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民俗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2-23


“民俗”,作为一种学术用语,在学术界的使用比较晚,但是作为一种日常用语,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礼记》中就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的表述;《汉书·董仲舒传》中云:“变民风,化民俗”;《管子·正世》中云“料事务,察民俗”等,都直接使用了“民俗”一词。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当时人们使用最多的还是“民风”“风俗”等词。如《诗大序》所云:“观民风,知得失”;孔子所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魏晋阮籍所云:“心气和洽,则风俗齐一”都是如此。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民俗资料极为丰富多彩,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是指各地民俗的差异。这些民俗差异构成了不同地区的民俗面貌,反映出各地、各民族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的精神风貌。
有学者指出,对于中国民俗的研究,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文献研究,即通过古籍的搜集整理,清理出古代的民俗发展轨迹,了解古代民俗的基本面貌;二是比较研究,即对传统的民俗事象进行纵向的考察和横向的比较,了解其基本源流,理清其发生、发展和传承、变异的历史规律;三是田野调查,即深入民俗发生地,实地考察民俗的立体面貌和文化生态环境,然后进行民俗的描述,将所了解和所见到的民俗现象记录下来。
竹山县文化体育局在全市率先编撰、出版的这部《竹山县县民俗志》,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民俗研究价值的地方民俗志。一般来说,志书的撰写,当是修志的专门机构即“方志办”的事情,文体部门却揽过来作了,足以证明了乐于担当的精神。《竹山县民俗志》的撰写与出版,同时也证明了局领导班子对民俗文化的高度重视,把有限的文化经费用在了刀刃上,诚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再者,作为该志书编撰主笔的陈新民同志,确实尽到了一名普通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他不顾严重“三高症”疾病缠身,勤勤恳恳,不辞辛苦,在退休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广泛搜求资料,三易其稿,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其恪尽职守、乐于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有所追求的态度,值得后继的文化工作者学习。
陈新民同志,确实说得是竹山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殉道人。这种文化自觉性表现在他对竹山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有充分的认识;也表现在他对竹山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中;更表现在他对竹山文化所进行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灌注,对竹山文化地域价值的重新认同和对其丰厚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底蕴的全面挖掘。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体例完备,框架合理。全书60多万字,总体采用了民间文化大家、前辈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的体例和民俗分类法。这是目前比较全面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分类方法,因此该书比较全面细致,真实可信,值得翻阅、浏览,诚所谓开卷有益。
用文字符号将鲜活的民俗文化事象原原本本地记录和描述下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毕竟文字的机械性和民俗的生动性有一段距离。所以,现代强调用摄影机和录音机来参与民俗的记录与整理,但是,摄影和录音同样离不了文字的记录与说明。这就是说,如何使文字真实客观地再现民俗面貌,就是所有民俗研究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当然这里还有个人立场问题。就是如何摆脱各种各样的主观的可能干扰因素,确保描述的民俗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看来,编撰者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说,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宝库,人类就是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如果说,人类历史是一部厚重的雕书,古上庸——新竹山无疑是这本书的门楣和精华。该书从民俗这一个侧面囊括了竹山县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且以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习俗为载体,写出的十六卷计六十万字的巨著中,契合成完整而系统的文化概念,且所有的描述,都烙印了竹山独有的特色。
