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做乌鸦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20-02-19
一 宁做“乌鸦”,不做“喜鹊”
龙应台说:“如果‘野火’的作者有所谓的影响力,那纯粹是因为他像只乌鸦一样不说悦耳的话:他怎么可能在赢得‘读者相信’之后转而加入喜鹊的行列?一个社会本来就该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传达不同的讯息,乌鸦和喜鹊各有所司。”
我特别敬佩的,是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一个社会批评家,龙应台宁愿做“乌鸦”,不做“喜鹊”。这是她最难能可贵的人生境界。
“乌鸦叫,祸来到。”“树上喜鹊喳喳叫,我家喜讯来到了。”乌鸦,往往与报忧联系在一起;喜鹊,往往与报喜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民俗文化对乌鸦和喜鹊的心理定位,也就是龙应台所谓的“各有所司”。
龙应台自比为其叫声呱呱,不让人待见的乌鸦,而不是其叫声婉转动听的喜鹊。用龙应台的话说,就是她想做个“社会病理学家”,要像个病理学家一样,“把带菌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分析、研究,然后告诉你这半个肺如何如何的腐烂。”
一个社会病理学家深入关切社会存在的病症,并认真解剖分析病源、病症。所以,他着眼于批判现实社会中的鄙陋和缺憾,而不是歌颂当下的和谐和圆满。他要“撕掉蒙眼布”,宣告:“我们不要蒙眼布!让子女、学生、人民,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头脑去想。”
龙应台所点燃的那堆“野火”,就是一个社会病理学家对社会病态的诊断和批判。它指控现代中国人道德勇气的丧失,呼唤独立思考,“要求政治的开放与容忍”。这样的“野火”,从五四时期,到民国时期,一直到大陆的所谓改革开放时期,都曾经烈烈燃烧,而且,从本质而言,拼力反对的,都是专制、独裁、铁幕、隐忍;极力倡导的,都是自由、民主、开明、奋争。
鲁迅先生有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他透过重重黑暗所看到的地火,到龙应台这里,就是一堆“野火”,燃烧,喷吐,奔突,企图烧尽一切朽腐。从龙应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鲁迅先生倔强的筋骨和挺拔的背影。
为回应一些人唯恐天下大乱的担忧,龙应台也鲜明地指出:“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不知道自我批评是一种自省自新的能力。”“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检讨,是优点,不是缺点。野火不需要描写台湾社会的光明面。因为,我相信,‘野火’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光明面的表现,表现台湾的制度能容忍批评,台湾的人民能自我反省,这是个有更新能力的社会。”后来台湾社会由专制和一党专政转变成民主和多党共存互相监督,恰好佐证了她的判断和预言。历史已经证明,台湾社会的进步,和龙应台所点燃的那堆“野火”有千丝万缕的牵连。而龙应台本人,因为亲手点燃了那堆“野火”而使她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余秋雨语),受到台海两岸文化界和读书人的共同推许。
龙应台敬重苏格拉底,作为一个受难者而不是叛逆者引颈就戮;敬重梭罗,以拒绝交税的方式抵制一个不合理的制度。这两个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既是思想超前的智者,又独立意志极强,不从俗,不从流,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意识。他们二人身上所具有的独立知识分子精神,在龙应台身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其实,在台海两岸,还有一些具有独立意志的知识分子,从骨子里秉持要做“乌鸦”的勇气,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对社会病态进行解剖和批判,而他们的解剖和批判,恰恰出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深沉蕴藉的爱,正如艾青的诗句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可惜,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既卑微琐屑又妄自尊大的劣根性,有许多人骨子里就喜欢听喜鹊叫,而讨厌乌鸦叫。也许还因为所谓社会主流意识的滥觞和掌控,人们总期望听喜鹊的轻松婉转,悦耳动听;听见乌鸦叫就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所以,这些”文化批评家“的这份爱,有很多时候,往往可能被误解,被抹黑,被压制。他们许多人,都没有龙应台的那份好运气。
