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朋友你还好么随笔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10-14

离开工作有时矣。早先跻身平面媒体操刀工尺无事不提,年近泥河误入颇值得一记。见笑了!前些日子,笔者技痒难耐,铤而走险,不慎卷入络大潮,跌落水中,扑腾了好一阵子,后湿淋淋仓皇皇狼狈上岸,至今未消余悸。惊悸之余,隔堤观水,平添无限感慨,望洋兴叹,其意难平又于心戚戚焉。语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事,难免事冗世俗牵系无谓扰人,惹人烦恼,乃至令人惶恐;但与作者间文字往还心之交流与相通则尤使人由衷不胜感动!不是么,作者南疆北土东风西雨携来人间千种、社会万象,作为第一读者你怎能不为之欣悦、为之动容?人生世间还有什么比人的心与心的交集、融通更神圣,更尊严,更崇高?屈指算来,余涉水时间并不算长,但与作者间思想认知、感情之维系万缕千丝,于怀耿耿,夜不能寐,遂有如下几题文字。谨此问候、祝福曾有缘相遇的所有作者朋友,且与之共勉,同时愿就教于读者诸君并问道业界方家。

一曰,文学与人生。

文学即人学,人的科学。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世间社会万象均在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一般文学作品反映乃社会生活人之常情、世之常理,偶有发见,启人心智,令人击节,或扼腕唏嘘,或会心一笑……其间不少作品读来似乎就不是如此轻松。作者投稿无不是执笔者本人人生际遇的认知与发见,是他们有话要说,有感而发,其间闪耀着一个活泼泼的生命的影子。比如有位作者,25岁,有病待业中,谈过恋爱后告吹,“没有爱更谈不上恨”。 姊妹三人,姊妹间“桥归桥路归路”,老死不相往来。过去的同学、同事也不联系,连作者自己也怀疑是不是“自我封闭”,“觉得自己不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不是在行尸走肉,这就够了。”读此文字,让人心痛,看来这位朋友确是有点问题了。过去的挫折教训了她,但她不该如此消极,如此自闭。我们这样说也许严重了些,因为她在文章中称现在还想着码字,这就说明她还没有完全颓废下去。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未来的日子正长,作者应该振作起来,将过去的一切视为宝贵的生活财富,用它武装自己,让自我更强大,当初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娘去哪里了?

还有一位作者,她出身于一个破碎的家庭,幼时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大学毕业多年恋爱后被对方抛弃。男友另结新欢,置自己生死于不顾。可是女当事人居然就认定了他,心里对他一刻也放心不下,死死地纠缠着,然而男方就是不理,堪称悲哀。试问:这样的爱值么? 少年时代的冷漠、孤独,大学时光的忧伤,这大抵都源于一个不和谐的乃至最后破碎的家庭。一段无爱而爱的爱情,最终竟然让你爱得铭心刻骨,“分手半年了,现在我还关注着他。”试问:父母当年的教训难道忘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一棵树上吊死?倘或为了自己的挚爱也就罢了,回头看看,你经历的是怎样的一种爱情?也有的作者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能够看得开、放得下,却又转入一己的孤独中而不能自拔,声称“越孤独越美丽”,在那里独自“品味孤独”,陶然在一己的唯我的美丽中。这里,当我们为文学的唯美与崇高而不胜拊掌、油然致敬时,笔者或许要为作者们的现实生存状态而心生忧郁了……而有的人不是这样,他积极抗争,努力奋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自己的梦,自己圆》。常识云,人生有梦;诗人们说,人生若梦。不管怎么说,有梦就好;为自己的人生之梦而去憧憬,去奋斗,去拼搏,其境界其精神尤为可贵、可敬!人生在世,投身于大自然人类社会世界,为生活奔走,为理想追逐,繁衍生息,攻城夺隘,几多风霜雪雨,更几多惊魂、梦魇与唏嘘,要的是一种精神!在作者诗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圆梦人生而顽强抗争、不倦拼搏的强者形象,一个令人钦敬的当代热血青年形象,令人鼓舞。追求是美丽的,为人生美丽的追求去拼搏是崇高的、更是痛并快乐着的。

也有一位作者朋友,“老公是个大好人”、“儿女爱书胜过我”,经营着一爿生意店,一边从事创作,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每有新作,辄锦心绣口、洛阳纸贵,而生意一样做得红红火火。如此生意、文学两不误,而且打理得井井有条,和乐和谐,敢说李白、杜甫、陶渊明,休伦海子、顾城,如此作者活法,兹庶几文学至高境界!

