,等回来再收拾。他一步跨出屋门,不由得晃了一晃。杨三白站在太阳地里,猛烈的阳光打过来,他头昏脑涨,眼睛酸困。嗯,写小说这营生,还不如我在山上放羊轻松哩。杨三白晃晃脑袋,揉了揉眼睛,向县城邮局走去。
县城距离左林村四十六七里路。自小山上放羊跑惯了山路的杨三白,懒得向人去借辆自行车,甩开两条长腿就朝县城走去。没想到半路上,他的寒腿痛犯了,寒腿痛一犯,他的右腿就不得劲,他只好使劲儿甩着左胳臂,晃着右腿,总算走到了县城里。
寄完信,杨三白甩着他的左胳臂,晃着他的右腿,一步一摇地撇到邮局边上的一间小屋,这是邮局的报刊亭。他埋头翻了翻,抬头问:“有新到的《人民文学》没?”小姑娘摇摇头。他又问:“《收获》呢?”小姑娘还是摇摇头。杨三白撇撇嘴,叹口气,扭身出来,慢慢往回走。
等到杨三白走到村头的时候,远远的,他就张大了嘴巴,啊呀,可了不得啦!他看见正房门大敞开着,几只羊正从里面慢条斯理地走出来,嘴里还有丝丝缕缕的纸片子。是走时候自己没带上门还是门被羊撞开了?他顾不上多想,赶紧奔进门去,一眼就看到,放在炕头小桌上的小说底稿不见啦,它早已经跑地上去了,纷纷披披①的,被羊们撕扯得稀巴烂……抱着一团稀烂的小说底稿,杨三白愣了几秒钟,转身又往外跑。这次他向邻居借了一辆自行车,一口气跑到邮局,气还没喘匀就跟那个管拍电报的女孩喊:“电报!快!电报……”于是,在杨三白的口述下,电报纸上呈现出这样的字样:
小说底稿叫羊吃了,寄去的小说稿千万不要丢失!
……
①:纷纷披披:当地方言,类似于披披散散,文中主要形容小说底稿被羊撕扯的稀烂的样子。
共 277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经过作者精心布局的佳作。首先,题目非常吸引眼球——《小说叫羊吃了》,众所周知,羊是一种非常温顺的动物,以食草为生,那么小说怎么会被羊吃了呢?有了这样的疑问,我们不得不去看作者怎样解开这个谜题。“小说底稿叫羊吃了,寄去的小说稿千万不要丢失!”作者用了这样一封同样充满悬念的电报来吸引着小说老祝同时也吸引着读者的目光想要一探究竟。此时,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小说作者杨三白的生活一一展现在眼前。杨三白是个底层的草根作者,从最初打发无聊时光的看,到初始尝试的抹划及至现在成为了一个有着老辣的文笔,敏锐的感觉,独特的视角的成熟作者。这份坚持,这份执着,是值得我们仰视的,而小说中着重刻画的另一个人物老祝,那种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小说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同时为更多的杨三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成就了梦想,充满正能量的文字,。【:上官欢儿】【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1:54: 5 问好夏冰老师,感谢老师赐稿短篇小说,致谢。
回复1楼文友: 14:54: 7 多谢欢儿,有你的鼓励肯定,足够了。
2楼文友: 22:04:06 小说篇幅不长,但是容量很大,看似诙谐的语言讲述的却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从开始的浅笑到后来的泪光莹然,我只能说,杨三白的一路艰辛,不是其中人难解其中味。问好。
楼文友: 17:56:09 呵呵,原来夏冰并没闲着啊!还得了绝品。问好!
回复 楼文友: 14:5 :4 问候李老师!
近来可好?
4楼文友: 14:51:26 开头写的真精彩,吸引我一口气读完。构思巧妙,题目也吸引人,写法细腻,欣赏学习了。
5楼文友: 16:12:55 篇幅不长,却意味深长,学习了. 文学比海,我愿做一滴水。
孩子脸色发黄上海中大医院程东峰
怎样儿童止咳用药安全
上一篇:仅留下满天的悲鸿
上一篇:设计一期以环保为主题的创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