二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任何一个人,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情愿与否,很多时候,人生的路都要自己走。有许多琐细的事情,必须亲力亲为,一件件去做。有许多关卡,需要你自己独自一人去闯。龙应台明白这个道理,知道我有我独立的意志,我是我自己的主宰,发自内心真性情,出自自愿,自己的路自己选,自己的路自己走,才是真正的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会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龙应台所走过的人生路,恰是取自于她自己的真性情,是她自己的明智判断,独立抉择,个人奋斗。
龙应台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过河的卒子”。不过河则已,一旦过河,则破釜沉舟,横刀立马,奋力前行,冲锋陷阵,直捣黄龙,即使身陷死境,也不不辗转后退。这,才是无怨无悔的人生。
从空间而言,仅仅居住过、工作过的地方,就有台湾、香港、美国、瑞士、德国。这些地方,来、住、留、去,都是龙应台完全出自个人意愿的自我调遣。恰是因为在这么多的地方流转,开阔了她的文化视野,拓展了她的胸襟,丰厚了她的精神底蕴。所谓行万里路,胜读十年书。于她,此言不虚。
从职业而言,兼有博士、大学教授、作家、官员等多重身份。
作为一个博士学历的大学教授,具有学者的头脑,严谨理性的思辨,活泼灵动的睿智,能透过表象直达本质。用她的话说,这样的职业身份,“我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我的智慧、能力与毅力。”她努力去做,一步步,前行,闯关,付出了,得到了,无愧于心。
作为一个作家,她不乏 和浪漫,具有丰厚的联想和想象,善于捕捉细节,精细刻画。也正是选择了当作家,才使她横溢的才华,得以喷放;使她充沛的创造力,得以张扬;使她灵动飞扬的表达力,得以挥洒。使她的笔,成为“华人世界最犀利的一支笔”(本书封面语)。
从政,虽然是盛情难却,却也并不是勉为其难,而是在位时尽其本分,恪尽职守,而一旦萌生去意,则毫不恋栈,破甑不顾。
从家庭角色而言,作为一个女人,她得到了异性的爱,付出了自己的爱,一旦缘分已尽,不做怨妇,不陷恨潭,挥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为一个女儿,不管自己如何的劳碌繁忙,她经常挤出时间来,陪着得了健忘症的老母亲,牵着她的手走路,陪着她在夜色里看天,不嫌劳碌,不辞其详。陪着老母亲,天南地北的拉呱,不嫌唠叨,不辞重复。她经常给母亲剪指甲,涂胭脂,梳头,洗脚,不嫌琐碎,不厌其烦。这份孝敬,是她甘心情愿。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同许多平凡母亲一样,喂奶,做饭,洗尿布,给孩子哼儿歌,讲童话,陪孩子做游戏,听孩子哭,陪孩子笑,目送孩子上小学,进中学,读大学,那份精心,那些奉献,本是出于天生的母爱。
这些,都是她自己的亲力亲为。这些,都是她一一记载,其乐无穷的。
这些,都是我读《龙应台散文精选》这本书读出来的。
这些人生选择,显现了她人生路途的独特性,构成了她人生路径的多样化。
无疑,她写亲情的时候,情感温柔而细腻,但并不泛滥,而是着重于感性,着重于细节,将自己对父母、孩子和许多人的爱渗透到生活的一个个细枝末节里面,让许许多多真实而感人的生活细节打动人心,让读者从细节中感受到温馨,感受到柔情蜜意。
她写自己对社会丑恶和鄙陋的抨击时,却是锋芒毕露,言辞犀利, 澎湃;另一方面,议论又建立在逻辑严密,思维缜密的基础之上。因而,读到她《野火集》一类的文字,真得让我们觉得眼前燃烧着熊熊烈火,这火红的焰火里面,又闪射着理性和理智的蓝色光辉。
就文字创作而言,作为一个作家,她走的是尊重生活,尊重真实,挖掘和深入刻画细节的道路。作为一个社会批评家,她着重于理性,走的是理智剖析,逻辑推演,挖掘本质的道路。
她还在走着属于她自己的人生路,我们呢?该怎么走?