二曰,关于剪材。

文学创作中的剪材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作品思想主题确立决定了文章材料的取舍。最能表现文章思想主题的东西当大写特写,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无关的东西少写乃至不写。倘或很能表现作品主题意义抑或与主题思想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就在手头,而不去采用,置之不理,那就太令人遗憾了。

譬如有一篇是写某地风景名胜跑马梁的游记文章,该文写作者带着一班文友们采风游览跑马梁的事。作者描绘了跑马梁看日出的美丽景致,将初升的太阳比喻为一位充满活力、充满 、充满希望的金发神女,大度地行走在东天,一个坦荡面对世人的圣洁女郎,极具想象力,让人称奇。文末感慨:家乡美丽的跑马梁,尽管你现在只是一位锁在闺中人未识的“秀女”,在不远的将来,你一定会成为让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文章结构严谨,记事、写景、状物、抒怀语言准确生动而传神,文辞优美,堪称佳作。而美中不足的是,作为地方名胜(应该算是名胜吧)——跑马梁相传是后唐名将李存孝据守郎岭关,在此处牧马练兵的地方;也有说是北宋名将杨六郎抗辽时,设驯马场在山上纵马奔驰过,故名跑马梁。作者在此则称“传说不必细考”,实在太过可惜!没有跑马梁的雄壮、优美传说何来今天跑马梁之风景名胜传扬,也就何来今天的文学骄子组团采风?跑马梁的坦荡、雄奇、砥砺,当大书而特书之。倘或手头资料有限,史载有限,该当别论;如若不是,岂不让人顿足扼腕?

三曰,作者视界。

如所周知,当代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思想的改革。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如今教育界师生关系之紧张是有目共睹的,在一些媒体报道中殊让人震惊的弑师案也并不鲜见,笔者也曾就此著文《血染的杏坛》,专门就当代师生关系紧张问题发表意见。似乎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这一问题引起了整个教育界的极大重视,乃至作为学术专题进行研究。来稿中我们就遇到关于如何对待、处理师生关系紧张而与教师朋友们谈谈“蓄势”的文章。作者条分缕析谈征服学生的“势”,其三个方面的细节需要特别注意:第一,不要回避学生目光;第二,不要与学生抢着讲话;第三,心理上的自信。此文,读者心中甚不是个滋味。我们不敢否认文章作者的用心良苦,又对其文章的立足点、着眼视野难以苟同,遂作出如下按语:“文章摆案例、讲道理、亮观点,既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又气势夺人、言之成理,阐述了当代教育实践毋庸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具有特定的理论意义,此姑为一说。”这里,我们对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教师作者表示深深的同情与理解。

古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有史以来,杏坛泮水,师生之间如临清溪,如坐春风,云柔日暖,而今何以兵戎相见,若逢大敌,似见仇雠?除上一个世纪十年文革非常时期外,这种现象似不多见,也不应该见,而今毕竟见了,且屡见不鲜,诚令人困惑,尤让人痛心。相信,随着当今时代教育改革与机制的不断完善,加之教育界同仁的不倦努力,必将出现教育领域和风化雨、桃李天下的满园春天。

四曰:我们为什么要创作?