地域的民俗、民风,是这片地域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竹山这么旷远的历史,这么古老的土地,这么悠久的文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怎样从蒙昧到开化、从愚昧到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生息繁衍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情表达、走、坐、站、行的行为方式的确立;吃、喝、拉、撒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耕种、养殖、收获的生产方式的延续又是怎样的?这其间,蕴藏的抑或说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一直在“指挥”着我们每一个人“如是”从出生到走向生活、进入社会、慢慢走向人生的终点。这,就是无可比拟的浩瀚而厚重的民俗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
地域的民俗民风,也是这片地域最具生命力,最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的文化基因。《竹山县民俗志》每一段文字记载都尽力做到了翔实可靠、脉络清楚,甚至声情并茂、血肉丰满。相关风俗、习俗传说故事,情节完整连贯、跌宕起伏、紧凑集中,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故事里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性和艺术感染力。其中包括婚姻家庭、饮食、服饰、建筑、出行、运输、通讯、器用、礼仪、医巫、命名、节日、称谓、方言、俗语、技艺、饲养、名优特地产、贸易、娱乐、体育、游戏、玩耍、名胜、宗教、禁忌、时尚爱好、陋习等,具象完整,且处处闪现着民族精神火花和地域特色,且兼有生活性、艺术性、传承性于一体的鲜活绽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感受到了约自二百多万年前竹山先人刀耕火种中,已经能够利用各种到手的物料来捕捉猎物,且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场景和从那个时候跨越了无数纪年所具有的竹山文化序列起伏的脉动。
《竹山县民俗志》囊括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佛法僧尼、耕犁耧耙、生老病死的文字叙述,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出自远古到今天,古上庸到新竹山亘古不变的汉江主要支流——堵河流域所独有的信息。
虽然,《竹山县民俗志》中的内容主要是记载汉唐、魏晋以降和近代如明清的一些风俗——更多的是楚风、巫俗到当代的演变过程中的延续。但是,远古的风尘能够风化掉的,只是那些不啻的碳水化合物。古而不亡、老而不衰的竹山文化的精神内核,却如顽强的木乃伊,保持着古今辉映,水 融的基因传承。《竹山县民俗志》营造出了开阔、辽远、深邃的意境,在历史与现实、民间与传说、传统与新风的交融中徐徐展开了一幅竹山风俗的史诗画卷。
这画卷来自民间,表现出淳朴的民风。内容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光芒四射、美不胜收。尽显竹山文化意义的风华绝代和瑰丽辉煌。这种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瑰宝,不仅是属于竹山的,也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的特有标记,充实和蕴富着我们民族的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这种伟大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竹山县民俗志》书籍出版价值的本身。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已经很少知道民俗为何物?礼仪之邦的规矩也丧殆了很多,说起来有些心痛也甚感可悲。如此看来,文化载道的责任愈发显现出其沉重的艰难和亟待的必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古上庸新竹山的子孙,我们总该留下些什么,传承些什么。《竹山县民俗志》的编撰彰显出竹山文化主管部门和竹山文化人的文化自觉性,舒展开来一幅绵延二百万年风俗的别样的“清明上河图”。让我们穿行在历史的时空,感受到了人类延续的痕迹。此乃竹山文化之幸,更是民族文化之幸。
历史是岁月风雨剥蚀的残碑,需要后人很费力地辨认。历史事件,是历史烽火留下的一堆灰烬。历史烽火的焚烧中,有烈焰腾起的人间烟火。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烟火的余温还能给我们一丝温存的气息。这势不可挡的气息催开了新的二十一世纪文化盛事的美好春天,喜看姹紫嫣红的文化百花园里,又多了一束《竹山县民俗志》的文化奇葩。
毋庸讳言,由于编撰人员的精力有限、视野所限,疏忽和遗漏在所难免,有待有识者赐教、补正。且新的风俗、新的习俗也在涌现和俗成,也有待后来的有心人、有志者给予补充。如是,将不愧对先人,不汗颜于后人。

共 08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部民俗志的印行,是一个地方民俗风物的反映。文章是为《竹山县民俗志》写的序言,序言也是对一本书的一个赏析和总结。《竹山县民俗志》囊括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佛法僧尼、耕犁耧耙、生老病死的文字叙述,其中包括婚姻家庭、饮食、服饰、建筑、出行、运输、通讯、器用、礼仪、医巫、命名、节日、称谓、方言、俗语、技艺、饲养、名优特地产、贸易、娱乐、体育、游戏、玩耍、名胜、宗教、禁忌、时尚爱好、陋习等,具象完整,且处处闪现着民族精神火花和地域特色。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2090005】
1 楼 文友: 2017-12-06 17:06:52 一本风俗志的序言,就是对这本风俗志的一个赏析性总结,学习了,问候三宽居士。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 2017-12-06 18:04:44 谢谢老朋友关注与点评。
 楼 文友: 2017-12-09 10:15:20 恭喜获得精品,继续努力。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4 楼 文友: 2017-12-09 16:1 :47 谢谢关照。唐山治疗妇科医院
柳州牛皮癣医院地址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的危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