注:《龙应台散文精选》——大众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共 07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龙应台散文印象二则》作者开头便直入主题,条理清晰,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是 宁做“乌鸦”,不做“喜鹊”;二是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作者从龙应台的宁愿做“乌鸦”,不做“喜鹊”这个理念开篇,写出了独特的见解,给人一个全新的面貌,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一个社会批评家,龙应台宁愿做“乌鸦”,不做“喜鹊”。这是她最难能可贵的人生境界。也是龙应台认为的各有所司。接着作者夹叙夹议对龙应台思想深处理念来解析她的的观点。“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龙应台自己的观点,作者从龙应台多重身份来分析,作为一个博士学历的大学教授,具有学者的头脑,严谨理性的思辨,活泼灵动的睿智,能透过表象直达本质。作为一个作家,她不乏 和浪漫,具有丰厚的联想和想象,善于捕捉细节,精细刻画。作为一个女人,她得到了异性的爱,付出了自己的爱,一旦缘分已尽,不做怨妇,不陷恨潭,挥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同许多平凡母亲一样,喂奶,做饭,洗尿布,给孩子哼儿歌,讲童话,陪孩子做游戏,听孩子哭,陪孩子笑,目送孩子上小学,进中学,读大学,那份精心,那些奉献,本是出于天生的母爱。层层揭示出龙应台的观点,有些事必须亲力亲为,看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理解力,整合力,用流畅的笔触进行深刻的赏析,值得品读,层层递进,逻辑性强,分析详略得当,最后运用了设问来引起读者的思考,余味深长。赏学品读,感谢此稿,推荐共赏,祝笔丰!【编辑:秋日枫红】
1 楼 文友: 2018-06-01 16:17:00 欣赏佳作,感谢赐稿,期待更多佳作!问好!
回复1 楼 文友: 2018-06-01 17:4 :05 谢谢,辛苦了!
2 楼 文友: 2018-06-01 17:42: 7 感谢秋日枫红编辑的编审和精彩的编者按语!熙仁医院刘刚可以预防中风的药气血不通吃什么好
龙应台说:“如果‘野火’的作者有所谓的影响力,那纯粹是因为他像只乌鸦一样不说悦耳的话:他怎么可能在赢得‘读者相信’之后转而加入喜鹊的行列?一个社会本来就该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传达不同的讯息,乌鸦和喜鹊各有所司。”
我特别敬佩的,是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一个社会批评家,龙应台宁愿做“乌鸦”,不做“喜鹊”。这是她最难能可贵的人生境界。
“乌鸦叫,祸来到。”“树上喜鹊喳喳叫,我家喜讯来到了。”乌鸦,往往与报忧联系在一起;喜鹊,往往与报喜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民俗文化对乌鸦和喜鹊的心理定位,也就是龙应台所谓的“各有所司”。
龙应台自比为其叫声呱呱,不让人待见的乌鸦,而不是其叫声婉转动听的喜鹊。用龙应台的话说,就是她想做个“社会病理学家”,要像个病理学家一样,“把带菌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分析、研究,然后告诉你这半个肺如何如何的腐烂。”
一个社会病理学家深入关切社会存在的病症,并认真解剖分析病源、病症。所以,他着眼于批判现实社会中的鄙陋和缺憾,而不是歌颂当下的和谐和圆满。他要“撕掉蒙眼布”,宣告:“我们不要蒙眼布!让子女、学生、人民,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头脑去想。”
龙应台所点燃的那堆“野火”,就是一个社会病理学家对社会病态的诊断和批判。它指控现代中国人道德勇气的丧失,呼唤独立思考,“要求政治的开放与容忍”。这样的“野火”,从五四时期,到民国时期,一直到大陆的所谓改革开放时期,都曾经烈烈燃烧,而且,从本质而言,拼力反对的,都是专制、独裁、铁幕、隐忍;极力倡导的,都是自由、民主、开明、奋争。
鲁迅先生有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他透过重重黑暗所看到的地火,到龙应台这里,就是一堆“野火”,燃烧,喷吐,奔突,企图烧尽一切朽腐。从龙应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鲁迅先生倔强的筋骨和挺拔的背影。