文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时代的书记,社会的晴雨表。文学是指引国民前途的灯火。文学即美,生活即美。文学创作就是崇尚美、讴歌美、塑造美的,整个人类向善向美,文学惩恶彰善、激浊扬清,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文学。文学创作是社会改善和为人类进步服务,而不是别的。近来读到有关于谈文学创作的文章,即文学创作的目的、旨趣,谓:一为娱乐自己,二为教育别人。乍看起来,此说四平八稳,公允公道;然细一忖之,总觉得哪里似乎有点儿不对劲。扪心自问:文学娱乐乎?娱乐也!君不见上古宫廷御用乐府,中近古的“齐梁之绮”、香奁体诗、八股文,今天的玩文学。玩得就是心跳,让你结舌瞠目,可谓娱乐得可以,历史已经证明和正在证明!当然,这里我们也绝不是一味拒绝有闲文学、娱乐文学,文学的娱乐、休闲功能也尚属其应有之义。况且,有谁能断然拒斥有闲之人从事有闲文学来着?至于所谓的教育别人,笔者孤陋,好像前未有之所闻。文学的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却是在潜移默化里和读者的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实现的,差不多没有谁当仁不让出于教育别人目的而去进行创作;成心在于教育别人的东西,大概也许就不是文学了。文学创作是作者思想的外现、心的自然吐露,文学作品是写作者人格、思想、精神、灵魂的结晶,人类文化文明的结晶,无任何功利之目的,而其对于人类社会的功与利自在焉!作家创作,乃时代智者、哲者的文化贡献,文明贡献。其创作出于一种历史的启示、时代的启示、社会生活的启示,并在时代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中接受检验,真正的文学垂范千古,文学是不朽的,真正的文学永恒!

时下络文学汹涌澎湃,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文学创作五花八门,文学理论三教九流。在此背景下,做好工作诚属不易。俗云,工作就是为他人做嫁衣,此说似乎只是说对了极小半部分,而且是仅就工作职责职能而言的;其实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探讨人的品格、思想、精神文化文明的可贵付出,在于编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的交流与碰撞中而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在于文学创作通过用心熔铸、打磨问世后所悄然实现的其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今天,适值商品经济大潮科技时代,物欲横流,人生世间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莫过于文学为最不值钱的了。然而,时下文学山头林立,群雄蜂起,程门立雪、囊萤夜读、凿壁偷光的写作者众,夜以继日、焚膏继晷、悬梁刺股的者众。何也?如前所述:文学即美。美,人皆爱之;文学创作就是崇尚美、讴歌美、塑造美的。整个人类向善向美,时代社会向善向美,人的生活向善向美。美,人皆向往之。况且,生活将要继续,人类将要继续,时代将要继续,谨此难道还不足以让时代哲智、性情中人慷慨以赴,前仆后继么?

文学,乃整个人类世界的事业,千万人的事业,更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事业,殉道者的事业。

现在,请允许我沐浴更衣、净手焚香,以百倍的虔诚——

向文学致敬!

向所有作者、先生(女士)们致敬!

朋友:你还好么?

乙未年季春,于一了斋

共 4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本文记述了作者做络时的心路历程。作者在从事络的过程中,通过文字结交了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不少朋友,铭记了他们的人生或生活故事。通过文字与文字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作者在之余多有思考,思考之余多有收获,这收获的结晶,正是这篇短小精悍而很有见地的文字。本文中,作者通过文学与人生、文章剪材、作者视野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创作四个方面,阐明了他的为文为人观点,文章语言流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读完颇受启发,推荐品读,感谢赐稿。【:灿若舒锦】

1楼文友: 20:00:20 老师好,请教了别人,编者按是不能出现在文章里面的,所以只能忍痛去掉了,望您理解。谢谢赐稿。

2楼文友: 20:2 :27 读罢此文,觉得气势恢宏,郭老师以做的亲身经历,写出文学创作的方法与目的,很受教育。文学即美,创作也就是去宣扬美,能在纷繁的络文学中保持这样一种心态,真的令我感动。所以,审视评价文学的标准,也便相应提高了。但是作者与之间是否认识一致,却是要在矛盾中统一。

如何预防老年痴呆症吃什么

青少年补钙吃什么最好

孕妇钙片有哪些牌子的好

小孩鼻子流鼻血怎么办
儿童连续打喷嚏怎么办
如何恢复一个人精气神
友情链接