为回应一些人唯恐天下大乱的担忧,龙应台也鲜明地指出:“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不知道自我批评是一种自省自新的能力。”“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检讨,是优点,不是缺点。野火不需要描写台湾社会的光明面。因为,我相信,‘野火’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光明面的表现,表现台湾的制度能容忍批评,台湾的人民能自我反省,这是个有更新能力的社会。”后来台湾社会由专制和一党专政转变成民主和多党共存互相监督,恰好佐证了她的判断和预言。历史已经证明,台湾社会的进步,和龙应台所点燃的那堆“野火”有千丝万缕的牵连。而龙应台本人,因为亲手点燃了那堆“野火”而使她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余秋雨语),受到台海两岸文化界和读书人的共同推许。
龙应台敬重苏格拉底,作为一个受难者而不是叛逆者引颈就戮;敬重梭罗,以拒绝交税的方式抵制一个不合理的制度。这两个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既是思想超前的智者,又独立意志极强,不从俗,不从流,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意识。他们二人身上所具有的独立知识分子精神,在龙应台身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其实,在台海两岸,还有一些具有独立意志的知识分子,从骨子里秉持要做“乌鸦”的勇气,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对社会病态进行解剖和批判,而他们的解剖和批判,恰恰出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深沉蕴藉的爱,正如艾青的诗句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可惜,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既卑微琐屑又妄自尊大的劣根性,有许多人骨子里就喜欢听喜鹊叫,而讨厌乌鸦叫。也许还因为所谓社会主流意识的滥觞和掌控,人们总期望听喜鹊的轻松婉转,悦耳动听;听见乌鸦叫就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所以,这些”文化批评家“的这份爱,有很多时候,往往可能被误解,被抹黑,被压制。他们许多人,都没有龙应台的那份好运气。
二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任何一个人,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情愿与否,很多时候,人生的路都要自己走。有许多琐细的事情,必须亲力亲为,一件件去做。有许多关卡,需要你自己独自一人去闯。龙应台明白这个道理,知道我有我独立的意志,我是我自己的主宰,发自内心真性情,出自自愿,自己的路自己选,自己的路自己走,才是真正的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会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龙应台所走过的人生路,恰是取自于她自己的真性情,是她自己的明智判断,独立抉择,个人奋斗。
龙应台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过河的卒子”。不过河则已,一旦过河,则破釜沉舟,横刀立马,奋力前行,冲锋陷阵,直捣黄龙,即使身陷死境,也不不辗转后退。这,才是无怨无悔的人生。
从空间而言,仅仅居住过、工作过的地方,就有台湾、香港、美国、瑞士、德国。这些地方,来、住、留、去,都是龙应台完全出自个人意愿的自我调遣。恰是因为在这么多的地方流转,开阔了她的文化视野,拓展了她的胸襟,丰厚了她的精神底蕴。所谓行万里路,胜读十年书。于她,此言不虚。
从职业而言,兼有博士、大学教授、作家、官员等多重身份。
作为一个博士学历的大学教授,具有学者的头脑,严谨理性的思辨,活泼灵动的睿智,能透过表象直达本质。用她的话说,这样的职业身份,“我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我的智慧、能力与毅力。”她努力去做,一步步,前行,闯关,付出了,得到了,无愧于心。
作为一个作家,她不乏 和浪漫,具有丰厚的联想和想象,善于捕捉细节,精细刻画。也正是选择了当作家,才使她横溢的才华,得以喷放;使她充沛的创造力,得以张扬;使她灵动飞扬的表达力,得以挥洒。使她的笔,成为“华人世界最犀利的一支笔”(本书封面语)。
从政,虽然是盛情难却,却也并不是勉为其难,而是在位时尽其本分,恪尽职守,而一旦萌生去意,则毫不恋栈,破甑不顾。
从家庭角色而言,作为一个女人,她得到了异性的爱,付出了自己的爱,一旦缘分已尽,不做怨妇,不陷恨潭,挥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为一个女儿,不管自己如何的劳碌繁忙,她经常挤出时间来,陪着得了健忘症的老母亲,牵着她的手走路,陪着她在夜色里看天,不嫌劳碌,不辞其详。陪着老母亲,天南地北的拉呱,不嫌唠叨,不辞重复。她经常给母亲剪指甲,涂胭脂,梳头,洗脚,不嫌琐碎,不厌其烦。这份孝敬,是她甘心情愿。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同许多平凡母亲一样,喂奶,做饭,洗尿布,给孩子哼儿歌,讲童话,陪孩子做游戏,听孩子哭,陪孩子笑,目送孩子上小学,进中学,读大学,那份精心,那些奉献,本是出于天生的母爱。
这些,都是她自己的亲力亲为。这些,都是她一一记载,其乐无穷的。
这些,都是我读《龙应台散文精选》这本书读出来的。
这些人生选择,显现了她人生路途的独特性,构成了她人生路径的多样化。
无疑,她写亲情的时候,情感温柔而细腻,但并不泛滥,而是着重于感性,着重于细节,将自己对父母、孩子和许多人的爱渗透到生活的一个个细枝末节里面,让许许多多真实而感人的生活细节打动人心,让读者从细节中感受到温馨,感受到柔情蜜意。
她写自己对社会丑恶和鄙陋的抨击时,却是锋芒毕露,言辞犀利, 澎湃;另一方面,议论又建立在逻辑严密,思维缜密的基础之上。因而,读到她《野火集》一类的文字,真得让我们觉得眼前燃烧着熊熊烈火,这火红的焰火里面,又闪射着理性和理智的蓝色光辉。
就文字创作而言,作为一个作家,她走的是尊重生活,尊重真实,挖掘和深入刻画细节的道路。作为一个社会批评家,她着重于理性,走的是理智剖析,逻辑推演,挖掘本质的道路。
她还在走着属于她自己的人生路,我们呢?该怎么走?
注:《龙应台散文精选》——大众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共 07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龙应台散文印象二则》作者开头便直入主题,条理清晰,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是 宁做“乌鸦”,不做“喜鹊”;二是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作者从龙应台的宁愿做“乌鸦”,不做“喜鹊”这个理念开篇,写出了独特的见解,给人一个全新的面貌,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一个社会批评家,龙应台宁愿做“乌鸦”,不做“喜鹊”。这是她最难能可贵的人生境界。也是龙应台认为的各有所司。接着作者夹叙夹议对龙应台思想深处理念来解析她的的观点。“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龙应台自己的观点,作者从龙应台多重身份来分析,作为一个博士学历的大学教授,具有学者的头脑,严谨理性的思辨,活泼灵动的睿智,能透过表象直达本质。作为一个作家,她不乏 和浪漫,具有丰厚的联想和想象,善于捕捉细节,精细刻画。作为一个女人,她得到了异性的爱,付出了自己的爱,一旦缘分已尽,不做怨妇,不陷恨潭,挥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同许多平凡母亲一样,喂奶,做饭,洗尿布,给孩子哼儿歌,讲童话,陪孩子做游戏,听孩子哭,陪孩子笑,目送孩子上小学,进中学,读大学,那份精心,那些奉献,本是出于天生的母爱。层层揭示出龙应台的观点,有些事必须亲力亲为,看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理解力,整合力,用流畅的笔触进行深刻的赏析,值得品读,层层递进,逻辑性强,分析详略得当,最后运用了设问来引起读者的思考,余味深长。赏学品读,感谢此稿,推荐共赏,祝笔丰!【编辑:秋日枫红】
1 楼 文友: 2018-06-01 16:17:00 欣赏佳作,感谢赐稿,期待更多佳作!问好!
回复1 楼 文友: 2018-06-01 17:4 :05 谢谢,辛苦了!
2 楼 文友: 2018-06-01 17:42: 7 感谢秋日枫红编辑的编审和精彩的编者按语!熙仁医院刘刚可以预防中风的药气血不通吃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